趙小雨
摘 要:新聞自由思潮作為新自由主義在新聞媒體領域的新型變種,嚴重影響了我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面對這種意識形態(tài)沖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僅系統(tǒng)分析其在我國興起的背景與原因,批判其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實質、打開中國新聞市場的經濟根源以及否定黨的領導的政治本質,而且還通過解構與建構相結合,在批判新聞自由思潮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實踐證明,要抵御新聞自由思潮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以正確價值導向引領新聞輿論工作;加強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堅持新聞輿論工作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堅持以網絡新聞輿論工作為重點,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加強對外話語體系與話語權建設,提升中國話語國際傳播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新聞自由思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啟示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2-0044-04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時就善于發(fā)揮新聞輿論的作用來指導工作、動員群眾,時至今日,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已經成為黨的一項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和現代工作方法的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宣傳思想工作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1]。針對新聞自由思潮對我國主流話語權的爭奪,黨中央多次召開會議指導、討論新聞輿論工作,為批判新聞自由思潮、壯大主流輿論力量指明了方向。梳理新聞自由思潮興起的背景與原因,總結中國共產黨對其批判的歷史經驗,對于我們建立社會主義新聞話語體系、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主導權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聞自由思潮在我國興起的背景與原因
新聞自由思潮作為新自由主義在新聞領域的新型樣態(tài),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逐步滲透我國經濟、思想、政治等各領域中,沖擊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轉型時期多種思潮涌入滋生了新聞自由思潮
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的急劇變動、各種思潮的涌入也為新聞自由思潮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一方面,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憑借其完備的話語體系和先發(fā)的技術優(yōu)勢,向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大肆宣揚新自由主義思想。20世紀后半葉,美國出臺了“華盛頓共識”,用新自由主義代替凱恩斯主義,隨即學術領域涌現一大批資產階級學者為西方道路和價值理念的推行提供所謂“學理支撐”,尼克松的“不戰(zhàn)而勝”論、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等借助新聞媒體的廣泛傳播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時間巴西、墨西哥、秘魯等眾多拉美國家成為新自由主義的“實驗基地”,蘇聯(lián)和一些東歐國家也未能幸免。戈爾巴喬夫等人在蘇共二十七大提出所謂“公開性”“讓人民知道一切”,后來又以總統(tǒng)的名義批準了《新聞出版法》,規(guī)定新聞輿論不受檢查,改審批制為登記制,徹底改變了蘇聯(lián)新聞出版行業(yè)的管理制度,成為蘇聯(lián)解體過程中的“法制改革陷阱”之一[2]。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挫折后,西方國家將矛頭指向正在進行改革開放的中國,各種社會思潮趁機涌入。另一方面,國內的人們剛剛沖破思想束縛,從改革前集中、統(tǒng)一的體制中走出來,思想的解放與自我意識的覺醒促使人們開始對改革前黨對新聞媒體“管得過嚴”進行批判。在這種思想背景下,以追求“新聞自由”來實現無拘無束的自由等論調顯示出相當大的蠱惑性,引起國內一些自由主義人士的吹捧,進一步推動了新聞自由思潮的蔓延。
(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助長了新聞自由思潮的蔓延
經濟全球化在拉近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的同時,也深度重構著國際關系和世界發(fā)展格局。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經濟和科技優(yōu)勢搭上經濟全球化的快車,將本國部分民族產業(yè)轉移到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使得本國資本不僅控制他國的傳統(tǒng)產業(yè),還能夠將其觸角延伸到新聞媒體領域。就中國而言,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在國內一些較有影響力的社交網站中股權結構的占比較大[3],可以說外國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網絡輿論陣地。
此外,大量數據顯示,西方國家的媒體行業(yè)大都由金融寡頭和大型財團所掌控[4],他們有充足資金和先進技術來發(fā)展龐雜、分散的傳媒產業(yè),不僅可以控制包括意識形態(tài)性較為明顯的廣播公司、期刊,還可以通過電影制片、音樂制作乃至知名品牌廣告等無意識途徑,借助全球化浪潮向世界各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輸出。如此規(guī)模的媒體格局以及先在的技術積累使西方新聞媒體擁有相當強大的傳播能力,逐漸形成信息從發(fā)達國家到發(fā)展中國家的單向流動模式。這種局面必然使得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因新聞傳播實力較弱而喪失話語主導權,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也因此遭到威脅。由此可以看出,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僅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拓展的過程,更是資本邏輯全球擴張的過程,進一步而言,新聞自由思潮與經濟全球化始終是相伴而生的。
