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高校教育教學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對于鋼琴教學而言,教師應積極建構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激活鋼琴教學活力,讓鋼琴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樂于在信息化課堂中學習鋼琴課程的知識與技能,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本文首先簡單闡述了教育信息化環境下高校鋼琴教學的基本特點,其次討論了高校鋼琴課程的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最后立足實際問題,提出了幾種能夠提高鋼琴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希望讓高校鋼琴教學獲得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高校;鋼琴教學;教育信息化;教學策略
教育信息化不僅是高校教育教學的新發展方向,運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來開展教學,成為了教師推進鋼琴教學變革的有效途徑。如今擺在教師面前的教學難題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教育技術來建構現代化的鋼琴教學模式,讓學生重新燃起對鋼琴的學習興趣,優化其在鋼琴課堂中的學習方式,增強其鋼琴學習效果,讓高校鋼琴教學煥發出創新發展活力。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的特點
(一)教育環境的開放性
高校為了迎合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利用網絡技術開辟了互聯網信息化教學平臺。這一教學平臺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環境的開放性這一優勢,讓教師在不受時空限制的前提下,對學生開展線上教育,為時刻培養學生的鋼琴藝術修養與專業表演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1]。如今教師在開放性的教育環境下,更能利用便捷的線上教育手段,對學生實時開展專業的教育指導。
(二)教學過程的互動性
在傳統鋼琴教學中,教師一般注重將專業的鋼琴課程知識傳遞給學生,教學互動具有單向性的特點,也不容易調動學生參與師生互動活動的積極性,導致鋼琴教學的氛圍比較枯燥。而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卻可優化信息化教學過程的互動形式和互動方式,能夠讓學生樂于與教師或者其他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從中獲得更多的學習信息,增強自己對鋼琴知識與表演技能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資源的融合性
教育信息化時代對課程教學提出了多方面的教學要求,其中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要利用信息技術來整合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其融入到課堂中,讓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滿足不同學生不斷產生的新學習需求[2]。因此,對于高校鋼琴教學而言,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資源具有顯著的融合性,教師可靈活地結合實際教學需要來開展相適應的信息化教學,拓寬學生在鋼琴課堂中的學習視野,增強學生主動學習鋼琴知識、掌握鋼琴演奏技能的積極性。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化課堂偏向于理論講解
教師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開展鋼琴教學時,偏向于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理論知識,理論講解在整個課堂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一方面,這種做法讓鋼琴教學難以擺脫傳統教學束縛。雖然教師改變了知識呈現方式,但是呈現的知識內容依舊具有繁瑣性的特點,會讓學生產生枯燥的學習情緒,不利于增強學生在鋼琴課中的知識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這種做法難以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鋼琴課的信息化教育特色并不明顯,限制了鋼琴課的信息化教育發展空間。
(二)信息化鋼琴教學融合度不足
有些教師對教育信息化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推進信息化鋼琴教學建設時,力度并不大,會導致鋼琴教學與信息化教育的融合度不高。鋼琴教學的藝術性氣息比較濃厚,在鋼琴教學信息化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下,教師難以有效營造合適的教育氛圍,讓學生樂于主動享受鋼琴學習的樂趣。長時間下來,教師難以從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鋼琴課堂中獲得應有的教育成果,這顯然會挫傷教師推進信息化鋼琴教學的工作積極性[3]。
(三)教育方法的選擇缺乏多樣性
