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選修課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高職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建設中存在的思想認識、課程供需、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通過形成開課共識、增加課程供給、改進管理方式促進公共選修課健康發展,提高公共選修課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課程供給;管理方式;教學效果
收稿日期:2022-02-18
基金項目:2022年校級教科研課題“適應學生多元化需求的公共選修課的探索及實踐”(XJKT-2022-45)
作者簡介:王元英(1981- )女,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管理。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同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高職選修課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例應當不少于10%,高職院校要根據有關文件規定開設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方面的選修課程。后續還印發了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美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一系列政策文件對于高職院校開設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以下簡稱公選課)提供了政策依據。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在我國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教育領域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背景下[1],通過開設公選課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藝術修養、科學素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公選課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面向全校學生,具有通用性;二是學生可自由選擇喜歡的課程修讀,具有靈活性;三是課程可隨時更新,具有開放性。公選課的教育功能是傳授公共知識和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為了規范公選課的管理,高職院校基本都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對公選課的設置、選課、上課、考核及管理等各個環節都作了明確的規定,通過線下線上多種形式開設了不同類型的課程,為全校師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臺[2],發揮了教師的特長,促進了學校優質教學資源的內部流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擴大學生知識范圍、補充發展學生興趣愛好的目的。但依舊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好等問題,長此以往,會阻礙公選課育人目的的實現。鑒于此,本文剖析了公選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現狀分析
(一)高職院校已提高重視程度,對開設必要性認識不足
高職院校開設公選課不是新鮮事物,但實際育人效果與預期還有不小差距。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校各個層面對選修課不夠重視,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學生均存在認識偏差。雖然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能嚴格落實教育部關于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制定公選課管理辦法組織開課,但是并沒有跟進研究如何開好管好公選課,發揮公選課在促進高職生綜合素質提高中的作用。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必修課教學課時量普遍較大,而且還須完成下企業實踐、科研項目及專業建設等工作任務,因此對選修課關注程度較低,申報的積極性也不高,有的教師甚至認為高職院校大多實行學年學分制,選修課可開可不開,也有個別教師申報公選課是為了湊滿工作量,教師對公選課的不重視從源頭上影響了開課效果。學生方面,對公選課的重視程度明顯比必修課低,認為公選課是“送分”課,選擇課程僅僅為了獲得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達到畢業要求,對通過選修課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促進個性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認識不到位。
(二)高職院校加大了課程供給,但需進一步提高學生需求匹配度
目前高職院校公選課開課教師主要來源于學校內部的部分專任教師、少數輔導員及個別管理人員,但是申報的課程總數不多,種類也有限,與預期及實際需求差距明顯。專任教師因必修課教學及科研任務重、公選課上課時間以晚上為主,從而對申報公選課缺乏積極性。輔導員及管理人員本職工作繁忙,能開課程的種類及班數十分有限。學校沒有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激勵教師們發揮各自的優勢或特長,拓展常規教學任務以外的課程范圍。因此,在課程總量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管理部門不得不采取分配任務的方式增加課程門類,這種方法導致二級學院或教學單位組織教師申報課程時重量不重質,申報的課程有的脫離了公共性,偏向專業課,有的以理論知識為主,不適合高職學生。學生需求方面,高職學生對實踐操作類及藝體類課程需求較大,這類課程受限于教學場地,上課人數有限,同時一些熱門課程因選位有限,學生常常無法選到心儀的課程。另外不少有升學需求的學生希望學校能開設與報考專業相關的課程供學生選修。以上情況導致高職院校課程供給與學生需求之間存在矛盾,無法實現學生自由選課的初衷。
(三)高職院校需加強管理,教學效果有待提高
高職院校公選課的教學管理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公選課一般由教務處組織申報、開停、選課及排課,二級學院負責教學日常管理,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管理盲區。首先,公選課與必修課不同,必修課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戰場,是教學管理的重心,公選課的規模及組織模式均與必修課有很大不同。公選課主要安排在晚上上課,且分布在不同的教學區域,給教學常規檢查和督導聽課評課等教學質量監控帶來不小的難度。而且一門課程的任課教師數量少,無法組織公選課教研活動。其次,公選課教學班的學生來自全校,范圍大、人數多給任課教師帶來考勤、提問、測驗等課堂管理的不便。最后,學生缺少選課指導,憑感覺或者受其他學生的影響盲目選課,導致雖然出勤率較高但課堂投入度低,影響學習效果。
二、類型教育背景下公選課發展對策
(一)提高重視程度,形成開課共識
加強公選課的頂層設計,提高全校師生的重視程度。明確公選課是高職課程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必須開設的課程。首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公選課地位。建立公選課課程庫進行分類管理并定期更新。成立公選課指導委員會組建公選課教研機構[3],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在公選課工作量計算及課時待遇、研究成果評定方面,與專業課相同。其次,轉變教師觀念,注重引導教師學習貫徹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文件、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把公選課教學當成與專業課同等重要的教學任務。對所任教的公選課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給予獎勵。再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公選課。增加公選課在總學分要求中的比重,嚴格畢業要求。同時,根據公選課課程特點強化課程思政,公選課程的非專業性十分適合教師結合思政元素組織教學,通過在課程內容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索傳授知識的同時根植理想信念,培養創新意識,發揮綜合素養課程的價值引領功能。鼓勵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技術技能以外通過公選課拓寬知識面,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為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4]。
