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蕾
摘要:初中生物是一個容易被學生忽略的學科,本文結合自身的課堂實踐,提出方法用以提高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迅速融入學習中,積極主動的學習,從而提高生物課堂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物;興趣;學習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由于初中生物不參加中考的原因,導致大部分學生包括一些學生家長也認為生物這門課程不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主科上,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要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以改變這種情況,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我們可以將生物學看作是一個集觀察、實驗、思考、結論相結合的學科。它包含有趣的現象,奇妙的實驗,豐富的想象,我們應好好利用生物學科的特點,使學生們對生物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主動的去學習、去了解,體會生物學科的樂趣,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我將從以下幾點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經驗談談心得和體會:
一、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設備,提高學習興趣
恰當的多媒體教育能夠提供大量的圖文聲信息,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使教學變得趣味化、多樣化、直觀化,而且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他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利用多媒體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快的融入課堂,融入知識,進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過解食物鏈與食物網的課程中,我會通過央視科教頻道的《地理中國》中的一個動物捕食的片段作為整個課程的開端,視頻主要講述的就是在非洲草原上獅子捕食斑馬的過程。學生們對生動的視頻產生濃厚的興趣,都是目不轉睛的看著視頻。在視頻之后,會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斑馬吃什么?獅子又以什么為食物?他們之前又存在怎樣的聯系,進而引出食物鏈這個知識點。學生們結合視頻和問題就會積極去思考、探討、回答這些問題,課堂不僅更加活躍,還達到了自主學習的效果,使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在講解《細菌和真菌》時,如果條件不允許用顯微鏡直接觀察時,多媒體的作用就非常重要,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顯微鏡下或者電鏡下的細菌和真菌的細胞結構的視頻,在講解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這一知識點時,很多同學對這種生殖方式沒有概念,通過播放視頻展示酵母菌出芽生殖得過程,將生活中不常見的微生物結構或者生理活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比起只看課本上的細胞結構圖片,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教學教具直觀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直觀教具在各個學科中均有利用,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更為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于生物學科來講,直觀教具的使用不僅可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們更直觀地去理解所學知識點。
例如:在講解動、植物細胞的課程中,把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模型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親自去觀察動、植物細胞的各種細胞結構,認識各種細胞器,通過對比動、植物細胞之間的區別來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在講解這一節時發現學生們美術課上正在學習彩泥的各種制作,就讓全班同學利用彩泥制作植物細胞或者動物細胞的細胞模型,豐富的顏色,形象的結構讓學生們學習這一節內容時既輕松又充滿樂趣。利用學生通過對直觀教具的觀察、接觸,在感官上會獲得大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會牢牢的記在學生的腦海中,增加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渴望,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
在學習《動物的運動》這一節的屈肘動作和伸肘動作及相關肌肉的收縮時,這個知識點是重點及難點,單純的語言講解學生們很難理解,那么就可以選擇制作教具直接演示,利用橡皮筋等物品讓同學們制作教具,不僅鍛煉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也通過制作教具的過程掌握的知識。
三、利用實驗探究活動,提高學習興趣
實驗是生物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實驗過程中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克服困難的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實驗的過程是非常有趣的,其中會出現各式各樣我們未曾見過的現象,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生物實驗充滿興趣,進一步激發他們對于生物這門學科的探索,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顯微鏡的使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這節課程中,首先帶領學生要做的就是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在制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錯誤,通過各種方法和嘗試去解決問題,糾正錯誤,提高了學生們的面對困難的勇氣,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在使用顯微鏡的時候,學生們又看到了另一個不同的世界,他們未曾想到肉眼難以看清的洋蔥表皮細胞經顯微鏡放大以后會呈現出這樣的景象。通過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學生們也會對所看到的細胞結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在制作臨時裝片時,為什么要加水?通過觀察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們能夠在實驗的過程中,享受實驗帶給他們的成就,也可以在實驗中獲得大量的知識,提升他們對生物課的興趣。
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這一節時,本節有膝跳反射的實驗,這個實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神經反射實驗,而且這實驗不需要復雜的實驗器材,在教室就可以完成,實驗效果很明顯,學生們通過這個實驗對神經調節這一知識點加深了理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這一節中的“發酵現象”實驗,這個實驗的實驗材料是:錐形瓶、酵母菌、氣球、糖。這個實驗可以在教室中直接展示,也可以讓學生在家里做這個實驗,因為實驗中的錐形瓶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比如用礦泉水瓶代替錐形瓶,瓶口套上氣球,一節課的時間實驗現象就很明顯,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們很好的掌握了發酵現象,對實驗現象印象深刻,對做實驗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很好的解釋了生活中發酵現象,這也為學習高中的《呼吸作用》奠定了基礎。
四、 利用多樣的課堂提問,提高學習興趣
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而課堂提問對于學生主動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而對于有效的課堂提問的界定,我認為就是那些能夠引起學生注意和興趣且不偏離知識點的提問。面對這樣的提問,學生們會激動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提高分析、理解、判斷、總結的能力,從而使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在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時可以課堂提問增加懸念,或者提升趣味性,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腔腸動物》時給出海葵的照片?提問:這是植物嗎?根據已有的生活常識,大多數學生會回答說是植物,一少部分學生會認為不是植物。通過一個簡單的問題,提前設置懸念:海葵到底是什么生物?如果不是植物更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對接下來的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也會對生物的學習更加感興趣。
在講課之前針對本節的重難點,提前布置問題,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社會行為》這一節時,根據教學目標提問以下問題:1、動物的社會行為具有哪些特征?2、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哪些?3、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對動物生存具有什么意義?讓學生可以帶著問題有針對性的學習,結成小組合作完成相關的問題探究,帶著問題去學習這一節內容都可以達到自學的目的,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還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面對新時代的學生,新時期的變化,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提出新的授課理念,使用新的授課方法,使學生從一個課程“聽課者”變成課程的“參與者”,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獲取知識,提高他們對生物課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課程的同時融入課程中,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判斷、總結,這樣老師教的開心,學生學的快樂,課程的質量也會有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馮春海.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J].當代教研論叢,2019(6).
[2]唐榮鳳.如何提高學生對初中生物課堂的提問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