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旭
【摘要】課堂教學從問題出發,教學問題是上課低耗還是高效率的試金石。而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在較大程度上也要有賴于老師提問的技能,以及每個學生對問題的正確處理。我們現在的“高效課堂”過于強調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看似把課堂教學還給了孩子,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人感覺是由“老師一言堂”變成“孩子一言堂”。而本文正是為了說明這么一個問題,讓課堂教學重新回到了原位:老師的講,就是為學生的學,為了學生更好的學,有效的學。教學問題時要兼顧每個學生的知識、心理;選取適當時間,選擇恰當的問題類型,掌握恰當的難度,把握恰當的火候,精心設計出全新的、富有可發展性的問題,以增強學生課堂發問的藝術性,由淺入深、問中求新、變順為逆、繃直為曲,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想。同時針對學員的疑問問題,從方式上予以引導,從方式上予以幫助,利用問題創設平等融洽的“談話場”,讓教學形成“教學共同體”,讓“質詢問難”變成學生數學課堂的最精彩一環,從而真正實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全方位發揮。
【關鍵詞】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掌控火候;技巧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有詩云:“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巧問,愚者笨問。人才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教學從問題開始,教學中的問題是課堂低效還是高效的試金石。我們可以了解,好的課堂問題往往有著促進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等教育功效。所以,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在較大程度上也要有賴于老師提問的技巧,以及學生對問題的正確處理。低效率的課堂源自于老師對課堂問題的有效處理,高效課堂來源于老師對課堂問題的處理藝術。綜上所述,課堂的好壞,有賴于老師對問題的處理。
在實驗“高效課堂”以前教師往往一人包辦了課堂提問,如果教師的提出沒有中小學生的協助,中小學生往往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答者寥寥,從而形成了教學的冷場,而且教師也不得不自問自答,甚至以簡短的集體回答代替了中小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活動,從而形成了學生思考的空洞,達不到教師預想的效果。忽略了問題的精心設計與引導,教師的問題產生很大的隨意性,造成教學上“啟而難發”的情況。
在實驗“高效課堂”之后,老師們一上課就針對導學案上指出的問題,并急于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這樣的教學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老師在講些什么,似乎將教學任務交給了每個學生,更突出了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實際上,這是在將“老師一言堂”變成“學員一言堂”;有的小隊隊長獨自在唱“獨角戲”,而其他孩子正在當聽眾,卻不知怎么補充時間;有的小隊的學困生則將此時當成游戲的最佳時間;在整個過程中,老師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示范、點評。
如果在課堂是一把鋼琴,那老師便是唯一的演奏者。節拍如果把握得好,整個歌曲都能完美動聽,學習者就可以從傾聽中得到知識和成長。而這個節奏就是“度”的掌握。提問的時間節點,難易程度等都可以歸結為“度”的把握。課堂上出現的很多問題,都不是用力過猛,而是火候未到。因此,增強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掌控好提問和解決問題的火候值得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認真探究。
本人在傳統的啟發式教育理論、課堂教學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和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友善用腦”和“高效課堂”的實踐,學習全國各地課改實驗學校的成功經驗,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研究提問的策略,思考為什么要提問,在什么時候提問,提問什么,怎么問等。在此對課堂提問的基本要求、課堂提問的一些策略技巧談談自己不成熟的幾點體會與同行切磋。
一、數學課堂的現狀
(一)由“老師一言堂”變成“學生一言堂”
素質教育的改革,需要老師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增加與老師的交互。所以,部分老師就把教學問題的總量、給學員解答的問題總數量,當成了評價一堂課教學內容是不是充實、以及學員積極參與程度的一個標尺。滿堂問題,老師似乎把整個教學都留給了學員,從而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實際上,這是將“老師一言堂”變成“學員一言堂”,不但未能充分發揮學員的主地性,反倒取消了老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使教學陷入了無序狀況,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
(二)缺乏精心設計的問題
我們老師所提出的問題,若忽視了學習者的客觀現實,就離開了學習者的“思維發展區”,罔顧學習者的現有能力,拔高了提問的困難,給學習者帶來認知上的障礙,而沒法取得相應的教學;有些教師又小看了學習者,所設計的提問缺乏挑戰性,構不到吸引力;又有些教師的提問設計問題沒有連慣性,思維空間跳躍過大,學習者的思考根本無法進行,同時又沒法起到相應的教育效果。
(三)模式化的提問行為
由于問題教育目標上的功利性也產生了對問題提問功利化的趨勢,但因為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往往忽視了對問題行為的設計,因此問題形式也往往陷入了固定性、模式化狀態,提不起學習者的濃厚興趣,也刺激不到學習者主動性的思考,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重視問題的回答,而輕視學生反饋
在導學案上精心預備了若干題目,當學員在上課或展示時答不到自己所預設題目的答案上時,指導教師有時直接打斷了學員的解答過程,只滿意于簡單的規范回答,一味強求學員機械套用解法的一般過程與“通法”,而自己卻一講究竟。長此以往,學員們非但沒有投入到對提問的思索與解決中去,反倒更易于導致學員對提問的麻木,從而產生了對老師的依賴性,失去自我展示的信心。
二、數學課堂上提問的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初高中數學課堂一般都是圍繞著某一特定課程目的進行的,課堂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解決問題”,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產生問題,積極思考,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觀察力、邏輯思考、想像等力量,并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教師也能夠在實踐中找到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科學教育。
