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新文科建設是卓越新聞人才培養的有力抓手和現實需要,任務緊迫,困難重重。文章利用內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針對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新文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價值引領、學科交叉、服務地方”為育人理念、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重融通的課程體系,以產出為導向的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的專業建設思路,積極探尋并落實專業建設的進路。研究發現,地方高校唯有通過價值引領,與時俱進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通過學科交叉,豐富完善技術驅動下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通過產教融合,切實推進跨界跨域協同育人,充分落實新文科建設的思路和進路,才能切實提高專業建設質量,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實踐能力和服務意識的應用型傳媒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思路;進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5-0028-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價值引領,學科交叉,技術驅動: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專業優化的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2021418
新文科建設是中國特色文科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和緊迫任務。隨著2020年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我國新文科建設全面啟動。
新聞傳播專業屬于新文科中的應用型文科范疇。區別于研究型大學,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重在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傳媒人才。
本文以筆者所在的湖北文理學院為例,分析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在新文科建設中所處的新環境及面臨的新問題,深入思考其創新發展的新思路和新進路,為提高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新文科建設質量,培養更多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滿足傳媒業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傳媒人才提供理論思考與實踐借鑒。
一、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新文科建設的困境
(一)教育理念落后,與新文科精神不相契合
教育理念相對滯后,無法滿足媒體融合發展對應用型傳媒人才的需求,是當前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新文科建設面臨的主要困境。《新文科建設宣言》明確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要“促進專業優化”。其中關鍵詞如“中國特色”“立足國情”“守正創新”“交叉融合”等,充分體現出新文科對新聞傳播專業建設的理念要求[1]。
反觀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現狀,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如無視自身特點,片面跟風國內一流高校,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實踐性重視不夠,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認識不足等。目前,多數地方高校仍將新聞傳播專業劃分于傳統文科專業范疇,缺乏對新媒體乃至跨學科知識與能力的觀照,專業建設理念與新文科建設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二)課程體系陳舊,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
地方高校陳舊的課程架構和教學方式,導致傳媒后備人才的知識儲備、能力培養與傳媒業發展嚴重脫節,無法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媒體融合時代,融媒體、智慧媒體已成為傳媒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但當前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式普遍暴露出四點問題:課程體系架構不科學,人文社科類課程多,工科、理科、經濟、管理等學科課程開設不足;課程設置滯后,對技術賦能給傳媒業帶來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未能及時跟進;課程內容更新慢,缺乏對媒體深度融合新形態的有效觀照;教學方式落后,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充分,重知識傳授、輕能力養成和人格塑造。
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如何重構符合新文科建設要求、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及相適應的課程教學方法,已成為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亟須重視的問題。
(三)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與國家需求、行業需求、自身需求不匹配
當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教師資源、平臺資源有限的問題。如果人才培養僅僅依賴高校,勢必模式單一、視野狹窄,必將嚴重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
2018年,《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發布,將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高校與新聞單位互聘作為拓展高校人才培養內涵的重要舉措,強調建立新聞傳播學界、業界、政界協同育人模式,培養卓越新聞人才[2]。
雖說國家已經出臺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但從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新文科建設的實際情況看,諸多高校仍僅將部校共建、校媒互聘作為其獲取外部資源的途徑,缺乏對合作形式、育人內容的深度挖掘,致使校政、校媒協同育人流于表面。并且,由于受區域、辦學水平的限制,地方高校很難跨區域與國內高水平的大平臺開展合作。加之當前地方媒體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主動與地方高校協同育人的動能不足,進一步導致地方高校與傳媒業界在課程開發、平臺建設、項目合作等方面的互動缺乏深度和廣度,現有的協同育人合作亦很難達到雙贏的效果。
二、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新文科建設的思路
(一)強化教育思維改革,塑造具有中國特色、地方風格的育人新理念
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應樹立“價值引領、學科交叉、服務地方”的育人理念,要堅持價值引領,確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靈魂”地位,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資源,并將思政教育融入整個育人環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學科交叉融合,推動新聞傳播專業與其他文科專業、其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實現自我革新;要服務地方,關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積極引導輿論、傳播信息、提供社會服務,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尤其要講好地方故事、傳播好地方聲音。
簡言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不僅要把新的育人理念作為一種理性認識和價值取向,而且要發揮其在育人實踐中的導向作用。
(二)聚焦人才培養質量,重構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重融通的課程新體系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傳播學科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科。媒體深度融合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對傳媒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須融入工科、理科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培養。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明確提出,新聞傳播教育要培養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要達成這一培養目標,就必須構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重融通的課程體系,既要通過文學、社會、歷史類課程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又要合理設置科學技術類課程,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強化技術能力。