(三)網絡新媒體的發(fā)展助推了新聞自由思潮的進一步擴張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信息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將新媒體所構建的信息環(huán)境作為自己了解現實、尋求幫助、休閑娛樂的重要渠道。但是新興媒體在促進信息傳播優(yōu)化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近些年來,新聞自媒體儼然已成為新聞自由思潮泛濫的主陣地,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構成了巨大挑戰(zhàn)。第一,新聞自由思潮借助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碎片化特點,對社會的熱點事件尤其是負面新聞任意肢解,進行主觀武斷評價或斷章取義的解讀,引導輿論方向,制造民意所驅的假象;第二,新聞自由思潮視我國公民具有言論出版自由的權利為“王牌”,但卻完全忽視行使權利時應履行的社會義務,將其非法訴求轉換為具有蠱惑性的標題,拼湊細枝末節(jié)的內容為自己塑造“受害者”的感性形象。可以看出,我們在網絡空間中面臨著嚴峻的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
二、中國共產黨對新聞自由思潮的當代批判
面對新聞自由思潮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威脅,中國共產黨始終敢于亮劍、勇于抗爭,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新聞自由思潮做出系統(tǒng)批判,在堅守新聞輿論陣地的理論和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揭示新聞自由思潮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方法論的舛誤
盡管新聞自由思潮在各領域有諸多表現形式,但其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實質并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立場,深刻揭示新聞自由思潮的理論實質,批判了其方法論上的錯誤。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認清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的虛偽性和欺騙性”[5]。大眾傳播使得新聞媒體變成具有主客體互動性的媒介工具,界定了媒體所傳播的信息所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因為某些政治立場可以借此工具變得自然化,使受眾誤以為特定意識形態(tài)即為事物的現狀和事實。故雖然大眾傳播確實包含了價值中立的純粹技術和媒介載體,但其中更蘊藏著創(chuàng)設和利用這一技術載體的階級意識。新聞自由思潮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忽視新聞媒體的階級性和人民性,把所有信息生產者預設成為“人性本善”,抽離公共空間的社會屬性,在“云霄”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聞媒體的獨立王國,注定是頭足倒置的,這是典型的形而上學思維。事實上,西方媒體雖然一直標榜新聞媒體價值中立,但其實際行為卻始終與口號大相徑庭。以美國為例,回顧其征戰(zhàn)歷史不難發(fā)現,美國主流媒體永遠都是美國發(fā)動“正義戰(zhàn)爭”的辯護者和宣傳機器,他們通過妖魔化“敵人”來加劇種族主義情緒,調動人們的情緒為國家喝彩,以此將非正義戰(zhàn)爭設計成為激動人心的“晚會”??傊彩窃谏婕懊绹鴩依婧唾Y產階級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美國媒體總是與美國的外交政策走向一致。
(二)揭露新聞自由思想借新聞私有化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目的
針對新聞自由思潮在經濟領域的泛起,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予以引導和制約,揭露其借新聞私有化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目的。
首先,強調新聞出版要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tǒng)一。馬克思曾提出要嚴格區(qū)分出版自由和行業(yè)自由,因為一旦“把新聞出版物貶低為單純物質手段的作者……他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是對他的懲罰了?!盵6]為了避免輿論生態(tài)遭受破壞,我們黨始終強調新聞媒體要重視其社會引導功能,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其次,揭示新聞自由思潮所喧囂的媒體獨立,其實質是基于西方資產階級私有制基礎上的利益訴求。在西方新聞發(fā)展歷史中,新聞媒體也經歷了從黨派媒體到自由媒體的轉型,但其自由化訴求是基于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私人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牟利本性,根本目的仍在于維護資產階級統(tǒng)治。與西方新聞媒體的自由化進程不同,若要全面打開中國的文化市場,追求所謂的真空自由,就意味著西方一系列價值理念、新聞規(guī)則的系統(tǒng)輸入,如此他們便可以肆無忌憚地從內部消解人們的社會主義信仰,瓦解黨和人民積累起來的社會主義事業(yè)。一旦新聞媒體實現私有化,名義上由個人所有的新聞媒體必將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法則下走向私人壟斷,話語權掌握在少數資本家和財團手中。而脫離人民生活、不能反映民意的新聞媒體必將失去民心而陷入絕境。
(三)揭穿新聞自由思潮借“新聞自由”進行資本主義權力擴張的企圖
新聞自由思潮在我國傳播過程中一直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此做出了嚴厲批判,“他們是掛羊頭賣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們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最終推翻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7]。揭示了西方思潮在中國的各種樣態(tài)都立足于資產階級立場的實質。
回顧西方新聞史,資產階級對新聞出版自由的追求可以溯源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新聞自由在資產階級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斗爭中曾起過積極作用,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統(tǒng)治等方面也發(fā)揮過重大影響,而一旦資產階級借助新聞自由逐步掌握話語權并在政治上占據統(tǒng)治地位,統(tǒng)治的力量就由金錢來彰顯,新聞出版和言論自由也因此淪為少數資產階級權貴爭權奪利的工具。由此可見,新聞總是要反映不同等級、階級、黨派的意志和利益,并不存在新聞自由主義論者所宣揚的適用于任何階級的新聞出版自由。客觀來說,這些新聞自由思潮論者是西方國家兜售資產階級價值理念的“主攻手”,借助所謂的自由和人權宣揚其普世價值、論證其制度的優(yōu)越性,根本目的仍在于為特定的階級和利益集團服務。
三、中國共產黨批判新聞自由思潮的現實啟示
