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華
摘要:古詩詞是我們的文化瑰寶,形式含蓄、詩文凝練、充滿畫意,寓意深刻、極富美感、寓意深刻。因此,古詩詞的學習和積累可以幫助同學們提高審美能力,提高語文素養,養浩然正氣,立奮發之志。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會有關于古詩詞的章節,這些作品意境深遠、短小精煉,給學生一種美的啟迪與美的熏陶。對小學生開展古詩詞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文學素養,有效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教學策略
引言:
近年來,語文教學中更多的重點放在了訓練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上。在小學階段,中文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古代詩歌的地位仍需要得到保證。目前我國小學對古代詩歌的教學方針還有很大的誤區亟須糾正,主要問題是教學仍然停留在對大多數詩歌的詞語的簡單解釋和詩意的理解上,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針對古代詩歌教學的策略進行研究,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就是要讓學生學好古代詩歌。為了改善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能力,有必要研究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1]。
一、重視備課,深入解讀
要想完美地上完一堂新課并達到預期的效果,備課就顯得極為重要。備課是上課的前提,同樣也是保證上課質量的基礎。老師們必須深入閱讀課文,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深入研究,將自己視為讀者,并專心于古代詩歌,這樣才能有所領悟。每首古詩都是不同的,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樣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理解。老師通過自己獨特的見解,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情感,只有這樣詩歌課堂才會令人興奮,充滿激情[2]。
二、創建學習情境,加深學生理解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學習情境的創建極為關鍵,學生對古詩詞的第一印象會影響其最終的學習成果,因此,教師不但要為學生講述古詩詞的中心思想,還要明確學生古詩詞的故事元素即創作背景,如此才能強化古詩詞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3]。
如:在講授《靜夜思》一課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靜夜思》的相關音樂,使學生在一開始便進入學習狀態。而后,我們可以為同學們講述此首古詩詞中運用的比喻手法,明確學生該修辭手法的運用主要為體現作者的思鄉之情,包括“明月”等詞匯都是為了突出作者的凄涼。
三、還原創作背景,加深對古詩理解
優秀的古詩詞是詩人高度凝練文字的表達,也流露了作者對人生、對社會、對理想抱負的觀點與看法。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與流露的情感,應該還原作者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從作者創作經歷、作者的心境來加強對古詩的理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古詩詞的內涵、背景、思想,與創作者產生情感上共鳴,有效達到古詩詞教育的目標。
如在學習《回鄉偶書》的時候,這首古詩是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所作,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確這一首詩歌的主題,就是作者賀知章小時候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直到晚年才回到自己的家鄉。經過了一番人生歲月的滄桑,對重踏故地心理有無限地感慨。小學生可能不能理解作者在詩詞中表達的惆悵之情,教師可以補充介紹作者的人生經歷。作者賀知章小時候天資聰敏,少年有名,在科舉考試中,中了功名,然后外出做官,一直做到八十多歲。在經歷了人生五十多年的滄桑歷程后,辭官告老還鄉。在故鄉,他發覺自己鄉音沒變,可是“鬢毛衰”,人變得更為蒼老、白發老人一個,家鄉兒童自然不知道賀知章,自然是“笑問客從何處來”,也增加作者對人生青春年華歲月流逝的感傷。教師可以講述,古代交通不發達,古人一旦考中功名去外地做官,就很少有回故鄉的機會,自然對家鄉有一種深深思念,告老還鄉與魂歸故里也是古人的情結。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詩歌中的作者賀知章,如果年幼時候離開家鄉老年時候又重回故土,心理會有什么感想呢?這樣,小學生與作者就有一種情感上共鳴,自然也理解這一首詩歌表達的主題思想。
四、領略詩詞意境,開展美育教學
中國古典詩詞內涵非常豐富,蘊含著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以及積極向上的思想因素。對小學生開展古詩審美教育,能使其潛移默化地受到詩詞文化的熏陶,領會古詩詞蘊含的精神與智慧,品味詩人的情懷,并對詩詞的美進行感受、欣賞與創造,最終學會創造美,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教育學生懂得欣賞古詩歌中的語言美與文字美,在捕捉文字細微與局部美的時候,也必需引導引導學生整體上把握一首詩詞的審美特征,達到美育之目的。
如在學習《江雪》這一首詩的時候,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欣賞詩詞中精彩的文字。如“鳥飛絕”“人蹤滅”“孤舟”,就表達了一個孤獨的垂釣者,在千山聳立、萬徑人蹤滅的寒冷雪天垂釣的意境,這樣學生也理解這一首詩歌的詩眼,那就是“獨”字。“獨”也表達了作者柳宗元刻畫垂釣者清高脫俗、桀驁不馴、遠離塵俗的性格。然后教師聯系柳宗元的人生經歷,可以讓學生知道這是作者在“永貞革新”失敗之后被排斥的孤獨心境,也是內心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象征,自然也理解這一首詩歌表達的孤獨美與戰斗美。
五、品讀詩句,領略情感
古詩詞語言凝練,表現力非常強,一兩個詞語就表達了古詩中深遠的意境。為此,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候,應該讓學生重點品析詩詞中特點的字、詞、句,體會詩人的“煉”之技巧,從“字、詞、句”中領略詩詞意境,體驗詩人的情感。
如學習《送友人》時,詩歌中用“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在寫景時候也比喻友人如天空的浮云,行蹤不定,還有用西沉的落日表達對故人的思念。學生感受到作者在字詞中,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與不舍之情,也理解古代詩人善于利用含蓄、委婉的手法挖掘詩詞內涵的寫作手法。
結束語
總之,古詩詞以它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文化寶庫中熠熠發光,古詩詞教學也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同學們在對古詩詞的熱愛中去學習、欣賞。
參考文獻:
[1]徐遠輝.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新課程研究,2020(34):135-136.
[2]傅曉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與對策[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12):11.
[3]李洪連.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散文百家(理論),2020(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