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玉嬌
分層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叫后進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在此,僅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次教學問題做一探討。
一、分層組合,定期升降
每當我接到一級新生時,我便進行一次入班考試,再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將其分甲、乙、丙三個層次,并以自愿組合,適當調整為原則,把三個層次的學生編成五個學習小組。為鼓勵進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每學期進行一至而此升降調整。
二、分層補償,區別對待
為了學習新知識和縮小不同層次學習的差距,在講授新課時進行分層次補償。補償是主要以課內為主,并把重點放在丙組,在補償內容和要求上丙組學生以補知識為主,掌握字、詞、句、課文的理解,達到準確的掌握知識,補上新課所需要的知識。乙組學生在補知識的的同時,重點指導學習方法和技能性訓練,甲組學生則主要是幫助他們掌握段落之間的聯系,開拓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分層次
(1)課堂提問設計要有層次性。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讓他們回答較為簡單的問題,如字詞的解釋等,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的學習興趣。對甲層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讓他們回答較難,較深的問題,有時還與他們較勁,故意為難他們他們,訓練他們的學習能力。
(2)課堂練習設計要有層次。課堂練習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又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鞏固和發展,深化知識的作用。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即涉及到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其中基本要求一致,習題技巧分三個層次,分別與三個層次的學生水平適應。
(3)教學目標分層次,處理好基本要求與拔高要求的關系。對于丙類學生,要求他們掌握字詞意外,還要掌握基本語文基礎知識,對于甲、乙兩類學生除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外,還要掌握學習語文的技巧,掌握文字組織能力,課外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在教學中,我通常采用"重視基本要求,結合拔高要求交錯進行,循序漸進"的方法,同時在選學一些內容,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4)教學方法分層次,處理好優生與差生的關系,語文大綱和新課標指出"對學習有余力的學生,要通過要將授選學內容和組織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發展他們的語文才能。"我探索了"低起點、分階梯、螺旋上升"的方法,即"分層整體"教法。這種教法特點,即保留了分層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有"分"有"合"。
四、課后輔導分層次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僅靠課堂是不夠的,還應做好課后培優補差工作。培優的目的,是讓一部分有余力的愛好語文的一層學生個性得到進一步發展。學困生的輔導,既要著眼于知識缺陷補救,又要注意分析他們的思想狀況,做到"對癥下藥",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取得好的成績。
五、作業布置分層次
在備課時,我時常設計一套既面向優等生,又不傷差生學習信心的練習。由此,給學生布置同一知識點時,各個層面都出一道題,讓學生擇題而做,這樣可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個性,使學生學得更加靈活,滿足學生的成功欲望,增強兒童的自主意識。
在“雙減”背景下,要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