教師要開展信息化鋼琴教學,一般需要選擇合適的信息化教育方法,指導學生展開信息化學習,讓學生從信息化的鋼琴教學活動中獲得應有的知識與學習技能。然而目前教師用來開展信息化鋼琴教學的教育方法缺乏多樣性,比如有的教師單純地借助PPT來講課,或者簡單地利用投影技術或者視頻技術來放映教學內容,不注重從其它方面入手加強信息化鋼琴教學模式的建構與運用,這不利于提高教育信息化環境下鋼琴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的有效實踐策略
(一)在鋼琴教學預習環節引入翻轉課堂策略
鋼琴課程蘊含比較豐富的知識,在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預習意識,使其自覺地在課前預習新課知識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中有足夠的學習空間,吸納更多的鋼琴課程知識。而且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師更要優化課前預習教學環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甚至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學會自主獲取鋼琴課程知識,提高其鋼琴藝術素養的同時,還可提高學生的鋼琴專業知識水平與技能水平。
而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可將翻轉課堂策略引入課前預習環節,讓學生展開信息化的自主性預習。以貝多芬的《大七重奏》OP.20第一樂章為例,教師可在自主預習方案中合理安排自主預習任務。第一,學生可自主搜集關于作曲家的資料,了解貝多芬的生平經歷,同時也了解這首曲子創作的時代背景。學生可具體地了解貝多芬在同一時期創作了哪些音樂作品,并聆聽相關音樂作品,更精細地了解當時貝多芬音樂創作的音樂風格、思想情感。
第二,學生可自主了解當時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的具體特征,把握好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在古典樂派中的地位。第三,自主搜集不同版本的視聽音像資料,包括鋼琴版、管弦樂版的視聽音像資料。在鋼琴譜中,高低聲部樂句蘊含了相對應的管弦樂器標注,學生可關注這些標注信息,對鋼琴版和管弦樂版的音樂作品進行對比性的鑒賞。
第三,利用鋼琴這一樂器,模仿其它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了解它們的不同演奏效果,在觸鍵、對比、分聲部訓練、音響比例調節等方面,對不同版本的音樂作品進行鑒賞與分析,使其從中學習豐富的鋼琴演奏技巧,思考表演者在演繹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時,如何凸顯出音樂作品的戲劇化效果。
通過這些自主預習任務,學生可以對貝多芬的《大七重奏》OP.20第一樂章進行初步的學習與理解,為學生對該樂章的各種音樂元素進行全面的解讀奠定了基礎。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可將這些自主預習任務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自主登錄網絡教學平臺,從中下載自主預習任務信息,然后根據具體的預習任務來展開課前學習。
這種做法可以培養學生對鋼琴音樂藝術的獨立探索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能夠為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主體學習作用,使其主動圍繞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展開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奠定學生在鋼琴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也讓教師真正轉變自己的角色,在鋼琴教學中始終發揮特有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發揮學習主體性作用的前提下,提高自己在鋼琴課中的綜合性學習效果。
(二)基于信息技術開展鋼琴課程情景化教學
情景創設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場景,讓學生走進場景之中,從中獲得良好的情景體驗,進而根據這種體驗展開自主學習的先進教學方法。目前教師在利用情景創設法激活課堂教學活力的過程中,常借助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生營造生動的場景,刺激學生的視覺或聽覺感官,使其主動融入到該場景之中。而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情景創設教學法來推進教育信息化模式的建構與運用,讓鋼琴課程教學迸發蓬勃發展的生機[4]。
例如,教師在圍繞《牧童短笛》這一鋼琴作品展開教學時,可以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放映牧童騎在牛背、吹著笛子走在原野的插圖,讓學生在腦海里根據插圖內容想象成一個動態的畫面。此時,學生會仿佛走進鄉村原野的風景之中,融入到該音樂作品的情感氛圍,獲得接近真實的情感體驗、生活體驗。學生若是能夠利用這一情景體驗來展開鋼琴學習,細心地體會學生《牧童短笛》鋼琴曲創作與表演的實際效果,則可學會自主改善個人在鋼琴演奏中情感匱乏、表演缺乏生活真實性等方面的問題。