實踐創新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地方高校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一方面,通過重構課程體系,實施全過程、全環境的人文涵育,立足中國國情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為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供前提、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突破專業和學科局限,將與實踐創新能力相關的知識、技能,思維、品格等融入育人過程,讓科技進步和技術變革驅動創新人才培養。
(三)建立以產出為導向的全鏈條人才培養新模式
新一輪傳媒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牽動著地方高校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新聞傳播教育需打通專業發展與國家和區域社會間的聯結通道,建立以產出為導向的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
這種產出導向不以市場就業為唯一標準,而是更加重視業界需求、公眾需求和區域社會需求,建立學界、業界、政界協同育人機制。全鏈條,是指將行業標準、區域社會需求鏈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新聞傳播專業的培養目標緊密對接區域社會需求和傳媒行業發展預期;將教學條件緊密對接傳媒業要求;將培養過程緊密對接傳媒業生產流程;將評價標準緊密對接行業標準和社會人才評價體系,積極推動校地、校企、校媒的深度合作。
三、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新文科建設的進路
(一)價值引領,與時俱進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新聞傳播專業教學。如湖北文理學院,通過多層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把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將立德樹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不僅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必修課程,引導學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原文,領悟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相關原理,還在“新聞學概論”“中外新聞傳播史”“新聞采訪與寫作”等專業課程中,講授“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等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幫助學生掌握微觀層面的理論和原則,并將其作為一種方法論指導實踐。此外,學校還組織學習由中宣部、教育部指導的“新聞傳播大講堂”,讓學生通過聆聽一線記者講述的故事,深入了解中國國情,增強政治認同,樹立職業理想與信念。
在專業實踐中,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揮實踐育人的功能。一方面,在新聞實踐教學中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理論指導新聞實踐,通過具體的新聞實踐活動促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腦入心、見行見效。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育人基地,充分挖掘地方紅色資源和主旋律素材,將其融入課程教學,并嘗試開展特色化的實踐育人項目。如開展“暑期三下鄉新聞實踐”,師生深入農村、工廠、社區,采訪報道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取得的成就;開展“建黨百年風云人物錄”系列微視頻制作,將專業教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國情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新聞實踐中真學、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二)學科交叉,優化技術驅動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
第一,從課程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出發,設置傳媒類、人文類、科技類等交叉學科類課程模塊,搭建“傳媒+”“人文+”“科技+”的課程體系。在優化原有新聞傳播主干課程的基礎上,增設關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類課程、緊跟前沿技術發展的傳媒科技類課程、對接國家經濟戰略的傳媒經濟類課程,強化課程體系,進一步提升傳媒人才核心競爭力。同時,還可開設一些與地方經濟文化相關的特色課程。如湖北文理學院就開設了“非遺文化影像傳播”特色課程,師生開展地方非遺資源調查,并完成相關影像制作,協助地方政府進行非遺項目申報和傳播。這既有助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又形成了自身專業特色。
第二,重視構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創新“虛擬—模擬—實戰”的實踐項目,實施“基礎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的實踐環節,產出“作業—作品—產品”的實踐成果。
第三,順應時代變化和行業發展,持續更新教學內容。如“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可對應媒體融合時代對新聞人才社會認知能力、融合報道能力的要求,增設“新聞策劃”“融合報道”等知識模塊;“融合新聞學”課程可突破對相關原理介紹和作品分析的傳統教學內容,基于融合新聞實務增添策劃、敘事、制作、發布等相關實踐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融合傳播能力。
第四,將現代信息技術開放、共享、智能、交互等特點注入教學實踐,持續改進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項目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是近年來新聞傳播專業教學運用較多的新型教學方法,其中“翻轉+直播+實訓”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對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教學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3]。通過翻轉課堂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導者和行動者;通過直播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體系進行動態調整,彌補線上MOOC資源的不足;通過實踐訓練,以項目驅動的方式策劃、組織、實施主題實踐項目,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深度融合。
(三)產教融合,切實推進跨界跨域協同育人
1.“引進來”“送出去”,組建“雙師型”師資隊伍
一方面,應持續引進具有行業背景的高技能、高水平專家型教師。另一方面,教師應進入業界鍛煉,以優化高校師資結構,提升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事實上,專家型師資的輸出和培養,同樣有利于傳媒業界的發展。
2.整合資源優勢,搭建跨界合作平臺
學界和業界具有各自的資源優勢,雙方可通過共建共享平臺發揮資源的最大效能。具體來說,可共建共享實踐教學平臺,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設置豐富的實踐項目,真題真做;可共建共享項目研發平臺,共同研討傳媒產業轉型和升級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孵化和培育新的傳媒產品;可共建社會服務平臺,發揮雙方的人力、資金、科研等優勢,為地方文化傳承、經濟建設、社會治理提供服務。
3.突破地域制約,推進跨地域協同育人
跨地域協同育人,有助于地方高校以更廣闊的視野在更大空間內實現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地方高校要突破地域限制,可尋求國內一流高校師資、平臺等的對口支援,聯合開展學術研究和學生培養,提升自身辦學層次及學科影響力;可建立同類院校聯盟,優勢互補、特色互鑒,通過團隊合作縮小差距,實現共同發展;可與國外高校開展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的國際性。
四、結語
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發展不僅為增強學科自身影響力,還為提高傳媒市場競爭力,更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媒體融合時代,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建設面臨國家需求、行業需求、自身需求三者交融的新挑戰。只有牢固樹立“價值引領、學科交叉、服務地方”的育人理念,完善交叉融通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式方法,推進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跨界跨域協同育人,才能提升新聞傳播專業建設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同時,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必須立足地方,深度挖掘區域經濟、文化資源,并將之融入育人過程,達成區域經濟、文化資源開發與高校人才培養及社會服務的緊密銜接,充分體現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的社會意義和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 程曼麗.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J].中國編輯,2021(2):8-11.
[2] 張曉峰.不斷提升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質量和水平[J].當代傳播,2018(6):9-10.
[3] 劉濤.“翻轉+直播+實訓”:新聞傳播學類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J].新聞與寫作,2020(9):78-84.
作者簡介:管文娟,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傳播、傳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