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路路 李曉黎
摘 要: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職業教育領域掀起了“走出去”熱潮,成為新時期職教國際化發展的主流趨勢。在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中,文化既是載體也是媒介,在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實現中華文化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了解中國技術與文化的視野,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實現國與國之間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礎。本文在分析職業教育國際化趨勢的基礎上,闡釋了職業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并針對中國文化融入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提出了建議和方案,以期更好地促進國際職教交流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文化;職業教育;海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3 — 0162 — 03
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使國與國之間合作的內容在經貿領域、文化產業等方面迅速擴展,尤其是文化的作用愈發凸顯。而文化是與教育緊密相連的,在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新時期,職業教育如何應對挑戰,完成新時代的使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從“孔子學院”到“魯班工坊”,在世界范圍內掀起大規模的“漢語熱”和“中華文化熱”。將中國文化融入職業教育實踐,實現高效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選擇。通過開展中國文化融入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研究,在明確中國文化、職業教育二者間辯證聯系的基礎上,在開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中國文化的作用,探究出改善職業教育水平和質量的路徑,加快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培養出人文素養較高且擁有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為更好落實職業教育工作提供指導。同時在開展職業教育工作中,融入中國文化,對進一步宣傳和弘揚傳統文化也有重要的意義,借助促進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的方式,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借助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 年)》明確提出:“建設開放型職業教育體系,擴大引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加強和職業教育先進國家開展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和交流。”〔1〕可見,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國際合作是職業教育內涵質量提升和持續快速發展的源泉。可見,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國際合作是職業教育內涵質量提升和持續快速發展的源泉。
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如何選擇發展模式是關鍵。職業院校的發展模式只有與中國產品和技術國際化的需求相契合,才能在職教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才能將語言教學、技能培訓與文化傳播有機融合,加大產業文化、社會文化和傳統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文化自信在職業教育的對外交流中是十分重要的,既熱愛本國文化,又充分尊重他國文化,在吸收借鑒異域文化優秀成果的同時積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履行“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國際產能合作、深入推進國際友好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辦學呈現以下趨勢:首先,職業教育海外辦學機構持續增加,辦學機構中涵蓋的項目數量在增長、辦學中所呈現的形式在增多;其次,參與職業教育海外辦學的職業院校不斷增加。最初,參與海外辦學的職業院校主要集中在國內經濟、科技、教育相對發達的地區,教育國際化的持續發展吸引了國內各地職業院校的積極參與,服務“中國制造2025”,致力于在國際職業教育領域樹立中國品牌,共享優質資源。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彰顯大國責任與大國擔當,攜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促進非洲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2〕。再次,職業教育在海外的方向主要是開展技術技能類教育和培訓,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滿足中資“走出去”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文化是一種既有、傳承、創造和發展,它是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文化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和媒介,在職業教育的本土化及國際化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就職業教育本土發展而言,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積淀在合理進步的教育制度下大放異彩,為促進經濟、科技發展,培養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優良的職業素養、扎實的理論知識、高超的職業技能的社會緊缺人才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在這種情形下,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教育相互融合,讓學生了解、掌握、吸收,進而熱愛國家文化,樹立牢固的文化自信,才能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正確認識和提高自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習實踐中逐步提高對古代先賢優良品質的認知,才能在傳統文化創造學習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3〕。 實現專業理論知識、技術技能水平和文化思想素質的共同提高。
此外,文化在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在輸出和分享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成果、展現中國發展歷程中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文化相通、文化共識的基礎上,國與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才能更加和諧、高效。而語言作為交流溝通的工具,掌握一個國家的語言,是深刻領悟其文化的基礎和先決條件。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是國與國之間相互吸收和交流的源泉,融入中國“元素”,將職業教育與語言文化相結合,才能夠拓展了解中國技術與文化的視野,實現產業影響力的顯著提升和職教影響力的明顯加強。但是,在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中,由于諸多問題的存在制約了職業教育的海外發展,如當地學員文化基礎差、語言不通、職業技能水平偏低等問題, 既無法滿足中國 “走出去”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海外中資企業急需認同中國文化、懂中國技術的當地技術技能型人才。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與中國的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需要每一所院校的積極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最靈活、受眾面最廣的教育,在中國優秀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不僅肩負著把中國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的使命,而且承擔著在世界職業教育領域傳播、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優秀文化的繼承、傳播和發展。同時,如何充分發揮文化在職業教育中的功能,努力實現職業教育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真正發揮文化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也是值得每一名職業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職業教育作為直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的教育類型,主動參與并服務國家戰略,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技術服務與智力支撐,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4〕。以非洲國家產業和“一帶一路”建設人才發展需求為切入點,服務“中國制造2025”,輸出中國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優質產品技術,提升國際視野下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能力,輻射非洲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品牌,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責任和使命,也是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要求。
