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上海商學院 商務經濟學院,上海 200235)
財政學是高等院校財經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主要研究國家的財政收支以及具體的治理過程。課程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入手,引入公共產品這一核心概念說明財政的必要性,重點介紹財政的職能;財政收支的具體分類、規模和結構;國家的預算管理體制;財政平衡、赤字及其影響;財政政策及其背后的原因與規律。為了實現良好的課程思政效果,需要從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挖掘和凝練、思政知識點設計以及配套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共同著手。
《財政學》課程具有較好的思政育人環境。財政活動包括國家財政收入、支出以及治理過程。通過相關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立足國情,在了解國家財政職能的同時,深刻理解中國新時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進程,理解經濟增長不同階段國家財政收支結構調整的因由,感受政府在時代發展中所做的不懈努力,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共建責任心。通過公共產品、外部性等概念的講解,讓學生明白市場不是萬能的,不能解決所有的產品供給問題。在國家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同時,收稅變得不可避免。通過理論與現實分析讓學生深刻理解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征,理解保護稅源,提升納稅遵從的必要性。以期達到以下思政育人目標:
(1)增強對政策的擁護與理解,堅定黨的領導。財政存在的目的是滿足“公共需要”,如果沒有政府行為就無法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通過對財政本質屬性等內容的學習,學生更加擁護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
(2)弘揚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理論分析,建立對市場經濟的正確認識。思考如何與周圍人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弘揚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培養主人翁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摒棄“搭便車”“不勞而獲”等思想,要用勞動與智慧創造財富。通過稅收公平原則及財政平衡和社會總供求平衡關系的學習,思考個人與集體與國家的關系,提升社會責任意識以及奉獻意識。
(4)培養學生運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公共需要具有歷史性、特殊性,財稅政策需不斷調整。能夠用辯證發展的理論分析問題。善于總結歸納與預測,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課程思政設計需要在具體的教學模塊、知識要點、育人要素方面的融合等方面不斷探索與優化,將知識自然地引申出要表達的育人要素,將育人要素傳遞給學生,引起共鳴。
具體來看,結合思政育人目標,通過具體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有機結合,本文設計了課程思政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財政學課程思政知識點設計
首先,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習能動性。傳統的課堂大都以“講授法”為主。一堂課中大多數時間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教師向學生傳遞大量的信息,知識容量大、節奏快,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情況較大程度取決于自悟能力。“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容易被外界信息吸引,很難做到全程認真聆聽,主動、獨立思考的時間少,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學生加強獨立思考,深入領會。“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形式上,是把課堂一分為二,一半留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和展示;實質上,是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內化吸收”環節,學生對講授的知識消化吸收之后,再參與討論。教師讓出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掌握、主導。通過提高學生主動鉆研,把知識內化吸收將講授與討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保證了知識傳遞的效率。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具體情況,以自己的方式、節奏完成內化吸收。同一內容,經過教師講授、學生自學、分組討論三個階段學習,逐步加深理解,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經常會在展示環節設置巧妙的問題,進一步促進對相關知識的思考與更深刻理解。學習興趣提高、積極主動討論與思考,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思政目標能夠有效實現。
其次,突出案例教學,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案例教學有助于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導向作用,不再是單向地“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從“聽講者”變為“參與者”,從“理論的接受者”轉變為“實踐的創造者”。這種參與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傳授知識并有助于對理論的內化,增強學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為了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尤其需要注重案例教學,讓學生現實中去感受去思考專業知識背后蘊含的思政教育意義。通過對現實案例的剖析,學生更加深入思考理論背后的現實原因,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知識的轉換過程就是通過對案例深入分析來實現。學生分享案例后教師點評十分重要,并非簡單的對錯評價,對有些案例,不一定要給出明確結論,但必須對小組的分析視角和方法做出點評,這有助于學生進行反思和改進。
再次,改革考試機制,增強過程性考核。從原來的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導向,增設章節考、單元考,引導學生投入更多精力用于課程學習。過去的課程考核方法,期末考試占比非常大,學生抱有較強的僥幸心理,認為“臨時抱佛腳”,憑借一張考卷也可以“突擊”出高分,分數與真正的掌握程度往往脫離了關系。正是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考試機制,造成了學生不注重學習過程的現象。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效果,要形成一個以過程為導向的考試機制。在每章或者每單元課程學習結束以后,設置小節考、單元考來鞏固學生對各個章節重點知識的理解,同時,適當加入案例分析的考核,讓學生能夠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
通過課程思政的系統設計及實踐,學生能夠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理解身邊的財政現象,更加關心社會熱點,關心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及財稅政策改革;能夠透過現象發現問題本質,積極擁護黨的方針政策,堅定黨的領導;能夠實現學生與教師的更好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提升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實踐的過程中,專業知識和思政素養也得以提升,能夠更好把握教育教學的規律,提升對課堂的掌控力,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價值引領、知識傳遞與能力培養的綜合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