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紅 陳鵬 Natallia Yurava
摘? ? 要: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基于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價值觀念分歧、文化認同糾結、教學文化沖突以及“道德異鄉人”困境等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文化層面的沖突與障礙對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性發展的影響,提出應對沖突的具體舉措,即構建中外文化交流協商機制、提升師生雙向文化認同程度、提高文化沖突應急處理能力以及建設多元共通性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文化沖突;文化融合;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6-0019-03
一、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現狀及其文化價值
(一)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現狀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的重大部署以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國際人文交流、展現中國教育、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等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外合作辦學從發端到發展經歷了20余年,不論從發展速度與規模、分布區域還是合作國別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
根據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我國本科及以上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共有129所(不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本科及以上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共有925個(不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項目),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蘇、遼寧、廣東、山東等28個省份或直轄市,以英國、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韓國、愛爾蘭、法國、日本等27個國家或地區為主要合作對象,以工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理學、文學、醫學等為主要合作專業歸屬學科。
(二)中外合作辦學的文化價值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教育領域響應“走出去”與“引進來”國家對外開放戰略號召的重大舉措,其目的是引進國外先進教育資源和教學理念,從而提升我國教育教學水平。中外合作辦學發揮的作用和價值不僅僅在此,作為國際文化交流和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它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在辦學過程中,我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為雙方文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從文化角度上看,中外合作辦學不僅為我國教育領域對外開放和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優質的條件,也為中外文化交流和發展提供了重大契機。通過合作辦學,中外雙方在教育觀念、教學文化、管理模式、辦學經驗等方面都有著深入交流與溝通,促進了彼此間的文化發展與創新。
二、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文化沖突
(一)價值觀念分歧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體現了一種文化的本質特征。著名學者霍爾提出的“冰山理論”將價值觀放置于“冰山”底層;G.霍夫斯塔德(G. Hofstede)和G.J.霍夫斯塔德(G.J.Hofstede)把文化比作“洋蔥”,而價值觀正是位于“洋蔥”的核心。這也論證了價值觀在文化中處于基礎與核心地位。在中外合作辦學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價值觀的選擇和排序也會有所不同,從而產生了價值觀念的分歧,影響著人們的價值排序。“價值排序的主要作用是針對道德主體,彰顯著不同價值原則的序列和作用;在價值發生沖突的時候,顯示著不同價值原則的優先性序列,并最終體現在不同的道德決定和實踐行動之中”。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師生之間文化背景有著較大的差異,我國文化中的“集體、奉獻、和諧、仁義”等價值觀念與西方文化中的“個體、平等、自由、博愛”等價值觀念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導致部分師生自身的價值取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價值排序也會產生一系列的矛盾與沖突,并影響著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
(二)文化認同糾結
“文化認同是借助符號性資源(歷史、記憶、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和內在生物性資源(種族、血緣、家族等)以共同、共享、融合、同一為特征的共同體建構”。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實施教育教學的新途徑,其實質更是一種文化交流與交融的新方式。中外文化之間存在差異,這是客觀事實,因此在辦學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文化認同的問題。譬如,中西文化之間最大的文化認同糾結體現在“個體”與“整體”的關系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早已形成穩定的“集體主義”思想,個人在集體中生存,在集體中發展,個人利益服從于集體利益,個人價值只有在集體中才得以體現,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也正因此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整體性思維。但在西方文化中其立足點是個人,14世紀到18世紀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樹立了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以及理性主義的自由、平等思想,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有著明顯界限。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往往會因此類差異而形成文化認同上的糾結。雙方處于共同平臺下,往往會因此產生不可控的沖突與矛盾。
(三)教學文化沖突
“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文化的沖突主要是一種橫向的沖突,是中西不同類型的教學文化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主要體現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堂組織和教學評價上。從教學目的角度上看,我國的教學是一種相對靜態的活動,其教學目的是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西方教學則是一種偏向動態的活動,其教學目的是通過教育的方式發現和創造知識。從教學內容角度上看,我國教學內容基本服務于社會發展,服務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西方則注重個人的興趣特點,希望將學生的個性發揮、延伸。另外,教學內容往往是實用性的知識和理論,即以自然科學為主。在教學方式方面,過去我國部分高校以傳授法為主,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師是知識的“化身”,學生是知識的“容器”。西方則以引導法為主,教學更注重引導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知識,教師更多的是充當引領者的角色。在課堂組織方面,中西方在課堂組織上有鮮明的差異,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往往會造成師生之間相互不適應的情況,進而影響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提升。從教學評價角度上看,我國以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方式,以分數作為評價的最終性結果。西方的教學評價方式趨于多元化,更注重過程評價,這一矛盾在中外合作辦學中體現得也比較明顯,外國教師不完全贊同考試這種結果性評價,往往會導致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脫節。
教學是合作辦學中的中心環節,也是體現中外合作辦學價值與意義的根據所在。以上教學文化上的沖突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都有所體現,諸多差異和矛盾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道德異鄉人”困境