加大公選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公選課教育氛圍[5],形成開課共識。通過在校園網開設公選課欄目,宣傳介紹公選課相關規章制度,利用圖片、視頻等課程資料展示和推廣優質特色選修課程,構建重視公選課教學的校園環境。組織公選課經驗分享會,邀請熱門課程的任課教師交流成功經驗,提高教師對公選課的關注程度。對在公選課學習中表現出色的學生進行表彰或獎勵,發揮示范作用。以學校對公選課的重視帶動教師和學生對公選課認識的深化,形成開課共識。
(二)增加課程供給,適應多樣需求
充分挖掘校內資源、大力拓展校外可用資源,增加課程門類。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選修課有效實施的首要條件,高職院校要通過多種渠道拓展課程來源,并注重增加實踐操作性強、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一是發揮校內教師的優勢和特長,吸引校內有藝術背景或其他特長的教師積極申報課程,鼓勵學科帶頭人、教授、領導干部開選修課,發揮帶頭作用。二是充分利用通識教育課程公共性、社會性等特點,與其他院校互聘教師開課,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專長,實現通識教育資源地共享共用。比如可選聘藝術院校的教師開設音樂、美術等藝術類課程,加強美育教育[6]。三是借助校企合作的優勢,邀請行業企業人員、技術能手開設行業最新知識科普教育課程、行業文化類課程,既提高了課程的創新性、實踐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四是注重遴選網絡平臺上優質通識教育教學資源作為本校公選課課程庫的有益補充 [7],作為網絡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同時安排校內教師負責組織和管理,打造高品質線上公選課。此外,可以有目的把高等數學選講、多媒體技術或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納入課程庫,充實課程資源。多種渠道構建課程種類多樣化、開課主體多元化,通用為主兼顧個性的公選課課程體系,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了解學生需求,提高公選課適應性。當前高職生生源背景多元化,有中高貫通、自主招生、職教高考、普通高考及高職擴招學生,不同的生源背景意味著需求的多樣性。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等多種渠道了解學生對公選課的需求和建議有利于提高課程的適應性。根據上海某高職學校1091份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按課程類別看,學生希望開設課程比例最高的是藝術類和體育類,占比分別是45%和40%,其次是創新創業類、信息技術類及行業特色課程,比例相當;按課程性質看,學生希望選修實踐性及互動性較強的實踐類或理實一體課程;按授課方式看,學生希望課程內容豐富有趣,不喜歡傳統PPT講授為主的課程。學生還希望增加熱門課程選位數提高選中的概率。同時,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還應注意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對開設公選課的影響,目前國家正推動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高職生中有升學需求的比例會不斷增加。這也要求我們在公選課的實施過程中,注重以豐富的課程資源對接學生的多樣需求,從而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高度匹配,進而提高公選課的教學效果。
(三)改進管理方式,提升育人效果
改進公選課的教學管理是提高公選課育人效果的有力保障。高職院校在公選課實施過程中要積極推動校、院兩級管理,教務處統籌管理課程申報及選課,二級學院負責本門課課程的教學常規管理。在管理過程中,注重發揮教務處的中樞作用,根據學生人數合理確定每學期開課的門類、班級數及班級容量,改進選課系統實現預選和正選、退選或改選,優化選課方案,分層分類分時段選課,避免網絡擁堵影響選課。組織學生選課前,制定課程簡介、開課教師信息、課程介紹短視頻等相關資料事先發給學生了解課程信息,公布咨詢電話為學生答疑解惑。聯合二級學院對學生進行選課指導,促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修讀,通過有計劃的課程供應和有針對性的選課指導,促進公選課教學的有效改善。二級學院對公選課的教學大綱、課程授課計劃、教案等教學資料嚴格審核,加強日常教學檢查,組織師生座談,及時了解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積極改進。校、院二級督導人員通過組織聽課評課、學生評教等多種監控模式檢查選修課的教學情況并如實反饋。各級管理部門按照必修課的標準管理公選課,實現公選課的規范管理。
加強公選課考核管理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公選課課程考核的特色。公選課可根據課程要求,探索評價方式改革,采取形式多樣的考核方法,如口試、口試筆試結合、作品設計等。注重過程評價,加大考勤、課堂表現、隨堂測驗在總評中的比重,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態度、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僅僅采用開卷考試、結課論文等簡單方式敷衍了事。教學管理部門每年檢查和評價公選課的教學效果,對評選出的特色課、優質課、品牌課進行表彰和獎勵,發揮示范效應。同時取消教學效果差、學生反映不好的課程,建立課程淘汰機制。通過多種教學質量監控措施提高公選課的育人效果。
結? ?語
公選課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是通識教育必修課的重要補充。在職業教育廣闊的發展前景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通過不斷加強公選課的課程建設、教學管理和考核評價,建立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一定能使公選課在完善高職生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平,丁瑞靜.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職傳統文化教育路徑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2(07):163-165.
[2] 卜娟娟,范引光,張秀軍等.高校公共選修課現狀分析與改革實踐—以安徽醫科大學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0(06):70-74.
[3] 梁帥.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民辦高校公共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3):100-101.
[4] 崔蕓,黃文勇,林宇健.高校公共選修課課程建設探索與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9(01):84-88.
[5] 王艷 李楠.高校公共選修課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呼倫貝爾學院為例[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1(05):88-92.
[6] 高成,王莉. 高職院校美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思考[J].甘肅教育研究,2021(07): 20-23.
[7] 張 霞,魏 玉,徐相華.線上線下聯動,打造高品質公共選修課[J].科教文匯,2021(1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