列寧曾總結出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前一時期的迫切任務是……實現直接改革,后一時期的迫切任務是總結經驗,使更廣大的階層掌握這種經驗?!盵8]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系統(tǒng)總結黨對新聞自由思潮的批判經驗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為我們今后這一批判工作的繼續(xù)開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以正確價值導向引領新聞輿論工作
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古語云:“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對于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新聞輿論工作而言,這個“大”即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當前國際輿論格局西強我弱的背景下,要避免我國新聞行業(yè)陷入被動局面,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立場,堅決批駁和抵制新聞輿論工作中的種種不良傾向,以正確價值導向引領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
首先,新聞生產要堅持唯物史觀與唯物辯證法相結合。新聞工作者應當深刻認識到,新聞媒體對新聞信息的傳遞并非簡單的現實再現和話語重復,而是引導著社會輿論,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堅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堅持人民立場,深刻認識新聞工作的黨性與人民性、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其次,新聞生產要立足于我國的現實實踐。一種理論的產生,源泉只能是豐富生動的現實,動力只能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要求。因此,一方面我國新聞工作者在新聞生產過程中要突出實踐導向,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理與我國基本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此,新聞工作者應當時刻關注我國現實實踐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并予以客觀回應,聚焦黨和政府正在做什么、將來還要做什么,讓客觀、正確的聲音先入為主,有效解除新聞自由思潮對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裹挾。另一方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聞信息生產不僅要從實踐中來,還要回到實踐中去。“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9],只有經過中國實踐檢驗的新聞話語才是具有“現實性和力量”的,才能夠更進一步推動我國新聞事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
(二)加強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堅持新聞輿論工作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
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是抵制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對我國新聞事業(yè)侵蝕的根本保障,是我國新聞事業(yè)穩(wěn)步前進的根本出路。不可否認,當前中國新聞界確有一部分人對“黨媒姓黨”的基本原則頗有微詞,擾亂我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正常軌跡。針對這種亂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不動搖,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站”,因為“只有堅持黨性、站在黨的立場上,才能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愿望?!盵10]
首先,加強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只有黨才能最廣泛地調動各種信息生產主體的力量參與中國新聞話語生產。一方面,新聞從業(yè)者要始終堅持把正確政治導向擺在首位,各大社交媒體和網站要嚴厲打擊惡意攻擊黨的領導、歪曲黨史國史的錯誤言論,決不能跨越政治站位這根紅線和底線。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要加強自身執(zhí)政能力建設。黨要持續(xù)增強對社會問題及其背后深層原因做出快速應對的能力,不斷提高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和國際發(fā)展大勢的能力,為新聞事業(yè)的內容創(chuàng)新提供第一手材料;堅持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傳統(tǒng),保證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增強“黨媒姓黨”的自信和自覺,新聞媒體才能在眾多新聞材料中發(fā)掘出反映時代精神、反映黨員真實面貌并能夠引起人民群眾廣泛共鳴的好材料。其次,堅持新聞輿論工作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其一,要多深入調查,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需,對群眾提出的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要積極聽取、合理采納,但要注意不能“把批評的矛頭對準那些群眾有意見而我們工作中因限于目前條件、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上”[11],應當讓人民清楚,黨和政府正在努力“克服困難”;其二,要從群眾切身的火熱生活中挖掘人民的偉大奮斗精神,多宣傳報道群眾中涌現出的楷模形象和感人故事,反對脫離現實生活的虛假報道;其三,新聞媒體還要起到連接黨和人民之間關系的渠道和橋梁作用,長期耐心地向人民群眾宣傳并解釋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幫助群眾厘清國家前途與個人根本利益之間的密切關系,增強人民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從而化黨的主張為人民的自覺行動,發(fā)揮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作用。
(三)堅持以網絡新聞輿論工作為重點,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
