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琪
摘要:古箏作為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樂器之一,在音樂表演中具有非常強烈的表現力,在全世界范圍內都非常受人們的喜愛。根據實際音樂表演作品分析發現,如果演奏人員無法充分展現古箏較為強大的音樂表現力,那么很難讓觀眾真實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獨特魅力,且會直接影響到古箏藝術的創新發展。因此,本文在明確古箏音樂表現力的基礎上,根據影響表現力呈現的主要因素,探討如何在古箏演奏音樂表演中有效提升演奏者的表現力。
關鍵詞:古箏 ?音樂表演 ?表現力 ?心理素質
中圖分類號:J632.32
古箏在經過上千年的歷史變遷中,不僅表現出了獨特的聲音魅力,還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隨著居民生活質量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古箏音樂表演越發重視,并且在創新發展古箏演奏技巧的同時,加強了表演者的音樂表現力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在增強作品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基礎上,為觀眾呈現獨具特色的音樂盛宴。
一、音樂表現力的內涵
簡單來講,音樂表現力就是音樂帶給觀眾不同程度的情感和情緒感受。假設演奏者可以在音樂表演期間充分展現自身的表現力,那么不僅能有效表達曲譜的情感,還可以渲染曲譜的氣氛。對于古箏演奏者來說,自身必須要具備強烈的音樂表現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和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使他們在感受曲譜故事和豐富情感的同時,真正融入到音樂表演作品中。
二、影響音樂表現力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心理素質與演奏技藝。對演奏者而言,心理素質直接決定著整體發揮水平,并影響了演奏期間的心態變化和專注程度,而演奏技藝對古箏演奏者而言同樣重要。只有具備嫻熟的演奏技藝,才能充分呈現古箏在音樂表演中的獨特音色和優美旋律。
另一方面,曲譜認知與生活理解。很多音樂曲譜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古箏演奏者,必須要在深入了解曲子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準確認識理解曲譜,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最終的表演效果。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全面呈現和詮釋曲調中的故事和情感,不僅能讓觀眾更快融入到音樂作品中,還可以在作品呈現中表現出一定的個性化。
三、如何在古箏音樂表演中有效提升演奏者的表現力
(一)感受作品情感
演奏者在表演音樂作品之前,需要對作品進行系統了解,以此在掌握內部情感的同時,運用自身的獨特魅力充分呈現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而在演奏過程中和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在了解音樂作品時要著重分析作者的創作背景、音樂風格、情感主體等內容,根據自身理解將主題和風格充分融合到一起呈現出來。這樣就需要演奏者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和演奏能力,只有在長期訓練中穩步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深入研究音樂作品的獨特情感和人文知識,才能將音樂作品中豐富的情感色彩和獨特的價值觀念呈現給觀眾。
(二)掌握古箏音色
音色質量既是古箏演奏音樂作品的重難點,又是影響情感共鳴的主要因素。通常情況下,古箏音色本身就具備較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不管是柔和強勁還是婉轉激烈,都可以充分呈現出音樂作者復雜的內心情緒,且可以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表演過程中多變的音色可以表現出不同情況下的情緒變化,但這需要演奏者具備一定的處理技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結合古箏音色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指點性,另一種是指線性。前者主要運用在節奏較為歡快的場景中,原因在于這個音色并不具備連貫性,在實際表演中更加干脆清亮,整體爆發性更強,所包含的每個聲音都非常飽滿。演奏者可以利用這種聲音表現出較為激烈的情感,將力量聚集在指尖的前端,運用指關節的回文運動,可以充分表達點性音色的情緒感染力。而后者所表現出的聲音猶如流水般延綿不絕,因此聽起來更加柔和純美。演奏者在表演期間既要關注指力,又要增加觸弦的幅度,實際落下的動作要柔和,這種音色主要存在于抒情作品中,用來表現作者較為平和的情緒變化。