1、精心策劃問題:教師提問時應面對所有學員,注重學員的個體差異性,而問題的難易應適中,以多數學員通過討論都能準確解答為宜。如問題困難過大時,應先布置成小組討論,由學員先在組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看法,之后再積極上臺表現;或分解為階梯式的問題,再逐級提出。不但要有教師之間的問題,更在引導學生相互之間問題上,讓所有的學習者都積極地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而不要出現“遺忘的角落”。
由于指導學案提前發送給了學校,而學生已提前自習,學生們對所學知識點似乎已經沒有了新鮮感,因此老師更要精心設計提問情境,以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思考問題的主觀積極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激情。另外情境問題也不能過大,或過分寬泛,避免學生“跑調”。
2、問題必須要有必要性:數學課堂問題應該按照課堂教學要求,根據課堂教學程序、教材構成孩子的認識架構,循序漸進、精心設計。要按照由淺入深,自主反思,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環環緊扣等一系列規則,以體現先學后教的指導思想,符合學習者的基本知識序列,反映出教育指示結構的嚴密型、科學性、條理性。教師在提出疑問時,看問題是不是激發了學生迫切要掌握內容,是否引起了其學習動機。
3、問題要有創意:創新設計教學問題,注重的是問題具有啟發性。這樣的問題不僅可以誘導學生積極探索知識,還可以養成學生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利用創新思路處理了問題,還學習了這種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設計一題多解,或多向求解等各類問題,使學生以不同視角、從不同側面,用各種方式解題,誘發了學生在多方面的心理興奮、從而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路。
三、提高數學課堂上提問的有效性的策略技巧
老師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并選取適當時間,通過適當的形式向學生提出疑問,以增強教師教學發問的藝術性,準確把握好“度”,掌控好“火候”。準確把握提問的策略,思考為什么要問,在什么時候提問,提問什么,怎么問等。
(一)有效提問的時機
1、發問于學校教材的疑難之處。若每個學生沒有問題則設置疑問,或“制造矛盾”,以敞開學員心扉,啟發學員去思索,并逐步帶入佳境。
2、發問于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讓學生先回顧舊知,通過問題讓使學生感受到利用現有知識難以解決問題的困惑,對探索新知產生強烈的愿望,從而順利的過渡到本節課的內容。這樣既激起了學生獲取新知的欲望,又達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
3、發問在學生的思想上受阻時。學生在復習中產生思想困惑或思考困難也是時常出現的,因此老師們需要隨時調整或修改學生原先準備的問題,將問題重新提出“火候”上來。教師可以將一些復雜的問題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問題,也就是給學生設計出一個個思維的“臺階”,讓教師引導學生慢慢的找到正確答案。
(二)有效提問的設計
教學問題是一種設問、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育藝術,它對于活躍學生思想,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具有很大意義,它同時又是聯結老師、學生與課堂之間的重要紐帶。合理的教學問題,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打開學校智力之窗的鑰匙,是信息傳遞和反饋的橋梁。但是,為了取得這樣的效應,我們也需要對問題進行藝術設計,并巧妙運用。
1、提問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創設出了一個新穎的能夠激起學生強烈求知欲望的境界,讓學生的創新思想火花得以綻放,可謂“問中求新:一石激起千層浪”。
2、提問時要抓住知識點的坡度。針對學生的思維特性,善于捕捉時機。課堂提問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有臺階。針對難易相當的題目,要注重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循循善誘,方能鼓起學習者的自信,并進行層次激發,逐步深入。創設妙趣橫生新的問題,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為學生接觸新知識提供了鋪墊,從而降低思維的困難??芍^“由淺入深:投石沖開水底天”。
3、提問要抓住思維的發散點。教師此時采取了遞進型提問方式,通過連續串的詢問,環環相扣,步步前進,以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開拓學員思路,把握實質。這不僅可以發現學員知識與信息之間的差距,也可以呈現教師思考的全過程,給學員一次豐富思考的機會套餐,同學間形成了共振。而通過逆向思考的擴散型提問法(從關鍵問題處、中心或結論問起,從后往前推,力求包含最前面的具體內容),則可以幫助學生從多視角思考問題,讓思想的火花不斷撞擊,使學習者張開想象的翅膀,自己找到正確答案,可謂“變順為逆:打破沙鍋問到底”。
4、提問要注重思維的縱向延伸。人們講:“問的直則笨,問的曲則巧?!比垦n文結構的劇情設計提出,從某些視角來說,這是直問。倘若老師對所要解答的問題不做單刀直入、直截了當的設計,反而另辟蹊徑繞道迂回,這便是“曲”了。在課堂中選取最能引發學習者濃厚興趣的熱點組成問題序列,力求問題流程新奇獨特,讓學習者喜聞樂答,使學習者有如坐春風如沐春雨般的體驗,從而產生教學的內驅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互動生成”。正如偉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言:人們最深刻、最長久的思索,在于遇到未知之謎。巧問曲問,不但能激活課堂教學氛圍,而且能大大增加思想容量,有利于學習者的心智發展,可謂“變曲為直:敢問路在何方”。
歸根結底,在所謂數學課堂中有效的課堂設問,實際上是將一切問題以學習者為主體,通過發掘、找出使課堂高效進行的問題情境,在恰當的時機、在恰當的空間以恰當的方式展示出來,讓我們的高效課堂教學逐步回到原位,在“敢于發問—學會思維—合作交流—共同進步”的良性發展軌跡上,通過提問創設公平和諧的“談話場”,讓課堂變成“教學共同體”,讓“質疑問難”變成數學課堂的最精彩一環,從而真正達到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全方位發揮。
因此,有必要從解決問題的技巧與藝術上潛心鉆研,設計出全新的、更有可發展性的提問,并千方百計開啟學習者的思想大門,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浪花。
參考文獻:
[1]《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新課程標準》
[2]《課堂大問題——學校高效課堂問題診斷》 呂 勤、吳榮華
[3]《對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一些思考》 鄭國才.
[4]《以問題為本的學習在領導發展中的作用》 [美] 布里奇斯、海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