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促進了我國新聞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但其即時互動性、自由性和全球性等特征也被部分別有用心的媒體人員利用,使其成為迷惑我國新聞事業(yè)正常發(fā)展的主要推手;此外,由于普通網民群眾的知識水平和思想覺悟程度差異顯著,部分群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較低、國家安全意識淡薄,極容易在網絡空間中受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蠱惑,客觀上也對我國新聞工作造成了新的危機。為此,我們必須要在新聞輿論場中以網絡輿論工作為重點,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
首先,從推進全媒體建設入手,充分發(fā)揮網絡空間的優(yōu)勢功能。其一,樹立新舊媒體一體化發(fā)展觀念。以新技術為支撐,借助大數據來挖掘和預測我國現實實踐中已經發(fā)生或即將面臨的社會問題,通過可視化分析手段積極研判社會發(fā)展趨勢,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在事關重大原則性問題面前主動出擊,敢于引導、善于疏導,守住并不斷擴大我們思想輿論領域的紅色地帶;其二,要統(tǒng)籌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個體媒體,在統(tǒng)一的信息平臺中整合各類信息生產要素,形成信息資源、技術人才、平臺終端和管理手段的全方位開放共享、互融互通,奏響各信息生產主體的大合唱,從而進一步抵御新聞自由思潮對我國新聞事業(yè)的腐蝕。其次,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沿著法治軌道進行。針對當前網絡空間中雜音多、噪音大現象,我們對媒體融合的建設必須要沿著法治軌道來進行。其一,引導各媒體加強行業(yè)自律,落實主體責任制[12]。主流媒體應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及時提供準確、客觀的新聞信息,為其他合規(guī)媒體提供可靠信息源,其他媒體也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其二,要從加強網絡安全建設角度入手,最大程度降低新興媒體的消極影響。通過全面加強對網絡領域的安全檢查來增強網絡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能力,從而對包括新聞自由思潮在內的各種錯誤思潮進行有效攔截;落實網絡實名制和責任制,對利用互聯(lián)網鼓吹顛覆國家政權、煽動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言論要予以堅決打擊和嚴格管控,還廣大網民一個生態(tài)良好、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四)加強對外話語體系與話語權建設,提升中國話語國際傳播能力和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要求我們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5]要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能力和水平,在國際輿論場中掌握主動權,就必須加強對外話語體系與話語權建設,尤其要在融通中外話語體系建設和內容與形式創(chuàng)新等方面下功夫。
首先,精心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其一,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整合并融通各類話語資源,不但要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根基、從馬克思主義話語資源中汲取營養(yǎng),還要結合中國實際,選擇性地借鑒西方新聞話語中的某些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式并使之融入中國新聞事業(yè)中。此外,要達到新聞信息對外的有效傳播,新聞工作者還必須增強自己話語創(chuàng)新的自覺和自信,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式來講述中國故事。增強中國特色新聞觀的話語生產能力和效率,將人們從盲目崇拜西方話語的窠臼中解放出來。其二,廣大新聞工作者還要善于探索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所積累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對于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善于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有益經驗,為解決人類發(fā)展的普遍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用現實成就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話語體系的建構。其次,拓寬傳播渠道,激發(fā)我國新聞信息的內容與形式創(chuàng)新。第一,拓展國際信息傳播渠道。在傳統(tǒng)的國際信息環(huán)境中,西方勢力妄圖通過對我國國內社交網站的滲透逐步消解我國本土主流話語的優(yōu)勢,面對新的發(fā)展形勢,我們必須要轉變發(fā)展邏輯,主動拓寬中國話語在國際上的傳播途徑,除了要著重打造一批具有強大綜合實力的本土主流媒體外,還應當充分利用一些國際社交網站,從多維度主動向世界人民呈現一個立體、真實的中國。第二,要采用海外受眾易于理解并樂于接受的語言和形式,例如通過國產電影、音樂、繪畫等藝術作品輸出,將海外受眾引入中國話語所構建的中國情境之中,客觀傳達中國各項國際政策的價值本意,在國際輿論場中占據主動地位。最后,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對外宣傳、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中華文明的輝煌成果,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國人民,實現對外傳播從表層的文化符號輸出到中華文化基因和中華民族精神等更深層次的轉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
[2]朱繼東.蘇聯(lián)亡黨亡國過程中的幾次法治改革陷阱及警示[J].紅旗文稿,2015(9):32-36.
[3]王巖.當代中國新聞自由思潮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4):136-147,164.
[4]凌言.西方新聞自由的本質與我國新聞事業(yè)的使命[J].紅旗文稿,2005(3):14-16.
[5]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發(fā)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02-20(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3.
[7]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8]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156.
[11]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2]林如鵬,湯景泰.政治邏輯、技術邏輯與市場邏輯:論習近平的媒體融合發(fā)展思想[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3(11):5-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