(三)運用肢體語言
從本質上講,舞臺上的肢體語言是指演奏者在表演期間的眼神變化、面部表情等內容,需要演奏者根據自身經驗時刻關注自己的體態變化,由此呈現更具魅力的演奏舞臺。通常來講,古箏演奏者更為注重氣韻的融合,首先需要演奏者對氣韻有準確認識和理解;其次要根據不同的音樂風格、演奏技巧科學調整自己的肢體語言,確保所掌握的演奏技巧在準確表達音樂作品和情感的同時,呈現更加優美的表演舞臺;最后所融合的氣韻要直觀呈現演奏者的體態和作品情感,其中氣主要存在于作品中,而氣韻要從作品的細節中呈現,有效融合兩者可以持續提升古箏演奏者的音樂表現能力。由此可見,古箏演奏者在掌握演奏技巧的同時,還要根據節奏變化適當融入一定的肢體語言。現如今,古箏演奏所包含的身體動作主要分為三項內容:
第一是指起。這一動作主要出現在演奏準備和演奏期間的停頓再起中,需要演奏者保持優雅的體態,學會均勻且有規律的呼吸,以此充分融合演奏氣息和自身的呼吸變化。通常情況下,演奏者可以進行以下兩點訓練。一方面,在表演準備的過程中,演奏者要準確判斷音樂作品的激烈程度,并根據表演期間的急促變化調整自己的呼吸,盡量用氣帶動全身的動作。比如說,在演奏力度過強的音樂作品時,演奏者的表演一定要具備力量,保持呼吸飽滿且急促。在演奏悠遠流動的音樂作品時,演奏者要緩慢起身,保持呼吸緩慢,身體要跟隨手臂的運動而變化,以此營造出一種唯美的姿態。另一方面,訓練表演期間的停頓起手。因為古箏演奏期間需要換氣停頓,所以在停頓過程中,演奏者要正確調整自己的氣息頻率和動作,并保持自身的緩慢姿態,以此為后續音樂作品表演做好準備。
第二是指含。在演奏初期,演奏者上部分手臂要進行呈現起手動作。在正式開始之后,演奏者的身體要進行呼吸準備,雙臂跟隨身體慢慢張開,保障小臂柔軟有力。結束一段演奏之后,演奏者的雙臂要自然下垂,含于胸前,而后逐漸放松保持呼吸平穩。在結束演奏之后,跟隨第一個音調張開手臂,在保持含胸動作的同時,慢慢收回手臂,并將呼吸調至平和狀態。
第三是指移。在演奏過程中,身體要跟隨樂曲變化隨意進行前后左右的擺動,并將腰部看作中心區域,由此真正融入到樂曲的意境當中。
(四)對比樂曲變化
為了有效呈現古箏演奏的音樂表現力,要求演奏者在表演過程中適當添加有效的肢體語言,并準確掌握整體演奏期間的音調變化和層次感。雖然所有人都可以在具備基礎理論知識和演奏技巧后全面演奏一支樂曲,但因為每個人對樂曲音調變化的掌握水平存在差異,所以最終呈現的演奏效果也存在不同。尤其是對展現樂曲的音樂表現力而言,需要在演奏過程中對比音調層次所產生的變化。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掌握表演力度的變化,在演奏者明確實際步驟后要多次訓練,以此明確所有音調的表現特色和變化特征。音調之間的鮮明對比可以吸引觀眾更快融入到音樂表演作品中,并增強樂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掌握樂曲音色的變化,因為古箏本身就具備非常豐富的音色,實際表現力也非常強烈,所以演奏者要在表演過程中熟練掌握強弱音和音高,并著重訓練不同音調的強度變化,以此提高自身演奏期間的表現力。因為各類音色是利用不同音高構成的,所以高音更加清脆響亮,低音更加低沉留長。通過訓練期間準確掌握音色變化,有助于演奏者逐漸提升自身的音樂表現力。與此同時,音色強弱也會影響音樂作品的表現力,演奏者要充分融合自身的情感變化,確保實際音色演奏更加清晰明朗,節奏層次變化可以準確掌握,進而有助于作品情感和演奏意境得到結合呈現。
(五)樂曲二次創作
古箏所演奏的音樂作品并不是單獨出現的,需要演奏者在掌握理論知識和演奏技巧的同時,具備音樂表演所需的各項素養和能力。其中,音樂表現力作為其中最為關鍵的內容之一,在鍛煉期間需要利用理論知識和實踐訓練進行輔助提升,比如說和聲訓練、樂理學習、視唱練耳等都屬于古箏演奏者完成樂曲二次創作的基礎條件。在表演相同音樂作品的背景下,所有演奏者都具備獨特的處理方式和表現樂感。由于演奏者在處理作品和表達情感時呈現了自己的風格,這種變化也可以稱之為樂曲的二次創作。雖然音樂表演要將作品看作基礎條件,但并不要求表演者在音樂表現期間循規蹈矩。因此,演奏者在日常訓練古箏彈奏技巧時,要注重強化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和融入到表演的音樂作品中。表現力和想象力作為樂曲二次創作的基礎要求,所以演奏者要想利用古箏為觀眾呈現不同的音色旋律,需要在日常中針對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訓練。在實際訓練期間,演奏者在二次創作中,同樣可以增強自身的音樂表現力。
(六)強化心理素質
