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蒙
摘 要:創造性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體系中的熱點,提供樣例是促進創造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本文分析并梳理了我國創造性教育現狀、抽象樣例與創造力關系的理論依據,總結發現:抽象樣例的使用會影響創造性認知過程中的信息加工,進而影響個體的創造力。未來可結合學生發展特點、教育教學內容與要求,將新穎的抽象樣例運用到學習訓練中,發展創造性教育。
關鍵詞:創造性教育 樣例 抽象
創造力作為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中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習目標,在近年來國內外各大學術會議上被反復提及。鑒于創造力在決定個人和社會成果方面的重要性,學者們將創造力納入教育體系的興趣一直在增加,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教育體系中優先考慮創造性學習[1]。樣例是最為常見的啟發創造力的方法之一。然而,相關研究表明,樣例的使用既有可能增強創造力也可能引起固著[2]。這一分歧與各研究涉及的多種實驗操作方式有關,為此,已有研究嘗試使用抽象水平不同的樣例來探究其對創造力的影響。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創造性教育與抽象樣例的相關理論進行綜述,闡述在創造性教育中抽象樣例的作用。
1 創造性教育
對比世界各國,我國學生在各大涉及創造力的比賽、獎項方面成績平平,這與創造性教育的欠缺密不可分。林崇德教授指出創造性教育是在創造性理論的推動下,由創造力訓練而發展起來的,體現在學校三種群體產生的五種技能上。三種群體是校長為首的管理隊伍、教師隊伍和廣大的學生。五種效能是由創造型校長創造出的創造型管理,由創造型管理創造出創造型的環境,由校長帶動建設的創造型教師隊伍,由創造型教師進行的創造型教育教學,由創造型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出的創造型學生[3]。一般不需專門的課程形式,依靠改革現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來實現,滲透在全部教育過程之中,特別要考慮呈現式、發現式、討論式的開放教學方式;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教學效果;創造性教育教學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關系;學科教學、教學方法和課外活動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創造力既受先天因素的影響,也可以通過創造性訓練培養[2]。事實上,人人都有創造性,創造性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在大、中、小學里人人都可通過創造性教育獲得創造性的發展,關鍵在于轉變教育觀念。在創造性教育中,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尤其是人才觀念。
創造性人才=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3]。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應大力發展創造性教育,通過創造性思維和人格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埃里克森認為學齡期兒童獲得積極反饋后創造力得以發展,其未來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勤奮來源于此。皮亞杰的心理發展觀指出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神經科學研究也表明,一些短期的、組織有序的非藝術類創造性教育和訓練對提高個體的創造力思維是有效的[1]。因此為培養創造性人才,在中小學實施創造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 抽象樣例對創造性教育的影響
2.1 樣例對創造力的影響
創造性教育側重在操縱層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人格,樣例是最為常用的啟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之一,因其便于操作,可用于學校的創造性訓練。樣例學習又叫觀察學習,是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指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個體通過對樣例進行認知加工,掌握并將潛在法則運用到其他的問題解決情境中。
樣例作為一種外部刺激,能夠展示出專家解決問題的核心特征,是促進想法產生的綜合方法之一,使用樣例可以促進類比和創造性過程。但樣例的使用也可能會導致固著效應,特別是當個體接觸到普通樣例時[2]。一方面,使用樣例可以提高不同創造力維度構思過程的表現;另一方面,個體先前獲得的知識、心理模型,甚至是早期產生的想法都可能限制其產生創造性想法的認知能力。針對上述分歧,可提供不同類型的樣例,例如,高抽象水平的樣例能使個體更好地避免固著,增加創造力[4]。基于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使用抽象水平不同的樣例,探究其在創造性任務中對創造性想法產生的影響。
2.2 抽象在創造性認知中的作用
從語言學上講,抽象既可以指思維過程,也可以指其產物。抽象過程是創造力認知的關鍵成分,是包括發現支持新結構形成的模式等提取規律的過程,在創造性認知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創造性的心理合成任務需要高度的抽象。根據創造性認知過程中的生成探索模型,生成和評價的循環過程需要連續生成中間心理表征,在此過程中以漸進方式進行評價和生成。其中,聯想和轉化是促進生成階段最重要的認知操作。因此,基于不同的中間心理表征的生成,創造力想法生成涉及到界定想法探索范圍的通用抽象[5]。此外,原型啟發思維的過程也被驗證為先抽象化后具體化[6]。總之,抽象這一過程有利于發散思維過程中生成不同類別的原創想法,可在想法產生和評價過程的不同水平上工作以促進創造力。
在創造性思維方面,研究對象包括發散思維、聯想、頓悟、定式等,這些思維都是人類的基本思維過程,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相互作用的結果。抽象作為人類基本思維之一,其運行過程本身所具有的過程性特征,就是一種創造,所以抽象這一過程會引發創造性思維過程中的抽象思維,進而促進創造力。
將抽象與樣例結合,會涉及到不同的抽象水平。概念擴展任務強調了在多個抽象水平檢索知識以更具創造力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抽象水平上獲取和檢索知識可提高創造力[4],創作過程中,個體在不同抽象水平上進行聯想發揮著關鍵作用。由此可見,提供抽象水平不同的樣例可促進創造力。
2.3 抽象樣例在信息加工過程中的作用
創造性想法生成的認知過程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創造力的本質是問題解決,不能脫離背后的認知機制,即信息加工的過程。參考創造力的認知加工模型,抽象樣例的使用可影響創造性認知過程的信息加工。
抽象樣例的使用會影響信息的聯想、激活與運用。聯想模型指出創造力的本質是將頭腦中從未產生過聯系的概念或元素相聯系,并產生新想法的過程[7]。而抽象樣例的使用會影響聯想范圍,接觸高抽象水平樣例,聯想范圍更廣。SIAM模型則認為創造力的認知過程是一種有意識的聯想,個體將任務刺激或外部線索激活的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結構轉存到工作記憶系統中進行合并重構,運用到新的問題解決領域,產生創造性想法[8]。因此,抽象樣例不僅會影響知識的激活,還會影響知識的重構與運用。基于此,在教育過程中可根據教學中聯想范圍、知識運用的要求,使用對應的抽象樣例來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FCC6E955-0242-4FBA-B460-20FB89E63374
