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關鍵詞:疼痛護理;急診;創傷骨科;疼痛控制
【中圖分類號】 ?R6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對于創傷性骨科患者而言,其骨骼、肌肉等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病情危急,臨床以持續劇烈疼痛為主要表現,同時伴有血壓高、心率快,給臨床治療帶來了不小挑戰,嚴重威脅著患者生命安全,極易出現醫患矛盾。而有效的護理不僅可以緩解疼痛,還能促進關系改善與維護。基于此,我院強化疼痛護理干預,取得不錯成效,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0例病例樣本均來自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急診創傷骨科患者,采用抽樣工具將15例納入對照組,剩余15例納入觀察組。納入標準:①患者能夠主動配合治療;②具有表達能力,自愿主動參與本次研究;③需住院治療且中途不得轉院。排除標準:①年齡大于60歲;②患有臟器疾病;③急診救治時患者處于昏迷狀態,伴有顱內出血。其中對照組男女人數比為8:7,最大58歲,最小21歲,年齡均數(39.57±3.41)歲;觀察組男女人數比為9:6,最大59歲,最小19歲,年齡均數(40.38±3.27)歲。通過對比發現兩組患者資料存在同質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根據科室優質護理要求進行護理干預:①做好患者病情觀察。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時觀察患者身體變化,一旦出現問題立即報告急救醫生。②加強心理疏導,給予信念支持。通過語言、肢體等方式,給予患者安慰與鼓勵,幫助他們緩解焦慮不安的情緒,控制因疼痛帶來的心理應激。③做好創傷處置。按照急診流程進行止血固定,若患者有傷口需先進行消毒,使用無菌敷料包扎。
1.2.2觀察組護理
觀察組在提供高質量護理的同時給予疼痛干預,具體包括:①宣教。在急救過程中由一名護士負責告知病情,講解疼痛現象的發生原因,初步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認知與了解。②耐心詢問患者疼痛位置,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遵醫囑給予止痛操作,包括藥物止痛、物理止痛等,從而減輕患者因創傷帶來的疼痛。③無痛或低痛操作。在急救過程中動作輕柔,采取患者耐受的方式進行包扎,同時注意力度控制。
1.3觀察指標
1.3.1疼痛控制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對患者疼痛進行評估,分值范圍0~10,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強。
1.3.2護理滿意度
采用科室自主滿意度調查表,評價在急救過程中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統計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分析,以均數差和率分別表示觀察指標,若P<0.05則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疼痛評分對比
如表1所示,干預前疼痛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評分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評分更低,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輕。
3討論
創傷骨科臨床中,患者多主訴存在劇烈的疼痛感,且疼痛持續存在,因此患者疼痛評估等級要遠高于其他疾病,應給予高度重視[2]。同時,患者在身心長時間受疼痛影響,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不良變化,對其康復和臨床治療極為不利。因此,必須要給予有效的疼痛護理,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感。傳統的急救護理模式更關注創傷處理方面,疼痛控制效果不佳,護患矛盾時常發生,患者對護理工作不太滿意。疼痛干預是在確保護理質量的同時,找準患者康復與疼痛之間的切入點,通過多樣化的止痛措施,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幫助患者穩定情緒。而且低痛或無痛操作模式,也能夠讓患者對護理工作更加滿意;合理使用止痛藥能夠使得鎮痛效果最大化,而疼痛宣教亦能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了解疼痛相關知識,從而主動配合治療。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優質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強化疼痛護理,結果顯示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疼痛護理干預可以很好地降低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疼痛感。
綜上所述,強化疼痛護理干預可進一步緩解創傷骨科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護患關系的維護,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余玲霞,涂小妹.強化疼痛護理干預應用于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的效果評價[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9,25(8):1333-1337.
[2]葉桃清.分析強化疼痛護理對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疼痛程度和滿意度的改善[J].康頤,202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