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偉
教學與科研之間互相聯系。高校中的科研工作使得教學工作更加完整,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其更具有價值;接受過系統學習的人才能推動科學的研究,科學成果反過來又支持教育事業。因此,教學與科研不能獨立的存在,而應該找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途徑,使二者相互作用。
我國科研與教學關系的演變與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科研與教學分離、逐步引入科教結合理念和科研與教學相融合[1]。其中,1985 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預示著中國教育體制已展開新的局面,開始注重高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融合,并利用政策進行引導。2017 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中都要求推進科教協同育人,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林業高校的科研成果涉林特色明顯,開展科學研究為教學工作創造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有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同時也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將其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對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截至2021 年9 月,通過中國知網(CNKI)以“科研成果”為篇名搜索的文獻有29883 篇,以“教學資源”為篇名搜索的文獻有24726 篇。但“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為篇名的文獻僅有47 篇,其中針對林業類高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王建明[2]提出將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和實踐教學,還可引入教材。周智華等[3]提出高校教師科研成果轉化成本科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融入理論教學過程、設計創新性實驗等形式。裴正兵等[4]提出轉化形成包括教學案例、專業實驗、畢業設計等形式。余燁等[5]提出拓寬研究背景以理論深化教學內容、完善科研成果。董桂偉等[6]將實驗課程資源轉化為教學模具、實驗教學試驗線等,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將科研成果與教學資源關聯研究的成果較少,且大多聚焦于兩者的區別與聯系,對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路徑的探討甚少,已有文獻主要集中于對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形式、應用的課程或專業、轉化的制約因素以及轉化的對策等方面的研究。鑒于此,論文以林業高校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獲取實證研究資料,并利用SPSS、文獻研究法等進行數據分析,分析林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現狀,深入挖掘內在的影響因素,最終探索林業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可行路徑。
針對林業高校進行問卷調研,問卷對象需要有教學及科研經歷的教師,調研范圍較窄,收集到的有效問卷共計80 份,其中西南林業大學教師為48.75%,北京林業大學為26.25%,東北林業大學為8.75%,南京林業大學為7.5%,其他林業高校(如浙江農林大學、中國林科院等)為8.75%。通過統計林業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現狀主要從科研態度、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轉化情況三方面描述。
通過調研得出在科研和教學(行政)工作之間,40%的教師認為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是相輔相成的,他們愿意同時推進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并能很好地權衡二者關系。27.5%的教師更喜歡科研工作;32.5%的教師更喜歡做教學工作,他們希望集中時間和精力做一件事。
科研成果的分析主要從科研成果內容的體現形式和林業高校對國家、省科研成果轉化制度的宣傳形式兩方面展開。
1.科研成果內容的體現形式。科研成果內容主要包含科學理論成果(如著作、論文、概念、定律、定理等)、技術創新成果(如專利、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品種等)、科研平臺或工具(如科研儀器設備、數據庫、技術研發平臺等)、科普成果等。
針對科研成果內容的體現形式進行調查統計,發現85%以上的林業高校教師認為科研成果包含的內容主要為科學理論成果(如著作、論文、定律、定理等)和技術創新成果(如專利、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由于各選項擬合優度檢驗均呈現出顯著性,進一步分析得出“科學理論成果”和“技術創新成果”2 個選項的響應率和普及率明顯較高。因此得出林業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主要包含科學理論成果和技術創新成果兩大類。
2.林業高校對國家、省科研成果轉化制度的宣傳形式。通過調查問卷統計后得出40%以上的教師不清楚自己單位是否設有專門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機構,是否有國家、省相關科研成果轉化制度進行宣傳,僅有52.25%的教師確定自己單位制定了相關科研成果轉化的激勵制度。由此可看出,林業高校與教師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利用SPSS 對科研成果的3個變量(單位是否對國家、省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進行宣傳X1、單位是否設有專門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部門或機構X2、單位是否制定相關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制度X3)進行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1 所示。
由表1 分析可知:X1和X2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299,且呈現0.05 水平的顯著性,說明X1和X2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X1和X3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417,且呈現出0.01 水平的顯著性,說明X1和X3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根據分析結果可理解為林業高校對國家、省科研成果轉化制度的宣傳形式,主要體現在其是否制定相關的激勵制度、是否設立相關部門或機構兩方面。
表1 林業高校對國家、省科研成果轉化制度各宣傳形式之間的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
科研成果轉化的主要渠道有創新創業學院(或類似機構)、高精尖創新中心(或類似機構)、科技園、科技開發公司、科技處等。依賴于這些渠道,科研成果可轉化為教學素材,形成“教學案例”;還可形成技術專利等用來改造教學設備;最常見的是開展學術講座、論壇等,以拓展學生視野;另外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還包括把科研項目分解為本科及研究生畢業論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及科技創新大賽作品等形式。
林業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情況有其特殊性,通過分析統計得出55%的林業高校教師認為自己單位科研成果轉化的主要渠道為創新創業學院或類似機構。由于各選項擬合優度檢驗均呈現出顯著性,進一步分析得出選項“創新創業學院(或類似機構)”的響應率和普及率顯著高于其它選項,因此可認為目前林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主要渠道還是依賴于創新創業學院或類似機構。而針對林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形式,80%以上還是集中于教學案例、學術講座、學術論壇等類型。
