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莫玲,王欽,趙超超
(1.桂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廣西桂林 541199;2.桂林醫學院后勤管理處,廣西桂林 541199)
食品安全事關國民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我國已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當前社會對食品衛生與營養專業人才的需求已經從過去的單一技術型人才轉向技術、經營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1,2],目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還不能滿足我國的社會需求,存在畢業生崗位勝任力較低的情況[3]。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這就需要在專業課程中,向學生傳遞思想價值理念,培養德能兼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食品衛生與營養專業人才。
《食品衛生與安全學》是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涉及時事政治、道德、法律、技術等多個方面,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是該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食品中污染物的來源、食源性疾病及預防、食品衛生管理等知識,探討食品原料種植、養殖與食品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環節存在的安全問題,探索控制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熟悉食源性疾病的預防控制措施以及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和保障體系;熟悉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的規范和要求,具備食品衛生檢測技能;樹立誠信守法的價值觀,培養責任意識和職業素養,提升自主學習、科學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將來能為食品行業的發展把好安全關[4]。
《食品衛生與安全學》開設于2016年,共63 個學時/3.5 個學分,其中理論學時42 學時,實驗課學時21學時。2018年將實驗課學時改為15 學時,增加了6學時指導性學習,2021年進一步調整為理論學時39學時,實驗課學時15 學時,指導性學習9 學時(其中實驗課6 學時、理論課3 學時)。在這個過程中,減少了課堂授課學時,增加了學生自學的時間,采用多元化的混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
基于產出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根據畢業要求的部分指標來確定了課程目標。其中包括知識類的目標,通過教學要求學生具備食品安全理論知識和食品衛生檢測技能,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崗位勝任力。同時,我們還在課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誠信守法意識,形成責任感和專業認同感,產生履行社會責任、獻身國家大健康衛生事業發展的志愿。此外,進一步培養學生文獻檢索、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科研創新能力。
明確課程目標后,我們將對應的課程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專業知識認知,主要介紹本課程理論知識體系;二是職業素養的培養。知識儲備方面,作為大三學生對食品及食品中營養素已經不陌生,需要為學生全面呈現食品原料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銷售和消費過程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及預防、管理措施。能力方面,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文獻檢索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仍需要在專業課程學習中進一步提升對食品安全風險的分析鑒別能力和防范意識。情感方面,大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極強,但也容易被誤導[5]。因此,通過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教學目標深度融合,有助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學生誠信守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職業素養。
采用對分課堂、翻轉課堂、線上學習、課程思政“四位一體”的混合教學模式,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來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根據不同授課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如對緒論、食品污染及預防、食源性疾病及預防等章節內容開展對分課堂教學;對特殊食品衛生及管理,采用翻轉課堂方式開展教學;大量引入當下熱點食品安全事件,以案例形式穿插在課堂教學內容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6]。課后在中國MOOC 平臺發布教學視頻讓學生進行線上拓展學習。實驗課教學,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和發現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通告的食品安全問題,再通過實驗課親手檢測問題食品,幫助學生真正體會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課外,我們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參與各級學科競賽,如將課程與大學生科普創新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相結合,并將學生作品作為課程作業計入總評成績中,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基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課程考核模式探索。我們嘗試了多元考核、多主體評價的考核改革模式,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強調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方式考查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小組任務和課程作業成績等量化平時成績。總評成績由實驗成績(10%)、讀書筆記(10%)、小組課堂匯報(10%)、課程作業(10%)、期中考試(15%)、期末考試(45%)等部分組成。
(1)育人當先,全面融入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當下熱點的食品安全事件,精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增加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融入思政教育,幫助學生理解食品衛生相關行業的職業道德和規范,樹立誠信法制意識和科學思維,形成責任感和自豪感,產生履行社會責任、獻身國家大健康衛生事業發展的意愿。
(2)突出內容體系設計。以專業知識認知為基礎,以專業人才培養為目標。堅持以學習成效為導向,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將課程內容與大學生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相結合,并將學生按照比賽要求完成的作品作為課程作業計入課程總評成績中,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3)多元化的混合教學模式實現課程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的理念,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弊端,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過程。根據課程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助學,實施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師生點評為原則;課后從知識實際應用角度設置綜合性思考題,同時開展現場實驗教學,除了完成知識目標以外,也包括能力和素質目標。
通過中國大學MOOC 平臺進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網絡學習資源建設。在平臺上發布教學資源,如授課視頻、課件等,每個內容設置了思考題和單元測驗,供學生及時復習本知識點內容,同時便于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目前正處于運營階段。
以桂林醫學院2015~2018 級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其中2015 級學生作為對照組,2016 級、2017 級和2018 級分別設為實驗1~3 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采用混合教學模式,課程思政融入從2017 級開始實施,線上學習從2018 級開始加入。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課程成績結果見表1。采用混合教學方法的實驗組平均成績分別比對照組提高了8.5 分、4.7 分和6.2 分;合格率與對照組相比分別提高了3.57%、1.75%和3.57%;優良率除了實驗組3以外,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OBE 理念的“四位一體”混合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絕大部分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效吸收所學知識。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學生考核成績
圖1顯示了2015 級-2018 級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本科生獲得區級或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情況(統計時間2016年10月13日至2021年9月2日,數據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官網公布的2016年至2021年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的通知),根據統計結果分析,我校2015級-2018 級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學生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17 級和2018 級立項數量最多。學生發表論文,尤其是核心論文的數量能直接反映學生科研能力。由圖2可知,2015 級-2017 級學生發表研究論文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2018 級學生發表論文數量略有下降,可能是因為2018 級學生還未畢業,存在文章暫未發表未能統計的情況。發表核心論文數量,2016 級和2018 級相同均為2 篇,表明2016 級和2018 級學生發表文章質量明顯提高。

圖1 學生區級或國家級創新創業項目立項情況

圖2 學生發表研究論文情況
目前,學校和教研室已在該課程一流課程建設方面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但依然存在以下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1)不斷探索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形式,將優質的思政教學內容深入地滲透到課堂中,確保學生真正內化吸收。(2)在后疫情時代,需要不斷更新線上課程資源,以適應學科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3)過程性考核和評價標準還需進一步細化,尤其是對課堂上學生參與度評價考核。
改革方向和改進措施:(1)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內容,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達到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價值引領同向同行。(2)緊密結合當下食品安全熱點,不斷完善線上課程,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并靈活地將其穿插于傳統線下教學活動中,為傳統課堂注入活力,讓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人才市場的需求,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3)參考“布魯姆認知分類法”修改課程教學大綱,讓教學大綱更能體現思政培育、學科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
《食品衛生與安全學》專業課程采用分課堂、翻轉課堂、線上學習、課程思政“四位一體”混合式教學,經過不斷改革與教學實踐積累,逐步形成了結合理論實踐、“大創”項目、學科競賽“三個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一方面,聚焦社會熱點事件,以食品安全案例為載體,將食品安全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前沿科學進展,結合國家時事政治,融入思政教育,提升課程內涵,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通過實驗和課外實踐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科研能力,探索出更加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培養模式。《食品衛生與安全學》課程組會不斷完善課程建設內容,進一步打造能夠被學生接受并認可的區(省)級一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