在“跨地域、跨文化”的現代性大潮中,人們逐漸變成了遵循不同的道德規范與倫理準則的“異鄉人”。原先穩定的規范被連根拔起,價值觀之間差異明顯,最終衍生出相互對立的價值體系,并惡化成對抗性的道德沖突。在中外合作辦學中也存在“道德異鄉人”困境這一棘手的文化沖突現象。中外合作辦學使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接觸大量的外來文化,其中“極端個人主義”“偏執主義”“階級固化主義”等糟粕文化也會隨之滲入,而此時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漸成型的關鍵期,很容易被這些糟粕文化所左右,形成過度崇外或迷茫的文化心理,陷入“道德異鄉人”的困境,部分學生可能會輕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并且陷入“文化虛無主義”的怪圈。一旦如此,學生會失去對中外文化的價值判斷,否認中外文化的共通價值,并自動隔絕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通。如此一來,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目的不僅沒有達到,反而適得其反,學生在合作辦學過程中成為了文化沖突的影響者。由此可見,文化沖突必將威脅到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提出相應的措施加以干涉和解決。
三、中外合作辦學中文化沖突的應對策略
(一)構建中外文化交流協商機制
中外合作辦學是一個極具復雜性的工程,合作雙方的意識形態、經濟基礎、價值觀念等都是其中的影響因素。因此,為減少辦學過程中的文化沖突,必須有意識地構建中外文化交流協商機制,促進辦學雙方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定期開展師生交流會,營造一種頻交流、易溝通的氛圍。“了解雙方文化的差異和特點是實現文化融合的必經之路”。不同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價值觀念與判斷標準,我國以“群體本位”文化為主,強調集體的重要性,但缺乏對個體權利的保護意識,西方文化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短板,反之對于西方文化來說,亦如此。中外合作辦學構建的中外文化交流協商機制不僅要傳遞中國文化,同時要善于汲取外國優秀文化作為養料,實現雙方文化共存共贏。我們要以“求同存異”的態度做中外合作辦學文化交流的主推者,努力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
(二)提升師生雙向文化認同程度
“文化認同是指特定個體或群體把某一文化系統(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內化到自身心理和人格結構中,并自覺循之以評價事務、規范行為”。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價值觀念的認同。教師與學生是參與中外合作辦學的主體,只有提高師生之間的雙向文化認同程度,尋找雙方價值觀念共通點,才能實現辦學過程的順利發展。加強師資隊伍的文化認同培訓,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人文引領作用,這就要求本國和外籍教師都要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在教師入職之后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定期開展教師之間的文化實踐互動與課堂參觀互鑒等活動。另外,從學生角度來說,要提高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包容”文化心理與“尊重”文化態度,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外國文化,不能“愛屋及烏”,更不能“惡其余胥”,保持積極的狀態參與到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習與生活中去。
(三)提高文化沖突應急處理能力
不同的文化在交往與融合中存在沖突,這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也是一個需要直面的問題。在辦學過程中,當文化沖突已經發生時,斷然不可放任不管,采用“冷處理”的方式只會讓沖突愈演愈烈,從而影響中外合作辦學的整體步伐。所以,提高文化沖突應急處理能力,要建立專門的文化沖突處理機構,并且形成完整的組織架構,合作雙方選擇合適的人員共同組建,幫助師生解決在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各類文化沖突,同時也可聘請心理咨詢師,承擔部分心理輔導的工作。另外,中外合作辦學中的管理人員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沖突應急處理能力,在文化沖突發生的前中后三個階段都能選擇合理的處理方式進行應對。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網絡途徑,定期開展調查,采取“線上調查,線下解決”的策略,高效地處理各種問題與沖突,幫助師生掃清教育、學習道路上的阻礙。
(四)建設多元共通性的校園文化
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最熟悉的環境莫過于校園,建設多元文化的校園氛圍是避免文化沖突的有效途徑之一。校園文化是通過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員受到感染,對有益的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方面產生文化認同,從而實現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在辦學過程中將校園文化建設落實在實踐中,對雙方已有的校園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發揮校園文化的感染、熏陶與滲透作用。不僅要做好多元文化的融合,更要做到中外文化并重,尋找雙方文化的共通點,為師生構建一個兼容中外文化的優質學習環境,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上一針“強心劑”。
四、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穩步發展,提升辦學質量已成為辦學發展新階段的核心主題。正確認識中外合作辦學因文化差異產生的文化誤解或沖突,合理化解辦學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價值觀念分歧、文化認同糾結、教學文化沖突以及“道德異鄉人”困境等問題,中外合作雙方既要理解雙方文化差異的存在,做到“兼容并蓄”,同時又要懷著“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的信念推動中外合作辦學事業健康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本科及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名單[EB/OL].(2021-05-20)[2021-12-10].https://www.crs.jsj.edu.cn/index/sort/1007.
[2]孟中媛.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文化沖突與超越[J].中國高教研究,2008(11).
[3]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50.
[4]張彥.當代“價值排序”研究的四個維度[J].哲學動態,2014(10).
[5]趙永華,劉娟.文化認同視角下“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路徑選擇[J].國際新聞界,2018(12).
[6]秦瓊.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文化沖突與融合[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5).
[7]相華文,羅肖泉.”道德異鄉人”的信用關系構建[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2).
[8]殷江,胡娟.中外合作辦學文化沖突與跨文化管理[J].課程教育研究,2013(5).
[9]陳歆.跨文化視角下中外合作辦學中文化認同的內涵與構建[J].輕工科技,2015(11).
[10]戴圣鵬.論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徑[J].廣東社會科學,2020(4).
[11]李娜.中外合作辦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問題研究[J].時代教育,2014(9).
[責任編輯? 宋? ? 宇]
收稿日期:2021-12-24
作者簡介:郭淑紅(1966—),女,遼寧阜新人,大連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外合作辦學、國別與區域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遼寧中外合作辦學文化融合與模式創新研究”(JG20DA005);大連理工大學教改基金“中外合作辦學‘本碩博’貫通式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ZD2021026);大連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科研項目“基于‘同窗友情’的中白學院與白中學院對等辦學協同機制研究”(SIE21RYB13);大連理工大學中白學院科研項目“DUT-BSU聯合學院畢業生職業發展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ICR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