“走出去”的中資企業在海外發展中,基于當地員工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礎差、職業技能水平低等問題,迫切需要職業教育依托中國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和所在國家的文化相融合,將中國傳統的“班墨文化”與現代信息化手段和技術相結合,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中國新時代的匠心、匠氣和匠技。
針對非洲“人才洼地”狀態,職業院校依托當地中資企業,致力于為“走出去”企業長遠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通過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和培訓,在培養認同中國企業文化、掌握漢語語言及中國技術技能的人才的道路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
(一)融入中國文化,創新教學模式。
依托中國“走出去”企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差異化,創造本土化的、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需求、當地居民就業需要,職業教育在海外辦學中,可以通過當地員工的內在需求帶動其學習漢語、參加技術技能培訓的主動性,促進中國文化融入當地經濟發展;通過“走出去”企業在海外的文化展示和員工交流活動,幫助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樹立品牌效應;同時,通過中國發展理念的交流,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培養服務于“走出去”企業的生產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們能夠借助漢語這一語言工具更好地掌握中國技術、管理經驗和企業文化,實現民心相通,助力本土經濟發展和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共創人類美好生活新篇章。
(二)引入中華才藝,豐富漢語課堂
形式多樣、內蘊豐富的中華文化,對于漢語非母語的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充分發揮才藝教學對語言教學的輔助作用,根據海外漢語學習者的文化基礎、專業、學習階段的情況,合理分配文化才藝內容在語言和專業實踐課程中的比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克服學習中缺乏自信、畏難等情緒,幫助學生樹立語言學習的自信,使學生在快樂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職業教育課堂融入中華才藝,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幫助海外學生了解中國文化,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國與國之間文化的差別,并通過對比文化的異同,避免文化沖突,做到學以致用。
(三)擴大職教師資隊伍,加強海外本土師資培養
語言是重要的溝通工具和文化載體,是國與國之間人文交流順暢的基礎。隨著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海外漢語教師的數量遠遠無法滿足當地教育和培訓對師資的需求。職業院校需要走出國門,通過培訓和進修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化思維的專業教師〔5〕。為緩解海外國際漢語教師的緊缺狀況,在職業教育的海外實踐中,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積極發揮職業教育的橋梁作用,開展漢語教學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致力于海外本土師資的培養。首先,依托優秀漢語教學資源,通過以考促學的方式,借助培訓幫助海外本土學生參加漢語相關等級考試、獲得漢語教師資格認證。其次,開展中華文化、企業文化的深入交流和探討,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在交流中幫助海外本土教師了解、領悟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熟悉企業文化和管理文化,從而把文化精髓融入到日常教學和培訓中,助力其漢語語言教學和技術技能傳授。再次,鼓勵海外本土教師積極參加國內交流活動、赴國內示范高職院校考察和訪學,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本國緊缺的技術技能;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的企業,為海外來華教師提供培養基地,為海外教師提供深入國內企業生產一線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相關行業企業需求和本土產業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標準,利用其自身所學,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更好地服務于其本土產業發展。
(四)基于“三教”改革,開發新形態教材
在職業教育的海外實踐中,探索適合的教材形式、注重合理使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作為“三教”改革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使其更好地對接職業規范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在體現專業特點的同時,融入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等中國文化元素是職業教育海外探索與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專業課程中所采用的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好的參考和借鑒。文化類教材的開發,我們可以依據國家、文化的不同,學習者類型、層次的差異以及母語語種的區別,在深入了解不同國家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活習慣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計,引入典型文化案例,研發、出版滿足“本土化”需要的新型教材。
(五)依托“互聯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信息技術促進了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變革。在數字化時代,利用先進技術,配合多媒體展示教學資源,進行文化交流互動,在提升教學資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上,搭建網絡教學數字資源平臺。具體來說,對于專業實踐教學,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實操實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進而助力學生匠心培育;對于漢語語言教學,可以搭建智能教育平臺,通過遠程直播課程為海外學習者提供漢語語言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實現信息技術與網絡教學的有機融合,打造基于在線學習平臺的語言學習系統;在文化的傳播中,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在線文化建設項目和活動,展示中華文化,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 年,“建成覆蓋大部分行業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這對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提出了新的要求〔6〕。在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道路上,文化的傳播與輸出是必不可少的,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把文化建設融入到國際交流及社會發展中,更好地發揮文化在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和國外優質資源“請進來”中的媒介和手段作用,加強國際職教交流,促進合作共贏,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才能為我國經濟建設及職業教育發展添磚加瓦,向世界貢獻中國職教智慧。
〔參 考 文 獻〕
〔1〕張也.基于職業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J〕.考試與招生,2020(03):50-52.
〔2〕張秀明.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視野下的跨文化交流〔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59-66.
〔3〕任君慶,劉亞西.職業教育國際化平臺的構建與功能發揮〔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2):20-23.
〔4〕肖化移,劉元.職業教育現代化技術技能人才的特征與培養策略——《2030教育行動框架》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8(12):131-134.
〔5〕楊慶山,石斐菲,楊玲.“一帶一路”背景下湖南有色職院海外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7(30):110-111.
〔6〕張永成,劉兵.高職校園品牌文化建設探索——以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魯班文化為例〔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3(12):19-21.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