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靜
摘要:現如今,素質教育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且滲透到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去,不同學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的更迭和創新也隨之推進。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工作亦是如此。在以往的應試教育中,針對地理這門學科,老師往往采用的是機械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單單側重于知識的講解和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記憶,甚至僵化地通過讓學生死記硬背來達成此目的。而素質教育的理念之下,更強調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中心地位和主體作用,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主動積極更加深刻的獲得知識,并且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了解并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如何在高三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開展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
關鍵詞:高中地理;高三;體驗式教學;實踐;探究;
引言:在緊張又忙碌的高三階段,很多學生對于地理的學習興趣和重視程度有很明顯的下降,更多是通過機械記憶和大量刷題來接收和記憶相關知識內容。面對這種明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的情況,通過科學而又合理的實踐課程的設置,讓學生親身感受課本上所描述和老師所講解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和動手能力,幫助他們重燃對于地理的學習興趣十分必要。
1.創設體驗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很多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常常會感到枯燥,一方面是單純理論知識的講解比較抽象,很難形成實物或者模象直觀;另一方面在聽課的過程中,學生屬于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未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也沒有能主動關注到課堂內容以及知識當中去。面對這些問題,老師需要根據授課內容的特征,科學合理的設置一些實踐課程或者探究課程,通過讓學生主動學習,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解到太陽運動和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時,改變以往傳統課堂,單純靠老師畫圖或觀看動畫視頻演示來講述,然后課下做練習題鞏固的策略,而是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測量“立竿見影”,來感受太陽運動以及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老師提前做好充分的實驗計劃和準備,引導學生分小組,提前準備好要用的直桿和測量尺,選取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去觀察,測量并記錄在不同時間段內太陽方位的不斷改變和直桿影子的運動軌跡。通過這一活動,使得學生從關于太陽運動理論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研究者和發現者。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增加了地理課堂的趣味性,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可謂一舉多得。
2.善用直接經驗,理論聯系實際。
在很大程度上,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對于前人積累下來的優秀科學知識文化的學習,學習的是一種間接經驗。但間接經驗的抽象性使學生在面對一些難度大的知識點時,很容易陷入迷茫和晦澀,從而不能更加深刻清晰明了這些知識。在這個時候,就要善于利用并發揮學生所積累的直接經驗的作用。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將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加深對于理論的認知。
例如在講解到地勢高低以及地貌特征時,直接告訴學生陜西省的地勢總特征時南北高,中間低。溫度帶由北向南依次為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學生會覺得特別抽象且難以理解。于是在課前調查了解學生的家鄉之后,分別邀請來自榆林,西安和漢中的同學,提前準備一些關于自己家鄉的風景地貌照片。于是,當來自榆林的同學向大家展示黃沙漫天的黃土高原地貌時,老師補充講解榆林處于陜西的北部,也就是陜北高原,其剛好位于黃土高原與沙漠的過渡地帶,故而在這里因為地勢高峻,干旱少雨,溝壑縱橫,黃沙漫天,常見黃土高坡。來自西安的同學向大家展示一馬平川,河道縱橫的平原地貌時,老師補充講解西安位于關中平原,這里氣溫與降水適中,河流眾多,土壤肥沃,發展歷史十分悠久,故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展中心之一。當來自漢中的同學向大家展示家鄉的山清水秀,大片油菜花燦爛開放,一派宛若江南水鄉的美景之時,老師補充講解這里分布了秦嶺山脈和大巴山脈,因為地勢的原因使得陜南地區氣候濕潤,森林覆蓋率極高,水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庫亦豐富。這樣結合生活實際再去聯系所學理論知識的方法,使得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更為深刻,掌握也更為牢固。
3.緊跟時代步伐, 培養人文情懷。
新課改下的教育觀倡導思想性和教育性要相統一。即在給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政治理論,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的教育,培養人文情懷。這些在我們地理實踐課的過程中也不容忽視。在學習了關于意大利,德國魯爾以及美國硅谷等地的工業發展模式和優劣利弊及面臨的問題之后,啟發學生因地制宜,通過實踐調查,了解陜西省乃至全國的傳奇-神木市的發展歷程。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調查方案,通過實踐走訪,新聞報道以及采訪等方式探索比較神木的發展模式,尋求相似。通過查閱新聞報道,學生了解到神木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北方小縣城,異軍突起,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達成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人均GDP一度超越北上廣和蘇浙粵等沿海省份。深入調查研究發現神木的崛起與其儲量豐富且埋藏淺宜開采的煤炭資源密不可分,神木的崛起模式可以說跟世界上其他很多著名的通過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城市是一模一樣的,學生自然而然聯想到地理課堂學過的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相似發展歷程。在學習完魯爾區的發展模式及問題之后,通過讓學生舉一反三,聯想到未來神木可能面臨著和魯爾同樣的發展瓶頸:煤礦資源的減少及地位的下降,城市產業結構過于單一,新技術革命的沖擊以及對于環保的思考和考量。而學生在進一步查閱資料和官網后,發現神木的當地政府已經未雨綢繆,在發展體系現代化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不斷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完善,并且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戰略機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齊頭并重。在這些實踐和調查的過程種,學生更加深刻地對于城市的工業發展模式有了認知,并引發對于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探索的思考,培養人文情懷。
總結:通過體驗式的實踐探究來獲得并掌握知識對于高中地理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作為老師,在課程和體驗教學的設計上,要注意創設合適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過程中要注意幫助學生積累和利用直接經驗,加強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同時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學習知識體會地理之美的同時,培養人文素養和情懷。
參考文獻:
[1]白利栓,閆世笙.陜北神木縣實施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初探[J].延安大學學報,2008,30(6).
[2]李耐根.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