影響林業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因素有教師個人因素、高校政策因素、評價機制因素、保障機制因素、獎勵機制因素、輿論導向等。而根據林業高校教師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影響林業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因素順序排列前三位為教師個人因素、政策因素和評價機制。可將其歸納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包括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類別。主觀因素指教師個人因素和學生因素,客觀因素指學校政策因素、評價機制、獎勵機制、保障因素、科研成果自身因素。
1.主觀因素。主觀因素即教師主觀意愿不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教師是否具備科研成果轉化的能力或轉化后學生不接受、接受度低等情況。教師的主觀意愿對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影響很大,一些高校教師在學術造詣上沒有更高的追求,只希望完成教學工作任務,而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搞科研或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工作;還有一些教師由于個人在科研工作上經驗不足,參與的科研項目少,因此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工作較困難;此外,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后,學生是否能夠接受,以及是否能夠很好的吸收并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對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后的接受程度也影響著轉化效果,如果能夠被學生積極地接受,則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果不能被學生接受,學生甚至會出現抵觸心理,將影響教學質量,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工作進度和學生的學習。
2.客觀因素。客觀因素指學校政策因素、評價機制、獎勵機制、保障因素、科研成果自身因素。其中,學校政策因素如學校定位偏基礎研究,科研范圍具有局限性,能夠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科研成果少;評價機制因素如職稱評定中缺乏科研成果轉化情況的指標,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積極性;獎勵機制因素如科研成果轉化成功后給予一定比例的經濟獎勵與教師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不匹配,使得教師的科研動力不足;保障因素如轉化失敗后風險的承擔不明確,教師的顧慮較多,且缺乏必要的研究條件和基礎;科研成果自身因素如有些科研成果不適合轉為教學資源。按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影響林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內部因素排在前3 位的是:教師個人因素、學校評價機制因素、學校政策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政府硬件條件支撐、社會文化氛圍、資金欠缺等。政府政策如引導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技術服務業發展等。政府硬件條件支撐如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宣傳不到位,科研設備與科研項目不匹配,如實驗室簡陋、書籍資料少等;社會文化氛圍因素如企業對技術強大的需求同技術落后之間的矛盾,無法滿足企業對技術水平的要求;資金欠缺主要指科研成果轉化前期、中期、后期各個階段的資金鏈不夠穩固,資金不夠充足。按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影響林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外部因素排在前3 位的是:政府政策、硬件條件支撐、社會文化氛圍。
影響林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因素包括學校內部因素和學校外部因素,因此林業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的路徑,也應從轉變教師主觀認識、優化評價獎勵機制、提高轉化效果、拓寬轉化渠道和加強政府環境以及支撐條件建設等多層面探索。
教師不愿意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工作,主要是對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認識不夠透徹。因此,主要從兩方面進行改善:第一,積極動員高校教師申報科研項目,講解科研工作為自身和學生帶來的好處,激發他們作為人民教師培養人才的光榮感與自豪感,使教師明白課題項目做得越多對轉化工作越有幫助,從而主動轉變觀念;第二,改革教師上課的內容和方式,要求教學內容必須包括有實踐案例、實踐課程等,從側面推動教師做出改變。
林業高校應在現有的績效評價機制、職稱考核機制等基礎上,改善績效考核和成果評價的標準、方式,開設科研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選出教職工代表制定教師評價獎勵標準,利用需要層次理論去分析不同教師所處的需要層次,從而盡可能有針對性地滿足教師需求,具體需求包括改善衣食住行質量、創造職位升遷機會、提供繼續深造名額、組織集體度假旅游活動等,進而有效地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
做好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工作,不僅需要動員教師申請科研項目積累經驗、積極參與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還需要將轉化后的教學資源與學生端做好對接工作,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最終目標。為了做好對接工作,高校可以組織教師接受集中培訓,邀請專家親自指導,在此過程中教師積極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相互討論,由此不斷地完善轉化路徑;此外,學校還可以召集學生參加試聽課,幫助老師實戰演習,同時請聽課的學生提出存在的問題,反復琢磨和不斷完善,從而提高轉化成果與學生間的契合度。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目前林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渠道主要依賴于雙創學院,轉化的形式也主要集中于教學案例、學術講座等,比較單一。因此,林業高校應拓寬其科研成果轉化渠道,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增加一些類似機構,如高精尖創新中心、科技園等。同時還可與校外科技開發公司合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并且林業高校科研成果也可轉化為技術專利,用于改造教學設備。林業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可用于APP、公眾號的研發,用于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更有甚者可直接應用于市場。如西南林業大學“鑫竹藝”項目榮獲十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其主要產品為竹類燈具系列、刨切薄竹名片系列、DIY 薄竹小屋系列、薄竹飾品系列等,與竹藤研究所合作,將林業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既豐富了林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形式,增強林業特色,又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科研成果的轉化過程中,激發學生科研的興趣和熱情。另外,林業高校還可以通過改革學生成績評價標準,增加科研成果、專利的加分,實現學生不僅是科研成果轉化的受益者,還可以是執行轉化者。
任何科研成果的轉化都需要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保障,不能僅僅依靠學校和教師,國家的一些政策制度設計也是很必要的。無論是林業高校科研與教學資源的分配,還是教師評價獎勵機制的優化,都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引導。我國科研成果轉化成功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所以仍應重點發展高素質技術經紀人、創新機制的技術轉化服務機構,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國家政策制度的頂層設計,加快改善“科教融合”教學模式環境和支撐條件,促進保障政策制度的實施及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