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翔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建設發展,經濟體系、就業體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學生作為一個待就業群體,在新的經濟常態的影響之下,所面臨的就業壓力不斷提升。經濟市場影響之下,大學生的就業市場不斷低走,給大學生的就業行為造成了巨大的挑戰,進而給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基于此,高校在進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完成對大學生學術知識的綜合教育還需要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當前整個社會都廣泛關注的問題,大學教育需要充分重視,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就業問題、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關鍵詞:新常態;大學生;就業心理;培養
引言:就業心理的發展主要是受到現階段的經濟條件的影響,是學術基于經濟現狀而產生的專業的不自信、自我的不自信。因此,在擇業過程中大學生所具備的較高的心理素質會較大程度的呈現到擇業的結果之中。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與變革的時期,導致整個就業市場不斷收縮,就業形勢加劇緊張,大學生作業現階段的擇業群體,在擇業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壓力加劇,這一現象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斷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心理壓力不斷上升,對于大學生來說這一現象對其綜合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利影響。
一、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現階段,我國經濟建設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導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常態化建設。這一階段中,我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特點:由于進入到了新的常態經濟狀態,導致經濟的發展速度區域平穩,經濟的發展速度相較于以往來說處在一個較低的增長速度的階段,由于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導致經濟的擴張速度也發生了變化,經濟的建設開始由大刀闊斧的量的提升,變成了小而精的質的提升,同時,伴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導致科技開始小范圍的代理人工勞務,傳統的資源和勞務型企業開始向著科技和創新的方向發展。以上的新常態之下的市場經濟現狀導致市場所需求的人才量發生了下降,導致大學生畢業以后可以求職的工作范圍不斷變小,導致現階段的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就職需求。同時,在科技專業等領域,人才處在一個較為匱乏的階段,但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專業知識技術水平都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難以承擔該項工作,這一現狀表現了職業需求與求職者之間的不平衡。當前,伴隨著我國綜合教育的不斷提升,我國的綜合人口素質、文化普及工作的不斷建設,致使我國大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進而推動了就業的激烈,導致了高校學生之間就業壓力的不斷提升。
二、就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構成不平衡
現階段,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選擇”是造成大學生擇業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表現在對于就業區域的選擇,伴隨著互聯網經濟等不斷建設發展,沿海城市、超大城市對于大學生的誘惑更加直接而明顯,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時,更多的將目光投向大型城市。但是,現階段我國東部城市的發展已經區域飽和,相反的西部城市的建設需要更多的人才的投入,導致西部人才緊缺,東部人才飽和。同時,大部分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時,更多的傾向于“鐵飯碗”,因而導致大部分的大學生在畢業以后會涌向考研、公務員、國企等具有穩定性的工作崗位,只有較少的學生在綜合考量以后進入到民營企業等。
(二)監管制度不完善
現階段,學生在尋求就業機會的過程中,互聯網通訊在這一過程中占據重要作用。但是,遺憾的是,企業與高校之間在進行信息的互通過程中,缺乏高效的平臺的構建,導致高校在進行信息反饋過程中,能夠給學生提供的就業信息的機會和速度存在較大的不足。同時,由于大學生就業的困境給不法中介造成了新的斂財的機會,對大學生的合法權益造成了較大的傷害、也對整個就業市場的秩序建設造成了不利益影響。
三、對策分析
(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
受到互聯網、經濟等多方面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在進行擇業的過程中,容易養成一些與現實不相符合的擇業心理,導致各大高校的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功利性質,且就業視野與自身綜合能力之間存在較大差異[1]。為了解決這一現狀,高校需要積極幫助大學生完成對自身職業的正確認識,并從職業規劃入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同時,應該引導大學生參與到實踐之中,讓其通過工作的參與,完成對自身價值的進一步認知,最終達到正確認知自我、明確自身綜合價值、正確參與到符合自身價值的工作之中去。
(二)加強創新
現階段,經濟市場不斷平穩發展,各個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斷降低,為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經濟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展開了推動大學生創業的一系列措施。創業就業的過程是一個新的解決勞動力飽和的方式,但是作為一種創新,大學生創業承擔著一定的風險,為了規避這一風險,僅僅依靠教育是不充分的,更多的需要高校不斷提升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需要培養大學生的專業性教育,幫助學生完成積極的職業規劃、同時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反省自我。
(三)加強實踐
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所能夠接觸到的最直觀的環境是學校和表象社會,這導致學生對于自我認知、社會認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對于學生來說,社會實踐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通過社會實踐,學生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降低或者消除傳統的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存在的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心理狀態。
(四)優化擇業能力
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其缺乏社會經驗、工作經驗,導致其在進行擇業的過程中在所難免的存在困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可以通過與就業指導機構、單位等進行合作,邀請其進入到高校中為學生進行專業的就業指導培訓[2]。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首先,分析現階段的就業政策,幫助下學生了解就業現狀;其次,專業的就業指導、心理指導能夠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就業現狀,降低學生的焦慮;再次,向學生傳授面試技巧,幫助學生更好的應對可能在出現的問題,最后,結合學生的綜合情況,幫助學生更好的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最終達到順利就業的目的。
結束語
新常態之下,學生所面對的就業壓力不斷上升,對于學生來說已改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加強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對于教師來說應該積極與相關的就業指導機構進行合作,幫助大學生創設健康的擇業、就業心理。
參考文獻:
[1]吳青松.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培養[J]. 中國市場, 2017(8):2.
[2]張培.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培養探討[J]. 大學:研究與管理, 2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