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說明了課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和內涵,提出了計算機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的實施路徑,并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闡述了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課程的途徑,最后列舉了課程思政的融合范例。
關鍵詞:課程思政 思政元素 大學計算機基礎 計算機類課程
1 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他各類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1]。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其中包括“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是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來,對于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再次強調。這一重要論述說明,思政教育不應只在思想政治課中進行,專業課程、通識基礎課程教學更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教育教學全過程塑造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道德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從高校課程思政的落實情況來看,目前通識類課程和專業類課程的課程思政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當前對于高校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教學體系建設、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和解決方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改革路線、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徑、“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大學基礎課程思政的實施、學科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等[2]。許多研究指出,“課程思政”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他各類學科的融合,在實踐上更是需要文、史、哲、理、工、農、醫等各專業領域協同并舉,尤其是需要與人文通識課程的深度融合,才能在實踐上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內涵研究的科學化、系統化,從而實現“三全”育人理念,構建新時代“大思政”育人格局。
2 課程思政的內涵
“思政”是“思想政治”的簡稱。當“思政”與“課程”聯結起來組成“課程思政”時,其涵義應為“思想政治教育”[3]。因而,“課程思政”就是以課程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課程思政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教育,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從課程思政的提出來看,其目的是為了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實現協同育人。課程思政的結構是立體多元的,需要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課程思政展現的是一種創新思維,它強調在思想政治課以外的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中有機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3 計算機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的實施路徑
3.1 梳理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構思、設計與實施,任何一個環節的工作都需要從上至下、由淺入深、從全局到個體角度的全盤謀劃。開展工作的第一個步驟,應設定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的梳理和修訂,這是后續工作的基礎和依據。
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該課程是一門針對大一年級各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公共基礎通識課,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科學思維為根本目標。課程旨在使學生能夠深入的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獲得收集、分析、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練應用一種辦公軟件的操作能力;具備利用網絡資源優化自身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的自主學習能力。該課程緊密結合信息技術前沿知識,結合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一門為各專業服務的面向應用的公共技術平臺課,具有基礎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3.2 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結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的教學目標,同時結合傳統思想政治課的核心要素,確立總體思政教育目標,并進一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的挖掘工作要依據課程所屬的學科和歸屬專業來進行,教師要充分研究學科與專業的發展背景、歷史沿革、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從而確立相應的思政內涵。同時,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結合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結合國際國內時事熱點、結合未來學生擬從事的崗位工作要求來進行。
基于以上的原則,筆者認為計算機類課程的思政教育總體目標可以設定為以下六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家國情懷觀、中國優良傳統文化觀、科學發展觀、現代法治道德觀、新時期職業素養觀。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要立足于構建的這一育人目標體系,對應目標中的思政元素和內涵,通過深化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將這些思政教育目標價值導向與各類課程固有的知識和技能講授精準嵌入并有機融合,從而更有效的完成協同育人工作。
3.3 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提出,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作為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核準和教案評價的重要內容,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4]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中,除了“范圍”的“全覆蓋”之外,還要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思政內容的占比、嵌入點和嵌入時機、教學方法的選擇等問題,以打造科學的融入渠道;融入方式應該是自然而然的隱性式巧妙切入,而不是蒼白的說教;同時,需要加強和改進課堂的教學過程管理,以提升融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這項工作,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機械式過程,而是一種復雜的動態創新式的藝術化工作流程。教師要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按照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中的育人規定,重新認識和梳理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教法等,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進行系統化、再造性的設計和實踐,實現課程知識點、技能點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C628EB65-528A-4E9A-8360-ED0CD88CE268
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學團隊結合時事政策、社會熱點、典型人物事跡、典型案例、實訓過程等豐富的形式開展思政教育,深入挖掘和提煉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構建具有思政育人的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有機融入思政要素,以“隱形融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過程中,不但習得課程知識,掌握課程技能,具備運用計算機和應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將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優良品格,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以上實施途徑并不局限于圖中列舉出來的5種形式,教師還可以通過如習題演練、調查研究、參觀學習、社團活動等各種方式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
4 大學計算機課基礎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4.1 教學設計
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歷學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課程教學的各項改革,全面打造“思政課程”進入課程教學,將“思政”元素、“思政”理念與教學對象的價值體驗、個體感悟、實踐應用、知識能力的獲得和提高有機結合起來,將“思政課程”要素貫穿于課程教學的整體過程中。課程進行了“1+1+N”教學模塊設計,第一個“1”對應“計算機基礎知識”,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下設四個模塊內容:走進計算機的世界、對話計算機、暢游網絡世界、互聯網思維與創新;第二個“1”對應“基本職業能力素養”,主要培養學生熟練應用辦公軟件解決問題的能力;“N”是差異化模塊,對應針對不同專業設置的計算機專項技能訓練模塊,例如工科類專業設置“科學思維”培養模塊、文科類專業設置“創新思維與表達”模塊、金融類專業設置“計算思維”模塊等。
4.2 課程思政案例及思政元素融合范例
課程為幫助學生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計算機和應用計算機,提高學生在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方面的基本素養,針對上述課程內容,結合經典案例、項目實訓、人物事跡、時事政策、第二課堂等形成了與之密切相關的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家國情懷觀、中國優良傳統文化觀、科學發展觀、現代法治道德觀、新時期職業素養觀的多元化思政內容。每個模塊以項目為載體組織教學內容,每個項目分解為若干案例。通過案例組織、任務分解、操作示范、實踐操作、現場指導、答疑討論、總結點評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各學習領域,建立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為主的教學模式,見表2。
4.3 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課程以“MOOC+SPOC+ 翻轉課堂”的模式展開教學工作。線上課堂:學生在MOOC課程中,著重完成指定章節知識點的視頻學習,參加測試,參與課程討論;在選擇優質資源構建的SPOC課程平臺中,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和拓展;線下課堂:注重知識體系框架的搭建、能力結構體系的系統性補充,將知識點內化;分專業的專項教學內容和針對性的技能訓練以翻轉課堂的模式展開。
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教學活動中各個教學環節以及教學資源的系統性,協同線上、線下教學環節,確保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環環相扣,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授課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有:案例演示、任務驅動、講練結合、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
5 結語
課程思政是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實現立德樹人,培養德能兼備人才的必然要求。踐行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高校教師要樹立好課程思政教育觀,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反思,總結、改進,實現迭代效應。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輻射其他計算機應用技術類課程,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形成育人集群效應。
參考文獻:
[1] 遠俊紅,林波.課程思政在計算機專業課程中的應用:以“Java程序設計”為例[J].智庫時代,2019,189(21):157-158.
[2] 郭艷燕.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1(01):80-81.
[3] 趙繼偉.“課程思政”: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2):114-119.
[4] 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教育部網站.
作者簡介:
楊霞:(1976.01—),女,四川瀘州人,漢族,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教育科學。C628EB65-528A-4E9A-8360-ED0CD88CE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