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王興華
摘要:培養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需從小抓起,從細節抓起。幼兒正處于接受各種教育的啟蒙時期,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可塑性較強。同時,幼兒處于人生初期,培養良好的行為及習慣非常重要。對此,在幼兒教學當中教師需要針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進行全面研究,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探索科學合理的培養策略。本文試析新時期幼兒園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路徑。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幼兒;行為習慣;培養
引言:
抓住幼兒期這一教育的初始階段以及關鍵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幼兒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從當前幼兒的行為習慣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幼兒盡管看似聰明伶俐,但是不良行為習慣已經產生,如飯前不洗手、亂扔紙屑、不愛護公共財物、對人不禮貌等。在生活中,愛睡懶覺,懶散,依賴性比較強,自主、自理能力較差。飲食習慣上出現了浪費糧食、挑食以及偏食等不良問題,而道德品質上則是不遵守規章紀律、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珍惜、自私自利等。因此,教師應既關注整個班級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同時也做到以身作則,對幼兒進行耐心而有恒心的引導與教育,從小事小節中及時發現幼兒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而及時加以糾正,正確引導幼兒健康成長。
一、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一)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如不講禮貌、挑食、隨意踐踏花草等,都屬于不良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習慣會嚴重地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而且有關研究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促進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獲得不斷進步,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也是幼兒園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
(二)完成基本幼兒教育目標
在素質教育的基礎理念下,幼兒園階段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孩子生活能力的基礎上,要注意通過游戲滲透、區角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幼兒形成科學的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價值體系,為幼兒以后能夠成為講衛生、懂禮貌、有道德的新時代人才打好堅實基礎。
(三)提高幼兒個人素質水平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不僅需要讓幼兒掌握一些簡單的知識,也需要讓幼兒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基于這一教育目標,教師應從主觀意識上告訴幼兒如何正確地與他人交流以及思考,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水平。
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一)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有的幼兒意志力較為薄弱,對家長依賴性極強,因此當其受到挫折、遇到困難時,第一反應就是求助自己的父母。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孩子在家時遇到問題第一時間便是尋找自己的父母解決。這也就意味著家長無形中在縱容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并沒有加強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教師與家長進行及時聯系溝通,就幼兒在幼兒園中具體的表現進行交流,并達成一致,讓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創設良好而適宜的環境,為幼兒提供一些自主處理生活問題的機會,使得幼兒在遭受挫折之后敢于面對,也學會力所能及地解決問題。在這一生活環境中,幼兒認識到無論何時何地并不是事事都能如意,需要有能力和勇氣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對于這些挫折,不能害怕,要敢于承擔,如此也能提高幼兒應對困難以及挫折的能力。
(二)增加幼兒的勞動意識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幼兒在物質方面得到了極大滿足,家長的過度溺愛導致幼兒缺乏勞動意識,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容易養成懶惰的壞習慣,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積極引導幼兒參與勞動,提升幼兒的勞動意識,形成勞動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在園期間的各種活動,來增加勞動的參與度。室外活動用到的游戲器械,可以讓幼兒幫忙搬運和整理,每天飯后安排小值日生,協助教師收拾餐具,擦桌子等。教師要在幼兒勞動的過程中予以表揚,并引起其他幼兒的注意,讓幼兒感到這是光榮的事情,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勞動,逐漸形成熱愛勞動的習慣,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
(三)指導幼兒學習文明禮儀
首先,教師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給幼兒樹立良好的典范,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注意文明行為和語言的應用,時刻提醒幼兒文明禮儀的重要。例如,早上入園時,教師們精神飽滿,面帶微笑地同每一位幼兒打招呼,開啟一天的幼兒園生活。有些幼兒內向靦腆沒有回應,教師就多說幾次,俯下身去說“早上好”,絕大部分幼兒還是愿意配合的。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指導幼兒踐行文明禮儀。見到老師、家長、同學要打招呼,文明禮儀不是空洞的幾個字,而是具體的行動,要在具體情境的指導中使幼兒易于理解文明禮儀。長期積累下來,幼兒便會掌握很多文明行為習慣,知道怎樣做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接受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做錯了事要敢于認錯說對不起,上課不亂講話,有事要先跟老師說,不能擅自行動,放學要跟老師和同學們說再見等,這些都是懂禮貌的表現。文明禮儀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應在日常教育中多用行動來感染幼兒,發揮榜樣作用。
(四)培養幼兒良好的社交習慣
眾所周知,書本知識只是學習的一部分,還應該讓幼兒掌握如何與他人進行交流的社交技能。根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社交能力較強的幼兒長大后事業成功率要比社交能力較差的幼兒高很多,因此培養幼兒科學的社交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有趣的情境體驗,讓幼兒模仿各種角色進行社交能力訓練。
如“餐廳就餐”情境,需要幼兒扮演服務員和顧客,整個過程都需要幼兒使用敬語進行交流,讓幼兒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另外,在平常的游戲和學習時間,教師也應該引導幼兒進行友善互動,如告訴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需要助人為樂、互幫互助,不可以欺負其他小朋友。幫助幼兒從小樹立良好的社交意識,對幼兒未來的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意義。
結束語
總之,在實際的幼兒教育指導過程中,教師既要明確自身的教育職責,做好對幼兒的行為引領和活動指導,還要科學發掘和利用家庭教育資源,促成幼兒園教育向家庭教育的拓展與延伸,攜手共助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為幼兒在將來全面、高質量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晶晶.如何培養中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J].幸福家庭,2020(11):27.
[2]李彥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幸福家庭,2020(11):48.
[3]張聰聰.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