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飛寧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經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而能否將核心素養細化落實在課程之中,又是課程改革深化的重要標志。鄉土文化資源是歷史校本課程資源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拉近歷史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校本課程;鄉土文化資源開發利用;
2001年,我國開始了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中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設置成了一個新亮點。2017年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頒布,方案中明確指出“中學歷史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核心素養”。方案中還提出加大選修課程的學分,如此,就進一步提升了校本課程的地位,也意味著每位教師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校本課程開發和教學的能力,同時在開發歷史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必須要緊扣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主題。
一、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學校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三個組成部分。國家課程設置一直關注對課程內容的分析和詮釋、以及學科知識體系的完備性和科學性,因這樣的特點所以很難充分考慮各地方、各學校的實際,更不可能兼顧眾多學習者的認知背景及其學習特點,從而采取相應的、有學校特色的措施,而這正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狹義上的校本課程指學校在實施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完全自主開發實施的學校課程。 從“校本課程”這個概念提出以來,它的設計與實施就與常規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有所不同。它要求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對學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文化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通過自行設計開發的多樣性并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鄉土資源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第二輪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國中小學教育的話語體系已基本從“大教學觀”轉為“大課程觀”,學科滲透課程,在學科教學中實施“學科滲透式”的核心素養培育。校本課程體現的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符合學生個性的發展。鄉土歷史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在歷史教學中把統編教材和鄉土歷史結合起來,把歷史教學任務與學校所處地區的豐富歷史資源結合起來,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此外,校本課程還強調體驗性活動等社會實踐,能克服和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脫離實際社會生活的弊端,使學生與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變化的聯系加強。
二、依據核心素養導向,明確校本課程培養目標
課標2017年版中提出的歷史核心素養目標中史料實證素養最能彰顯歷史作為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實證性人文社會學科求真求實的學科特點。同時,由于“擁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在今天這個信息海量多元的互聯網時代尤顯重要,筆者將史料實證素養培養課程目標具體定位為“學史明理 知史礪行”?!皩W史”--了解史料,即指導學生知道史料的不同類型,能掌握史料搜集的方法和途徑,發現家鄉歷史的迷霧;“知史”--通過對史料的辨析探究追問,明理悟道礪行,培養論從史出的實證思維,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此外,在發現“家史”的過程中,培養家國情懷。
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內容,是保證學生未來發展、適應社會的重要環節,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將核心素養納入課程的設計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筆者所在崇左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以壯族為主體,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今崇左市轄地屬象郡,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是廣西著名的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鄉土歷史資源。
三、校本課程進一步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建議
(一)核心素養融入課程標準是基礎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根基,在完成國家課程,建構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尤為重要,因此,在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建構和實施的過程中,要將核心素養融入到課程標準中。可以將原本的課程標準具體化,教學目標直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根據不同學年段的具體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建議,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加強教師對地方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認識
課程實施是課程建構的具體化體現,也是培養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具體化的過程,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實施,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而教師是課程的主要實施者,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人物,因此教師對核心素養的認識與理解是關鍵。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也要關注對教師核心素養的理解。教師對自身在校本課程開發與核心素養的培養實施過程中的地位沒有明確的認識會影響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核心素養的滲透。據了解,新課改后,崇左市民師院附中要求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研究性活動。班級學生按各自的興趣組成小組,在高中三年中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完成研究報告。這與新課改的理念相符,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培養也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不足,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完成,沒有老師的指導,這就造成了多數學生渾水摸魚,單單依靠組長的力量完成調研報告。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監督指導的作用,讓研究性活動真正落實,讓學生在調研過程中真正受益,也讓自身知識水平得以提高。
(三)充分開發利用學生資源
過去說的教學資源,往往只談及教學環境,教科書等固定資源,忽視了課堂中學生活動這一鮮活的教學資源。新課改實施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正強調了學生資源的重要性。
校本課程資源和歷史核心素養的融合與學生息息相關,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場景、歷史人物和文化成就,雖然都發生或存在于過去,但不乏為學生所了解或與現實相接近的場景和事件。在開發與利用校本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不妨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興致來參與課堂活動,從教材中走出來,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滲透核心素養培養。
參考文獻
[1]齊渝華、石薔.歷史教學課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2]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