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環 都敏 唐德鈞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治療效果
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肝膽外科疾病,兩種結石類型可單獨存在,亦可同時存在,同時患有膽囊結石和膽總管結石的患者伴有明顯的上腹部疼痛、寒顫(發熱)、黃疸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需要立即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目前,隨外科技術的進步,疾病手術治療方案也日趨成熟。以往主要采取開腹手術的治療方法,通過開腹手術可以達到清除結石的目的,但開腹手術的創傷性較大,手術過程中長期暴露,增加了感染的風險,也不利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和身體相關指標的恢復。隨著微創醫學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技術逐漸運用在外科手術中,腹腔鏡手術為越來越多的患者牟取了福音。本研究共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通過分組設計治療方案,探究腹腔鏡手術方案的臨床應用價值,詳述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手術的60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均分為兩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患18例,女患12例;年齡35-77(56.71±5.66)歲。對照組男患19例,女患11例;年齡35-78(56.87±5.55)歲。比較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手術前均通過影像學檢查和術后病理活檢確診為膽囊并膽總管結石;(2)所選研究對象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在I~Ⅱ級。
排除標準:(1)存在腹部手術史;(2)所選研究對象存在出血f生疾病;(3)存在麻醉禁忌證;(4)存在嚴重臟器功能障礙;(5)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6)臨床資料不完整。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行開腹手術:全麻,以右側肋緣下做6-12cm斜切口,切除膽囊,于膽總管前壁0.8-1-2cm切開。使用取石鉗將結石取出,并用膽道鏡確認無殘留,縫合膽總管切口或留置T管,放置腹腔引流管,逐層關腹。
觀察組行腹腔鏡手術:全麻,于臍下緣建立氣腹,在劍突下、右鎖中線肋緣下、右液前線肋緣下戳孔,置入腹腔鏡,分離膽囊三角。使用hamlock夾阻閉膽囊血管,離斷膽囊血管,剝離肝十二指腸韌帶漿膜。對膽總管行電凝切開,并用尿管沖洗膽道,清除膽道結石。經劍突下戳孔,使用膽道鏡對膽道情況進行探查,取石網籃反復取石,直至清除結石。縫合膽管切口,或留置T管,剝離膽囊,放置腹腔引流管,縫合戳孔。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疼痛程度和手術前后應激指標變化。
圍手術期臨床指標包括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術后肝功能指標包括丙氨酸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堿性磷酸酶(ALP)以及天冬氨酸轉氨酶(AST)。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圍手術期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等指標與對照組比較數值較短或較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術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手術完成后24小時內觀察組ALT、TBIL、ALP以及AST等肝功能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比較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未出現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僅有1例膽道出血表現,兩組比較,對照組各項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比較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指標
觀察組各項與胃腸功能恢復有關的時間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4。
2.5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評分
觀察組患者術后1d、術后3d的疼痛程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5。
2.6比較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白介素一6和C反應蛋白水平
術前檢測兩組患者的白介素一6和C反應蛋白水平,發現兩組相比并無明顯差異,術后觀察組的白介素一6和C反應蛋白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6。
3討論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是較為常見的結石疾病類型,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發生巨大變化的影響,其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該病的發生率僅次于膽囊結石,在膽道結石病中的發病率可達到35%以上。作為20世紀以來最為常見的膽道疾病,其患病原因與患者家族遺傳、飲食習慣、激素分泌不良等均有關系,當患者膽管內出現結石后,不但會對膽汁的正常分泌、運轉產生影響,還會增加管壁厚度,刺激機體出現炎癥反應,進一步加劇疼痛癥狀,為患者產生強烈的不適感。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近年來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轉變,也使得疾病致病因素進一步增多,提高了普通人群患病風險。深入分析研究后發現,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誘發原因和多種因素存在緊密聯系,包括飯后久坐、缺乏運動、不吃早飯、肥胖體質等,所以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積極鍛煉身體,預防過度肥胖,從而降低結石的發生率?,F階段臨床更推薦手術方案開展治療,術前檢查評估患者結石情況,合理制定手術方案,減輕患者病痛負擔。雖然開腹手術的取石效果較好,但對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的影響較大,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長,且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性較大,影響預后。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逐漸運用在外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上,且獲得較為突出的治療效果,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更優質的選擇。
本次研究比較了開腹與腹腔鏡兩種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效果,通過對比發現腹腔鏡手術在各個方面均體現出了優于開腹手術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經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3.33%,這說明運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可以幫助醫師更好了解患者病變具體情況,減少手術治療對病灶周圍健康組織的損傷,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對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意愿有積極意義。本研究中獲得的該結果與白國書報道中的結果存在較大相似性,其研究中得出,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92%。其次,經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更短,患者術后腸鳴音的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和首次進食時間均明顯短于經開腹手術治療的患者,這說明通過實施腹腔鏡手術,對患者消化系統胃腸功能產生的刺激更小,有益于患者術后恢復,對于患者身體的康復和病情的改善均有積極意義。再者,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更輕,術后1d的疼痛評分為(3.25±0.16)分,術后3 d的疼痛評分為(2.01±0.33)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偏低,這說明開展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可以盡可能輕的受到疾病困擾和不良影響,這對于其術后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有重要意義。最后,經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白介素一6和C反應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更低,這說明相比于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對于機體產生的應激刺激更小,也體現出了此種手術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的手術技術,在手術過程中借助腹腔鏡進行手術操作,可以有效放大患者腹腔內結構、組織,提高醫師手術治療操作精確性和規范性,保護腹腔內微環境,減少組織的暴露時間,這對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有積極意義,可最大程度上縮短患者術后身體的康復時間。另外在手術治療操作期間會用到大量沖洗液,應做好術中保溫,提前對輸注用液體、沖洗液等進行加溫處理,對于手術時間長、體暴露時間長的患者盡量減少其皮膚暴露面積或用38℃鹽水紗布、敷料進行覆蓋,減少術中低溫影響。
綜上所述,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治療上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一方面可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在短時間內恢復患者的胃腸功能,另一方面還可以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并且手術對機體產生的應激刺激更小。作為一種安全性高、治療效果佳的手術方法,腹腔鏡手術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