激活模型認為長時記憶是一種是由節點和元素相互連接而形成的語義網絡結構[9],節點表示概念或命題,元素表示概念或命題之間的聯系和論證,概念間的共同特征越多,聯系就越緊密,回憶時就更容易相互激活。一個節點既可被外部刺激激活,也可通過其他節點連帶激活。樣例作為一種外部刺激可以激活節點,而抽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節點的激活,高抽象水平的樣例涉及的范圍更廣,更易激活節點,而低抽象水平的樣例更具體,激活水平更高。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涉及簡單知識的提取、擴展,教師可提供高抽象水平樣例,而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提供樣例的抽象水平可相對低一些。
抽象樣例還會影響信息的探索、生成與交互。生成探索模型指出創造力的本質是心理表征的提煉和重構,包括生成和探索過程。生成過程中,個體以不完全的形式建構前發明結構這一心理表征,包括提取記憶中已有的知識結構,通過聯合、重組、轉變、類比、還原等,使其被還原為更基本的要素[10]。探索過程中,個體根據任務的創造性要求,尋找有意義的方式來解釋前發明結構,獲得創造性發現,在此基礎上對前發明結構進行提煉加工和反復修改。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創造力交互模型,包括任務目標和探索性框架的交互[11]。目標是以一種新的和有價值的方式實現事情,探索性框架是根據目標產生的想法和行動。根據目標采取行動主要分為產生合成和選擇階段。探索性框架會根據目標的需要不斷朝著有價值和新穎的方向進行調整,不斷幫助目標生成、問題構建并把目標帶入個體的意識中,這兩者在創造力過程中始終交互,互相影響,兩者達成最終統一即為一個完整的創造階段結束。其中,個體對創造性產品的判斷和評價伴隨探索性框架出現,不是分離、割裂的,是貫穿始終的。當個體接觸抽象樣例時,這些樣例一方面作為外部刺激啟發靈感,促進知識的探索、創造性想法的產生,另一方面還會成為想法的相對參照,進一步影響想法的產生。因此抽象樣例會影響探索范圍和想法的判斷、評價、生成。
在創造性教育過程中,抽象樣例的使用起著重要作用,教師所提供的樣例需考慮其新穎性水平和抽象性水平,同時兼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根據訓練所要達到的目標,編寫學生能理解并參考的樣例。目前在樣例的抽象方面,常通過表征(文本和圖片)和內容來界定抽象水平。
3 總結與展望
鑒于中國創造性教育的欠缺,中小學從操作層面開展創造力訓練、發展創造性教育必不可少。樣例作為創造力研究中最為常用的方法,在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易于實施,因此,樣例學習和訓練是值得關注并研究的。
將樣例學習引入日常教學中,既符合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課堂活動特點,又可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考慮到兒童的發展特點,在小學階段使用圖片形式的高新穎樣例,便于學生理解的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創造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教育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樣例可逐步抽象,在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還能發展其抽象思維,對其學科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文本和圖片樣例的結合與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教學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豐富課堂內容。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教師在采取樣例訓練時,應注意及時強化,同時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遷移訓練,這種方法可滲透在全部教育過程之中,發展創造性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SJCX21_1366):樣例內容和表征的抽象水平對創造力的影響及其機制。
參考文獻:
[1] Kai Z.What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ells Us About Creativity Educ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Global Education Review,2018,5(1):20-34.
[2] Luis A,Vasconcelos,et al.Idea representation and elaboration in design inspiration and fixation experi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Creativity & Innovation,2018,6(1-2):93-113.
[3] 林崇德.創造性人才特征與教育模式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0(17):120-122.
[4] Bredart,Serge,Ward,et al.Structured imagination of novel creatures' fa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8,111(4):607-607.
[5] F Dogan,Nersessian N J.Generic abstraction in design creativity: the case of Staatsgalerie by James Stirling[J]. Design Studies,2010,31(3):207-236.
[6] 向文虎.試論抽象過程及其特征的創造性[D].云南師范大學,2018.
[7] Mednick S A.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J].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1962,22(4):225-235.
[8] Bernard A,Nijstad. How the Group Affects the Mind: A Cognitive Model of Idea Generation in Group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6,10(3):186.
[9] Collins,Loftus A M, Elizabeth F. 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5,82(6):407.
[10] Finke R A,Slayton K. Explorations of creative visual synthesis in mental imagery[J]. Memory & Cognition,1988,16(3):252-7.
[11] N?cka E. Creative interaction:A conceptual schema for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ideas and judging the outcomes[J]. Perspectives on creativity research. Critical creative processes,2003:115-127.FCC6E955-0242-4FBA-B460-20FB89E6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