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姑力?木合白提
摘要:在現代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當中,高中階段的思政課程大綱要求做到與時俱進地了解和學習新理念、新觀點,自然在教學中就需要構建一個符合“全面依法治國”踐行的課堂模式。從課上到課下、從必修課程到選修課程,都需要綜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回饋政治教學的課標理念,培養優秀人才。在本文當中,將結合“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理念在高中階段的政治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構建策略展開闡述,證明其對于學生法治理念的培養的價值。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思想;高中政治;課堂構建
正所謂“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自從我黨的十八大之后,多年以來,習總書記為核心的共產黨就掌握了歷史發展的大勢,定位國家發展的歷史方向,結合現實國情,探索提升國家治理綜合水平的新道路,將“全面依法治國”融入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當中,為實現百年發展目標、構建偉大中國夢、推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科學引導。
一、“全面依法治國”踐行課標要求
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下文以新課標代稱),高中階段的思政課程需要做到下述幾個方面:講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體現當今世界和我國發展的時代特征,顯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
習總書記作為領導核心的黨中央所提出的“四個全面”相關理論體系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教育學界以及政治學界所關注的重點課題,這并非沒有原因,尤其是其中的“全面依法治國”相關理念,也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到當下的情況所積累的大量成功經驗和教訓的整合成果,這對“全面小康”和“全面深化改革”都有比較關鍵的保障性作用。也正因如此,高中階段的政治課程更加需要與時俱進地踐行“全面依法治國”理念體系,貫徹新課標的相關理念,在實際中,教師需要堅持“依法施教”,作為新時期的教師,需要以身作則,知法懂法,教導學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相關理念,意識到法治的重要作用。
二、“全面依法治國”課堂內外教學
在高中教學中推行法制教育,最理想的就是“課堂+課下”的復合型課堂,即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加以“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講解,并引導學生在課后通過自主實踐的方式去了解和感悟“全面依法治國”理念。
(一)課內教學
“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體系除了是我國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程體現與時俱進理念的關鍵表現,而且也是高中思政課程的關鍵教育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在新課標的理念中提出,思政課程“政治生活”這一單元當中,要求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了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須要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理念以及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全面了解我國公民在參與政治生活的過程中堅持依法行使自身權利、履行自身義務,并主動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的意義、途徑和方式。整體而言,思政課堂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陣地,自然需要立足教材、立足課堂,完成職責。
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需要重點思考本單元的課程標準、當前中國政策的發展現實上的關聯,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完成縱向的論述。比方說,引入中央領導小組針對反腐敗的工作現狀,其主要體現出我國各級部門、機關單位在黨中央的指揮下齊抓共管、協調一致地促成各項工作改革創新政策,尤其是一些法律法規的出臺,都證實了課本教材當中“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根本保證”的相關說明;也只有這樣才證明了“全面依法治國”是黨中央領導人民去治理國家的方略之一,否則,人民群眾無法發揮出自身合法權利的作用,也無法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核心意義。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選修教材利用起來,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例如《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就可以配合課后實踐活動“全面依法治國”的法制意識培養。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法治”和“人治”的關系,形成憲法至上的觀念;其次,理解執法為民的基本理念,了解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群眾的憲法原則;最后,法律對于公平正義的有效保障,避免不公正待遇、超越法律的特權。
(二)課后教學
在高中政治學科的新課標當中明確提出,需要引領學生認知、適應和融入社會生活,這也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帶領學生從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政治環境以及社會文化情況等角度感悟價值應用的意義和方式,并從中獲得理性的思考結果;充分重視思政課程的實施實踐性以及開放特征。由此可見,單一地在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將課堂教學的內容從課內轉移到課外,將課堂內容帶進社會、帶進生活,這也是思政課堂知識的活用途徑。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參考目前的政治和經濟、文化等行業的發展實際,以及各個行業中的法治成果,幫助學生實踐“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面、必然性特征。
例如,以政治角度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到基層感悟中國基層的選舉活動,了解過往存在的“賄賂選票”等問題,是否借助國家的法律監管得以約束,感受“全面依法治國”在基層的體現;再以經濟角度為例,可以以每年“315晚會”的報道和資料片為例,感受假冒偽劣產品、食品衛生安全等方面的社會問題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危害,思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現實意義,學生們在課后觀看晚會錄像,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實地采訪,親自去參與到“全面依法治國”的成果中,深刻感受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結語:
綜上,踐行這樣的教學策略之后,勢必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課堂效果,除了構建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和積極性,充分凸顯學生主體性地位以及教師主導性身份之外,還能夠將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教學過程的空洞乏味特征改良到一個比較靈活、生動的狀態下,借助誘導、啟發和點撥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令學生得以在自我感悟當中理解深刻的道理,起到法制教育的最終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蘇紅,姚獻麗."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09):5.
[2]唐大平.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探討[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02):2.
[3]伍廣強.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聚焦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J].廣東教育:高中版,2021(01):7.
[4]石永峰.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策略——以高中政治教學為例[J].新一代:理論版,2020(24):1.099E3AE9-4E38-4542-874E-68D03AF154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