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燕
摘要:愛是一種偉大而崇高的情感,是人類借以維系自身發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如何讓學生充滿愛心呢?在班級活動中,班主任可借助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從愛家人、愛教師、愛同學、愛身邊人的開始,從點滴做起,使愛心在每個學生心中生根、開花、結果,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
關鍵詞:班級管理 ? 班隊活動 ? 愛
愛心是人性中最基本的素養,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質,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心教育是立足于個人、家庭、社會、世界的最基本教育,是對自己、對他人、對父母、對社會觸手可及的愛的教育。然而,現今的學生普遍缺乏愛心,他們受到父母長輩的溺愛,不懂得對他人給予回報,付出自己的愛。筆者經常能看到學生對父母長輩任性、無理取鬧的場景;同學之間不知道互相幫助、互相關愛,甚至不懂得如何與同學正常交往。這些現象已成為當今少年兒童潛在的道德危機,將會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甚至影響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同時反映了學校德育工作欠缺的一面。
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班主任、任課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長輩。因此,教師的教育、言行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會起到重要作用。
一、由點及面豐富愛心培養的內容
若想要培養學生的愛心,班主任必須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愛心。《現代漢語詞典》中指出:“愛,指對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情感;愛心,指關心、愛護別人的思想感情。”班主任可以結合我國傳統節日開展以“愛”為主題的活動,先讓學生真正了解“愛”的意義,再通過愛自己、愛家人、愛他人、愛社會等活動,投身到“愛”的實際行動中。
(一)愛國愛家
愛國是民族的靈魂,愛家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是必須具備的個人素養。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的普及使學生容易接觸到不良風氣。因此,班主任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班主任要關注時事動向,回顧歷史發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言傳身教,讓學生將在思想品德課上學得知識活學活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第二,班主任要以學生的自身發展為立足點,充分發揮黨員教師、少先隊委員會的先鋒模范作用;第三,班主任可以舉辦愛國主題電影展播、文藝表演等活動,開展手抄報、黑板報、校園櫥窗等宣傳,有效激發學生遵紀守法、愛校愛家、刻苦學習、善于動腦的熱情,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習的高尚品德。
同時,班主任可以帶領學生親近自然,使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萌發熱愛家鄉的感情。春天,班主任可以帶學生踏青,幫助學生真切地感受家鄉之美;夏天,班主任可以帶學生走進田野,聽農民伯伯介紹各種農作物,了解田間的勞作;秋天,班主任可以帶學生登高,聽老人講述過往的歷史,激發民族自豪感;冬天,班主任可以帶學生打雪仗,品味生活的豐富多彩。
(二)關愛父母
如今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再加上家庭經濟條件普遍提高,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大部分學生不會做家務,無法體諒父母的辛苦,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了對愛的接受,而不會付出愛。同時,有部分家長重智輕德,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思想品質方面的培養。針對這些現象,班主任可以結合3月的婦女節、5月的母親節和6月的父親節開展一系列活動。如讓學生先回家觀察父母一天的工作,然后開展“父母辛苦知多少”的大討論活動,在體察父母的辛勞和為家庭的付出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父母愛我有多少”和“我愛父母有多少”的小調查。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可以提出“感恩父母,從現在開始”的倡議,號召學生回家對父母說說心里話,在父母生日時送一份禮物或祝福,為辛苦了一天的父母捶背、洗腳,幫父母做一次飯等,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
(三)敬愛教師
尊敬教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培養學生尊師重道的優良品質,在教師節到來之時,班主任可以在班級中開展“我向教師獻真情”活動:給教師寫一封信,和教師談一次心,為教師制作一張賀卡,給教師唱一首歌或朗誦一首詩等,以此表達自己對教師的尊敬之情。敬愛教師,不僅停留在上面的這些表現中,還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實踐感恩師長的諾言。
(四)友愛同學
同學之間的友情是純潔的,但是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學生之間難免會磕磕絆絆。班主任可以借助晨會,讓學生交流自己平時得到同學幫助的感人情景。通過溝通,引導學生明白:當我們得到別人的幫助時,我們應該心存感激;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伸出援助之手……一句關切的話語,都是同學間友誼的橋梁。班主任還通過開展以“同學即手足”“我們手牽手”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活動,以及“我為伙伴做件事”“我為班級添光彩”等活動,掀起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互學互進的風潮,增進同學之間的情誼。
(五)愛護自然
