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延楊

摘要:目的 探究穴位貼敷+中醫定向治療對胸腰椎骨折患者術后腹脹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期間收治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甲組(15例,穴位貼敷),乙組(15例,穴位貼敷+中醫定向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乙組中重度腹脹發生率13.33%明顯低于甲組46.67%(P<0.05);乙組腸蠕動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1周排便次數均優于甲組(P<0.05);乙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甲組(P<0.05)。結論 對胸腰椎骨折患者應用穴位貼敷聯合中醫定向治療,可降低術后中重度腹脹發生率,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
關鍵詞:胸腰椎骨折;術后腹脹;穴位貼敷;中醫定向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83.1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1--01
前言:胸腰椎骨折是一種常見的脊柱損傷,近些年隨著交通事業、建筑事業的飛速發展,其發生率呈持續性升高,該病會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感覺功能,嚴重時可引起休克、內臟損傷[1]。手術是臨床治療胸腰椎骨折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患者術后需保持一階段臥床休息,很容易引發腹脹、便秘等胃腸紊亂現象,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2]。祖國中醫在治療腹脹、便秘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基于此本研究將以2020年1月~2022年3月期間收治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為例,通過分組對比治療分析穴位貼敷+中醫定向治療對患者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時間:2020年1月~2022年3月,觀察對象:我院在此期間收治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組方法:隨機數字表法,組別:甲組、乙組,各15例。其中甲組,男10例,女5例,年齡27~74歲,平均(48.23±5.62)歲;骨折原因:行走跌倒3例(20.00%),交通事故7例(46.67%),高空墜落5例(33.33%)。乙組,男9例,女6例,年齡25~76歲,平均(49.88±5.25)歲;骨折原因:行走跌倒4例(26.67%),交通事故8例(53.33%),高空墜落3例(20.00%)。對比兩組基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甲組:將大黃和吳茱萸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成糊狀,取適量置于敷貼上,選取患者臍中神闕穴,在手術當日的5點至7點運用75%乙醇溶液對穴位周圍進行消毒,將藥膏貼敷于穴位上,每次貼敷4至6小時,每天一次。
乙組:穴位貼敷方法同上述一致,指導患者呈屈膝仰臥姿勢,引導患者身體保持放松,在患者中脘穴、氣海穴、天樞穴等穴位處粘貼電極保濕片(含有紅花、冰片藥液),連接治療儀進行單向中頻物理治療,依據患者的耐受度調節治療強度、時間,每次治療20分鐘,每天一次。
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5天,期間醫護人員將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詢問患者的感受,以及時發現不良反應,規范患者的生活作息,指導患者科學飲食、適當運動等。
1.3觀察指標
(1)腹脹程度可分為四個標準:無腹脹(腹部平坦、無壓痛)、輕度腹脹(腹部平坦,輕微壓痛)、中度腹脹(腹部可見膨隆,輕微壓痛)、重度腹脹(腹部可見膨隆,壓痛癥狀明顯),計算對比兩組中重度腹脹發生率。
(2)調查兩組患者腸蠕動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1周排便次數。
(3)應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36)對甲、乙組患者評估,社會功能、身體疼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四個部位構成,每部分評分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x±s)描述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代表數據對比有差異性。
2結果
2.1腹脹發生情況
乙組中重度腹脹發生率13.33%明顯低于甲組46.67%(X2=3.968,P<0.05),如表1。
2.2 術后胃腸道恢復指標
乙組術后胃腸道恢復指標均優于甲組(P<0.05),如表2。
2.3 生活質量
乙組社會功能、身體疼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甲組(P<0.05),如表3。
3 討論
胸腰椎骨折主要是由于直接或間接暴力作用所致,受骨折部位、范圍、嚴重程度、受傷時間等因素影響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所差異,通常表現出傷后疼痛、活動受限、括約肌障礙、腹痛等癥狀,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3]。對于不穩定胸腰椎骨折或伴有脊髓損傷的患者應立即采取手術治療,來使得骨折復位,恢復患者椎體高度和椎管管徑,但術后因臥床會導致胃腸道蠕動減慢,極易發生腹脹、便秘等不適表現[4]。
中醫認為胸腰椎骨折術后腹脹主要是由于脈絡受損、氣滯血瘀、氣血失調致使腑氣不通、脾胃氣滯、不得下行,則胃傳化和大腸傳導功能失調[5]。在賴以毅[6]等學者研究中發現,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采用穴位貼敷療法,可調理脾胃大腸,顯著改善患者術后腹脹、便秘癥狀,恢復患者食欲功能,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有著積極促進作用。神闕穴位于人體的肚臍部位,是陰陽相交之處,為治療胃腸病證的要穴,有著益氣健脾、溫經散寒、調理胃腸等作用,現代醫學認為臍部皮下無脂肪組織,靜脈叢豐富,同腹膜等腹部軟組織相連接,運用中藥穴位貼敷可理氣通便、調理腸腑,改善患者胃腸功能。本次研究中穴位貼敷所用藥物為大黃和吳茱萸,大黃可清熱瀉火、抵擋胃腸積熱,吳茱萸可疏肝降逆、溫中、止痛、理氣,兩藥合用共奏溫通經脈、通調腸胃、泄下通便之功。中醫定向治療主要是通過治療儀使中藥電離,促使中藥通過皮膚滲透到肌體內來治療疾病,通過對中脘穴、氣海穴、天樞穴進行刺激,可達到到健脾和胃、行氣通腑的作用,聯合穴位貼敷可發揮協同效果,共同調節患者胃腸紊亂癥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7]。本研究顯示:乙組中重度腹脹發生率顯著低于甲組(P<0.05);乙組胃腸指標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甲組(P<0.05),體現了穴位貼敷聯合中醫定向治療對患者腹脹預防和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對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穴位貼敷聯合中醫定向治療,可以減輕患者腹脹癥狀,調節患者胃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瀠,李星,王金良.多味藥多穴位貼敷在治療胸腰椎骨折術后便秘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全科護理,2022,20(01):59-61.
[2]孟祥東.神闕穴貼敷配合柴胡順坤散治療胸腰椎骨折術后腹脹便秘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0,11(06):52-54.
[3]趙明成.中芝生物燈照射聯合穴位貼敷在胸腰椎骨折術后腹脹、便秘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20,29(01):31-32.
[4]溫鳳娟,梁泳聰,徐雪芬.穴位貼敷療法配合中藥封包防治胸腰椎骨折患者早期便秘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7):97-99.
[5]王潔瑜.穴位按摩結合中藥貼敷改善胸腰椎骨折術后腹脹便秘的實驗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58):3-5.
[6]賴以毅,楊林,盧彬,陳浩樑.穴位貼敷療法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腹脹便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20):158-160.
[7]郭玲,陳曉芳,田春燕,劉華.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穴位貼敷聯合中醫定向透藥治療脊柱骨折術后便秘的療效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1,25(12):83-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