尤其是有些教師過于注重鍛煉學生的鋼琴表演技能,忽略了學生對鋼琴音樂作品的情感感知,也忽略了鋼琴音樂藝術的人文性特征。教師要將信息技術與情景創設教學有機融合,讓學生不再只是干巴巴地利用自己學習的鋼琴演奏知識來展開鋼琴演奏訓練,而是學會利用鋼琴演奏的專業知識來增強自己的情感表達,提升自己的鋼琴演奏效果。教師在《春之歌》的鋼琴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來給學生呈現各種春天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讓學生在觀看這些圖片或視頻時,可以根據自己對春天的理解,走進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學情景之中。在學生走進情景之時,能夠更好地貼合自己對春天的情感來剖析這首音樂歌曲的鋼琴演奏技巧,讓學生學會將情感與技巧相結合,增強自己的鋼琴演奏表現能力。
再加上鋼琴樂曲本身就體現了一定的藝術意境,教師輔助信息技術來開展情景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學會用心地體會鋼琴樂曲蘊含的情感,獨立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自己在鋼琴曲演奏過程中的情感表達能力。這一情感表達能力與音樂表現能力存在緊密的聯系,教師要改善學生音樂表現能力薄弱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鋼琴演奏效果,讓學生對鋼琴課程的知識與技能抱有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其主動通過增強情感體驗的方式,提高鋼琴演奏各方面的音樂素養與音樂能力,使其成長為具有良好音樂素養與藝術素養的人才。
(三)基于新媒體加強鋼琴課程雙向互動教學
以往教師都注重開展單向性的知識傳授教學,忽略了互動教學的雙向性。如今高校教育改革對鋼琴課程的互動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師需克服傳統教學理念下單向互動的教學弊端,將雙向互動提上議程,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雙向互動交流之中,旨在利用雙向互動的方式,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下,教師可引入新媒體技術來優化鋼琴課堂的雙向互動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夠從雙向互動交流中更快速又準確地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解決自己疑惑的問題。
例如,教師在講授《匈牙利舞曲第二首》時,可以借助微信這一移動式的新媒體平臺,上傳鋼琴課的專業知識,讓學生從新媒體平臺上獲取知識的同時,還可與教師展開即時互動交流,隨時隨地解決學生的學習疑惑[5]。教師可注冊微信公眾平臺,將其作為鋼琴教學的新媒體教學平臺,將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上傳到微信公眾平臺上,讓學生關注這一微信公眾平臺,然后找出第二首的《匈牙利舞曲》,初步讓學生了解這首舞曲與其他舞曲之間的區別。
與《匈牙利舞曲》的其它舞曲相比,第二首舞曲為d小調,于是學生在辨別《匈牙利舞曲》的藝術特點時,教師可根據這一特點來引導學生解讀《匈牙利舞曲》的音樂元素,并展開線上的雙向互動交流。比如,教師可在鋼琴課程的專用微信群里向學生提問:“勃拉姆斯在創作《匈牙利舞曲》時,是從哪里獲得靈感的?那時匈牙利旋律頗為流行,這是為什么?第二首《匈牙利舞曲》是什么音樂節奏型?又具備了怎樣的曲式結構?在聆聽其它版本的音樂作品時,能否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這些問題能引領學生對鋼琴課程展開深度的自主探究學習,使其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一步步深入地解讀課堂中的鋼琴音樂作品。在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探究學習時,教師可鼓勵學生相互間展開雙向性交流,彼此發揮協作作用,挖掘深層的鋼琴知識。比如學生可各自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分別對樂曲A段、樂曲B段進行剖析,對它們的音樂旋律、音樂節奏、鋼琴演奏技巧等音樂元素進行系統的分析與理解,從中挖掘重要的知識,為其接下來的鋼琴鑒賞、鋼琴演奏訓練奠定基礎。
四、結語
總之,高校鋼琴教師缺乏較強的信息化教育意識,對“教育信息化”缺乏敏銳的感知,沒能在準確解讀教育信息化相關教學要求的前提下開展高效的鋼琴課程教學。目前高校鋼琴教學的信息化發展水平不高,教師可根據教育信息化環境下鋼琴教學的實際特點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改進高校鋼琴信息化教學發展現狀,讓鋼琴教學凸顯信息化教育特色,也讓學生能夠從輕松愉快、便利快捷又高效的信息化過程中自主獲取豐富的知識,提高個人的鋼琴藝術素養與綜合性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馬麗莎.高校鋼琴教學網絡信息化改革與建設方向探究[J].藝術評鑒,2021(15):126-128.
[2]梅倩.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的高校音樂發展新樣態[J].科教文匯,2021(12):64-65.
[3]張倩倩.高校微課翻轉課堂鋼琴教學模式分析[J].參花,2020(10):132.
[4]石瑩.多媒體技術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20(2):139,141.
[5]董寧.新媒體視域下高校鋼琴課程教學創新研究[J].參花,2020(14):129.
朱璐?(1982,4~至今,女,博士?教學與技術方向,?籍貫: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