大自然是人類成長的搖籃,每個人都應該愛護自然,愛護環境。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春游、秋游和各種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其次,班主任可以呼吁每個學生種一棵樹或種一盆花,成為一名關心環境和保護環境的志愿者;再次,班主任可以利用校園內的各種綠色植物,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責任感,感受植物開花結果的滿足感,感受生命的來之不易。
二、由課及心開展愛心主題的活動
(一)開展以愛心為主題的活動
愛心培養的重要陣地是班級,班主任開展主題班會,能有效地讓學生明辨是非、辨別真偽、感悟道理、孕育情感,將“愛心”兩字滲入每個學生的心靈。如面對低年級學生時,班主任可以圍繞“自己的事自己做,我能行!”主題,開展縫紐扣、洗手帕、整理書包等競賽活動,讓學生學會關愛自己;面對中年級學生時,班主任可以圍繞“大家都是好朋友”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與他人、與群體合作的過程中,獲得愛的經歷,懂得什么是愛;面對高年級的學生時,班主任可用“關愛他人最快樂”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關愛他人的快樂和滿足。
(二)整合向上的校園文化資源
學校可以利用國旗下講話、校園文化墻、“書香之聲”廣播等形式向學生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學校設置健康活潑、生動有趣的墻報、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欄等,都是少先隊的宣傳教育陣地,在開展校園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在豐富多彩的文字圖像和悅耳動人的聲音等感召下,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正面教育,感受熱愛美、欣賞美、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氛圍,使校園成為學生獲取愛的精神食糧和開展愛的活動場所。
(三)滲透愛心意識于各項活動
學校可以開展一些注重實踐體驗,形式多樣、主題明確的愛心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把愛內化到心中,以實際行動表達愛心。首先,學校可以邀請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到學校開展報告講座,向學生講講青少年犯罪的事。其次,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書店購買名人故事的書籍,學習名人的精神,從正面與反面形成鮮明對比,讓學生深刻理解愛的教育。再次,在一年一度的春游和秋游活動中,學校可以選擇市區、自己家鄉附近的地方參觀,感受家鄉、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
三、由小見大在校外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愛心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開展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活動,培養學生愛的道德認識,讓學生能知愛于心、感愛于行,用實際行動促使每一個學生增強對自我、對師長、對同學、對班級、對祖國、對社會的愛,懂得愛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愛的行動成自然之舉。
(一)實踐假日小隊社會活動,體驗愛之樂趣
筆者班上的學生家長大部分從事泵業、塑料制品業、服裝業,種地、小販經商、超市服務等工作。因此,筆者開展了“當一天農民”“當一天車站服務員”“當一天交警協管員”“當一天環保工人”等活動,學生通過參加不同行業的崗位體驗活動,品味勞動的辛苦與樂趣,感受家人工作的不易和對家庭的愛,并明白不同的勞動都是為社會奉獻一份愛的意義。
(二)真情互動,助學生愛之成長
班主任可以在特殊節日開展相應的活動。如在母親節時,班主任可以開展“只要媽媽露笑臉”活動,以“媽媽,我愛你”為題給媽媽制作一張賀卡,向媽媽說一句感恩的話,給媽媽一個愛的擁抱,幫媽媽分擔一樣家務等。又如,在教師節時,班主任可以策劃“謝謝您,老師”主題活動,讓學生代表在國旗下講話,向教師敬禮并送上一杯熱騰騰的茶。班主任還可以讓學生寫出最想對教師說的感謝話語,送至“書香之聲”廣播站播放。
(三)利用傳統節日送愛心,感受愛之溫暖
俗語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尊老愛老活動,如在重陽節去敬老院做義工,為老人包餃子,給老人表演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分小組替老人打掃衛生、疊被子,陪老人聊天等,把溫暖真情送到每個老人的心坎上。
班主任還可以把傳統節日整合在一起,組織以傳統節日文化為內容的活動。如在元宵節和親子義工隊為孤寡老人送湯圓;在端午節走進村部,和老人包粽子;在中秋節組織隊員為環衛工人送月餅活動,在春節利用寒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街頭送春聯……這些活動既發揚了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又培養了學生尊老敬老的意識,讓學生熱愛家人,尊敬教師,感恩社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明確愛之意義
大溪鎮方山小學的學生還有很多外來民工子女,他們有的從出生起就沒回過老家,有的很小就跟著父母遠離家鄉,好幾年都不曾回家。因此,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給家鄉的親朋好友寫一封信,在信中介紹學校和在外地生活的情況,這樣既能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又能表達對學校、教師和第二故鄉的熱愛。
總而言之,班主任開展各種培養學生愛心的活動,可以不斷完善學生的品德,具有仁、愛、忠、孝、禮、義、恕的良好品格,從而全面健康地成長,讓愛充滿學生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張嘉佳.踐行“愛的教育”,讓學生幸福成長[J].小學生(下旬刊),2021(6).
[2]曾藍燕.用心發現,用愛教育[J].江西教育,2021(4).
[3]蔡黃娟.捧著一顆心來——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理論的實用性研究[J].新課程,2020(50).
[4]張晶津.愛的教育,心的悅納[J].文學教育(上),2020(10).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方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