要想提升古箏演奏者在表演期間的音樂表現力,最為關鍵的是確保演奏者的心理素質強大,可以在各種情況下正常發揮。如果演奏者的情緒過于復雜沉重,那么在演奏期間很容易出現錯誤,并在心理上留下陰影。一般來講,在訓練期間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群眾參與聆聽,每天對著他們進行作品訓練,以此降低在陌生環境或陌生觀眾中所產生的恐懼感和緊張感。同時,在演奏期間要沉著冷靜,注重充分展現自身的表演欲望,確保自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表演中,以此強化自身的音樂表現力。克服恐懼和緊張的心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真正融入到音樂表演中,在演奏期間投入全部情感,以此在忘我的境界中向觀眾傳遞豐富的情感語言。
(七)與觀眾互動
不管是作品演奏效果還是音樂表現能力,都需要根據觀眾的直觀感受來分析。在利用古箏演奏音樂作品時,演奏者既要呈現優美的肢體語言,又要在演奏期間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以此在向觀眾表現豐富的音樂故事和情感時,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真正融入到音樂演奏中,感受情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演奏者不僅要自我欣賞和陶醉,還要融合音樂的情緒變化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促使他們在調動自身情緒后,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演奏古箏時,與觀眾進行情感互動,必然可以鍛煉演奏者的音樂表現能力,原因在于需要演奏者先受到音樂感染,而后和觀眾進行情感互動。與此同時,演奏者在和觀眾互動溝通時,也可以獲取相應的反饋信息,由此不僅能真正理解觀眾在聆聽時的真實感受,還可以根據觀眾提出的建議,對自身演奏技巧和表現能力進行優化改善。
(八)提升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作為學習音樂必修的課程之一,同樣也是古箏演奏者必須具備的內容,其中涉及到音樂修養和音樂素質。一方面,演奏者要系統了解古箏這一樂器和演奏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意圖、風格變化、時代特征等內容,多學習與美學、歷史、文學有關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演奏者要多參與社會或院校組織的音樂活動,注重根據自身所掌握的演奏技巧進行表演訓練,以此在強化自身修養的同時,獲取更多的藝術靈感,確保自己所演奏出的音樂作品更具有藝術表現力。從實踐角度來看,古箏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不僅要局限在理論知識上,還要在學習理解中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檢驗演奏學習的成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日益革新的市場環境中,面對越來越高的藝術文化需求,古箏演奏藝術要想在全新的社會環境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傳承,必須要注重強化演奏者的音樂表現能力,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演奏技巧。強烈的音樂表現力既能充分展現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豐富情感,又便于觀眾理解認識,促使他們在演奏表演期間產生情感交流。由此可見,古箏演奏者要注重強化自身的演奏技巧,豐富表演期間的藝術表現能力和意識,以此為我國古箏藝術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高拂曉.音樂表演表現力的多維視野——以《夢幻曲》的幾個視頻演奏版本為研究個案[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03):113-126.
[2]魏永華.“一帶一路”背景下古箏演奏中體態律動的演繹[J].北方音樂,2019(01):56-57.
[3]唐辰.聲樂表現力在音樂劇表演中的提升策略分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S1):11-13.
[4]黃寬.如何在古箏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表現力[J].藝術評鑒,2019(13):206-207.
[5]李科杰.淺談《枉凝眉》古箏彈唱[J].藝術評鑒,2019(04):21-23,93.
[6]唐阿提·毛里提漢.冬不拉演奏中如何有效增強音樂表現力[J].文化產業,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