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苑青
摘要:寫作是支撐小學生將基礎語言知識和文化底蘊有效轉化為實踐技能的重要載體,在寫作授課進行期間教師需強調寫作素材的積累。深入分析當前在積累方面的現狀表現,并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舉措,從而促進習作課堂實現深化的改革。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寫作;想象思考;素材積累
前言:
在語文課的教學范圍內,寫作所發揮的模塊導向作用比較顯著,可以說顯著關乎著學生的寫作思維的發散和能力的養成。在寫作模塊教學深化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深入分析當前在寫作模塊中所存在的不良問題,并積極探索比較規范的寫作授課舉措,從而保證所構建的寫作課堂逐漸彰顯出全新的發展面貌。
一、小學生寫作現狀分析
每次上作文課的時候,同學們寫作都會遇到很多困難:我沒有想好寫些什么;我不會開頭;我只會寫三段;我最多寫一百個字……哎,難呀,寫作文真難呀!圍繞同學們的話題,我提出一些有助于學生寫作的方法,讓同學們告別“三段式”作文。
二、小學生寫作應展開想象力
寫作文要展開想象力,發揮語言天賦,把要寫的內容通過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的發展順序來豐富作文的內容。那么,怎樣豐富內容呢?我們把一件事情看做一個出發點,由點到線,線到段,段到篇。比如,吃——先想到吃什么,再想到吃的時候來了一位朋友,你和朋友分享食物。然后,朋友很高興,我們就一邊吃一邊聊天,聊天時朋友告訴我一件事情(這件事可以是高興的、難過的、有鼓勵性的、也可以是終生難忘的等等。)最后,講這件事對你影響是怎么樣的。這樣一來,我們要寫的內容就多了,情感也豐富了,段落也分明了,就不會只有三段話了。
又如要寫“我的媽媽”,需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語言來描寫,結合平時的觀察,用具體的事物來描述人物 ,反映人物的本質特征。第一段,開門見山,介紹媽媽的整體特征:我媽媽是鄉下人,是個普通的中年婦女。第二段,描寫媽媽的外貌特征:媽媽是個中等個子,體形偏肥,穿著樸素大方,夏天常常一件短袖,一條七分褲,顯得格外干練能干。第三段,寫媽媽的勤勞(這里不能空洞,需要用具體的事例來證明):我家門前有一個院子,院子里有個菜園。媽媽把菜園打理得特別好,菜園里的青菜、豆角、黃瓜、茄子等等長勢喜人。媽媽把菜摘回來,煮給我們吃,吃著媽媽自己種的菜,覺得特別香甜可口。白天,媽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晚上,媽媽 還常常輔導我學習……(怎么輔導,結合自己的實際來寫。)第四段,描寫人物的性格: 媽媽是個善良、熱情、大方的人。每次同學來我家,媽媽都會把家里好吃的拿出來,跟同學分享,一邊拿一邊說:“別害羞,嘗一嘗,挺好吃的!”我同學接過媽媽的零食,都會高興地說:“謝謝阿姨!阿姨真好?!薄?第五段,總結全文。我愛我的媽媽。因為媽媽樸素、勤勞、善良、熱情大方。這樣一來,這篇作文就有五段了,告別了“三段式”,并且,條理清楚,段落分明。
三、小學生寫作應該善于觀察與記錄
我們要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對身邊的事物細心觀察,把觀察到的事物及時記錄到筆記本上,以備后用。比如寫“竹林”,我們就要根據平時觀察到的特點、經歷過的事情,按照順序把它寫下來。先記錄整體:我的家鄉在農村,屋后有一片竹林,竹林帶給我許多歡樂。然后記錄事件:可以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竹林帶給我的歡樂。第一記錄春天:“春雨如毛,飄飄灑灑下個不停。竹子在春雨的滋潤下,筍娃娃伸了個懶腰,探出頭來啦!這時候,我喜歡跟筍娃娃比高低。第一個星期,我比筍娃娃高得多,我樂翻了天。第二個星期,我比筍娃娃高一點點,我納悶筍娃娃怎么長得這么快。第三個星期,筍娃娃比我高出一倍。筍娃娃驚人的生長力,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第二記錄夏天:“天氣悶熱,我們吃完午飯,帶上凳子 ,三五成群來到竹子下,進行講故事比賽、唱歌比賽。我還常常吵著爺爺,給我們講以前的故事,爺爺講得可好聽啦。我們都被爺爺的故事吸引了…… ” 第三記錄秋天:“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陣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響聲,那是竹子在彈奏美妙的樂曲。我和同伴一邊在竹林下享受著大自然優美的曲子,一邊在竹林下歡快地唱歌跳舞 。我們在竹林下盡情的唱呀跳呀,高興地忘記了回家吃飯?!?第四記錄冬天:“冬天到了,天氣變冷了,滿地都是竹葉。我把竹葉捆成一把把地拿回家。然后用竹葉燒菜煮飯。吃著香噴噴的飯菜,心里美滋滋的。竹葉落光后露出了許多又細又長、又直又硬的小竹竿。爺爺把小竹竿砍下來,做成釣魚竿。我挖了一些蚯蚓,拿上魚竿 ,提著水桶,和爺爺一起到小池塘釣魚,那快樂真是無法形容。”每個人的生活,都會經歷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有高興的、有難過的、有快樂的、有痛苦的……我們只要把事情發生后及時記錄在本子上,收集好,寫作素材就會豐富起來。
四、小學生寫作應該勤積累
我們要養成收集材料的好習慣。平時要注意積累一些好詞好句,我們也要多讀書,多看書,提高寫作能力。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讀書,我們懂得許多道理,明白許多知識,也積累了許多好詞好句。寫作時,拿出本子找題材,就會下筆如有神,根據需要,把句子用到作文中,作文內容就會豐富形象、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如果平時不積累,等到要寫時,大腦空空如也,只能咬著筆頭,望著天花板了,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要養成積累好詞好句,寫生活日記,寫生活體會的好習慣。
結論:
依前所述,小學生寫作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教師需積極地轉變寫作的授課思想,引導學生想象思考,養成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并且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以及讀書中的好詞好句積累下來,讓學生有效地整理寫作日記,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擁有更豐富的知識積累和文化儲備,以便更規范地參與到寫作的訓練當中,以提升學生在寫作領域的綜合素養。做到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舉措,從而促進習作課堂實現深化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周慧.小學生“作文難”的破解路徑[J].中小學班主任,2021(22):22-23.
[2]姚鎖勤.將寫作根植于生活——談小學語文寫作生活化教學[J].試題與研究,2021(3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