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菊
機器人教育是指通過設計、組裝、編程、運行機器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國內外很多學校都非常重視學生這一模塊的學習和能力培養(yǎng)。但是,在河源這樣的經濟欠發(fā)達的山區(qū)城市,高投入、高成本的機器人教育難以推廣。2019年,我們來自五所普通高中的通用技術教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經過反復討論和研究,決定研發(fā)一套適合我們實際情況的校本教材。2019年7月,我們成功申報市級課題“基于STEM教育的‘簡易機器人設計與制作’校本教材開發(fā)與實踐研究”。由此開始了“簡易機器人設計與制作”的校本教材研發(fā)之旅。以下是筆者對校本教材研發(fā)的幾點思考:
一、依托調查問卷,有利于開展有針對性的校本課程教學
校本教材是校本課程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校本課程的物化形式。課題組的教師都有多年帶學生參加機器人比賽的經驗,輔導學生參加機器人比賽,為我們的教材研發(fā)提供了經驗和基礎。參賽的學生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他們熱愛機器人,動手能力也比較強。而要在學校更大范圍去推廣機器人教育,我們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學習興趣,同時,還要盡可能降低教學的耗材成本。為了更快、更準地發(fā)現(xiàn)和找出問題,課題組精心設計了課前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對機器人課程的興趣。針對問卷的結果和五所學校的實際情況,在各個學校進行為期一學期的第一輪試課。課程結束后,我們再對學生進行課后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學生的課程收獲情況和對機器人課程的看法及建議。課題組在課后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授課時的實際情況,再對校本教材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隨后在新的學期對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第二輪試課,第二輪試課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第一次試課,讓課題組的教師大受鼓舞。
讓課程校本化,最基本的出發(fā)點就是從本校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fā),給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程。在此次校本課程的研發(fā)過程中,我們深感課前課后問卷調查的重要性,它為課程的研發(fā)指出了各種問題,也讓我們能系統(tǒng)地跟進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做出相應的改進。
二、參與校本教材的研發(fā),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已有16個年頭,但從在省里的研討會和同行教師的交流中得知通用技術課程的動手實踐課程開設很少,像河源這樣的山區(qū)城市更是幾乎沒有開設。原因多是實驗室設備不完善或是耗材嚴重難以持續(xù)開展。因此,基于STEM教育的“簡易機器人的設計與制作”校本課程對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一個很好補充。
此外,為了讓校本課程更科學合理,需要認真鉆研新課程理念和《新課程標準》。編寫校本教材,還需要梳理教材的背景和課程目標,編寫課程內容框架以及課時分布。教師參與校本教材的研發(fā)編制,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非常重要。通過對校本教材的研發(fā)編制,我們對教學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三、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fā),讓校本教材受學生喜愛
校本課程的設計要注意豐富學生的經歷、開拓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個性,還要能讓學生自主選擇。因此,我們把簡易機器人課程與STEM相結合,為學生的多方面發(fā)展提供了方向和選項,符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也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校本課程的研發(fā)編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山區(qū)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比較弱,主要是平時太少有動手操作的機會,這個情況雖然在課程開始之前課題組就有預估,但實際情況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嚴峻一些,有些學生的理論知識很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連簡單的在面包板上進行電池串聯(lián)都會出錯。每次課堂上,學生對實操都是充滿了好奇和熱情,也讓課題組深感這個校本課程的重要性。學生好學的眼神在不斷推動我們去優(yōu)化課程,確保我們的校本課程能更貼近學生,讓學生有好的學習體驗,有充實的課程收獲。隨著校本課程的推進,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機器人產生了興趣,有不少學生課后喜歡泡在通用技術活動室鉆研,這是個可喜的變化,因為學生開始了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知識的整合與運用,這是校本課程的可喜收獲。
機器人教育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課程,也是基礎教育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的課題推進也受到影響。歷時三年,我們的課題即將結題,但是校本課程研究不會停止,我們會對課程和校本教材進行更多的優(yōu)化和補充,期望這本校本教材能給更多的山區(qū)學生帶來機器人學習的啟蒙。
責任編輯 ?鐘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