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閱讀,我一直認為這是語文老師應該做的事情,語文老師就應該對學生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因為這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可我看完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閱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后,就改變了對閱讀教學的看法,原來我們數學老師也應該讓學生愛上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建議講了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優秀數學教師,他教的中學生就沒有不及格的。這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組織這里所說的這種閱讀,通過閱讀來發展學生的智力才能。特卡琴柯從五年級教到十年級,他教的每一個年級都有一個絕妙的小圖書館,里面有不止100種書籍,這些書都是以鮮明的、引人入勝的形式來講述他覺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門科學——數學的。如果沒有這些圖書,那么他的某些學生是永遠也不會達到及格的。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學生們就讀了幾十頁關于方程的書,這種書首先是些引人入勝的故事,講的是方程怎樣作為“動腦筋習題”在民間的智慧中形成的。
這位前蘇聯的優秀數學教師通過閱讀讓學生愛上數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的學生正是通過閱讀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才創造出他教的學生沒有不及格的學生的這種教學上的神奇!學困生愛上閱讀不僅僅是為了獲得考試成績的及格,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閱讀中發展了智力,無形中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增強,試想一個連題意都沒讀明白的學生能做對題嗎?山東省淄博周村中和街小學的“自主 合作 探究”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四大環節就體現了對閱讀的重視,分為初讀感知,再讀深知、三讀悟解和鞏固拓展,就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要通過閱讀理解題意,然后才能做題。
蘇霍姆林斯基文中寫道: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今后一定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閱讀、再閱讀”,讓學生喜歡上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不僅是瞄準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將數學教學上升到數學教育。
(本文作者李民,新浪博客名為“杏壇使者”,系同一人,文責自負,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