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鋒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問題是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探討歷史故事為中學歷史教學服務的可能性,一方面最大程度發揮故事在教學中的魅力和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構建出有活力的歷史課堂,另一方面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教學法
一、實際教學現狀
在當前實際教學中,面對升學考試的壓力,采用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填鴨式”“滿堂灌”等,缺乏師生之間應有的互動,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高,課堂氛圍不活躍,缺乏生機與活力。在中考高考“指揮棒”下機械地讓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模式仍然還有很多。這與我們當下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提倡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新教學觀念相不符,而且也不能滿足新課標、新高考的需求。
閻步克先生在接受訪談時說:“若是著眼于未來的大學歷史課,我倒希望中學老師以講故事為主,而不要過多羅列原因、意義、評價。因為大學往往要花很多精力,去糾正中學歷史課本所灌輸的那些教條和那種思維方式。”為改變這種現狀,因為學生對故事有很大的興趣,所以一些教師在歷史課堂中會選擇給學生“講故事”以活躍氛圍,但又只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往往沒有達到服務教學的應有的效果。因此,探討歷史故事如何為歷史教學服務,研究歷史故事教學法,在教改中一向受到重視。
二、運用歷史故事教學的重要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而在教學中運用故事剛好可以破解課程內容面臨的這個“瓶頸”,例如,用故事進行課堂導入——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課中利用故事突破教學重難點,課堂結尾用故事強化知識點的理解。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與該課相關的歷史故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課堂效率,進一步集中學習注意力,構建出有活力的歷史課堂,而且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此外對于延伸歷史教科書的廣度和深度也大有幫助,而且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愛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倡導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以多元的、文明的、比較的視角對中國文化、中國道路等進行深入闡釋,做文明的傳播者。因此,在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歷史教師的一項光榮使命與職責。
三、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面對存在的問題,為了發揮歷史故事為教學服務的作用,探討如何解決問題——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對策,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遵循原則,合理選擇故事
運用歷史故事能豐富課堂教學氛圍,但是教學目標的完成也值得我們關注。因此,要做到在趣味性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歷史故事的選用也至關重要,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典型性、真實性、思辨性、短小性。
選取的歷史故事要具有典型性,指的是:一要符合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二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匹配,循序漸進,并不是說滿堂課都要用歷史故事貫穿,只是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合理選擇,選取最有價值、最合適的歷史故事為歷史教學服務,使歷史故事的選取緊扣課文主題,幫助學生理解透徹課文的重難點。例如,講到“新文化運動”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用“北大三只兔子”的故事,一一講解蔡元培、胡適、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的主張和貢獻,巧妙地把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點展現給學生,促進學生學習。
選取的歷史故事要具有短小性,短小性指的是不能選取篇幅過長,篇幅過長的話,會耽誤教學任務,出現本末倒置,與我們最初運用歷史故事為教學服務的宗旨相違背。可以適當地對歷史故事進行精簡和改編,把最關鍵的人、事和最重要的細節講述出來,能為教學服務即可。根據教學進度有彈性的調整運用歷史故事的頻率,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在講到統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舉例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講授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的“以心相交、高效務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外交,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我國的外交步伐更加堅定自信,“朋友圈”也越來越大,建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怎樣的?取得了哪些成就?引導學生識記并理解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及成就。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以及對命運共同體的關注和思考。
選取的歷史故事要具有真實性,真實性指的要符合歷史的史實,不能隨意篡改設計,要能經得起推敲和考驗。同時,即使在教學中設計虛擬人物和虛擬場景的運用,也不能違背歷史,否則會顛倒學生的認識,造成混淆,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都強調史料的真實性。比如,在講到“焚書坑儒”的時候,很多教師根據表面意思,講的是坑殺的儒生,但是根據《韓非子》等一些史料考證發現,實際坑殺的是欺騙秦始皇能煉長生不老藥的那些術士,如果根據字面意思去理解,就違背了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原則,同樣在這一課內容中,為了形象地給學生講述秦朝的暴政,“孟姜女哭長城”也是一些教師喜歡運用的例子,但是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選取的歷史故事要具有思辨性,思辨性指的是能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具有啟發性,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正確的引導作用,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待歷史現象。例如,講到“紅軍長征”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長征精神”,以“半床棉被”的歷史故事講述徐解秀老人與三位女紅軍之間感人的故事,讓學生能有深刻的體會,感悟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二)教師要強化運用歷史故事的專業素養和信息化教學技術
為了更好地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發揮故事教學法的有效性,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不再是空喊式的口號。在核心素養的新課標下,教師要不斷與時俱進,完善自我,具備更強的專業素養和信息化教學技術的知識,完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運用新技術、新史料來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展現歷史學科的魅力,完成從“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到如今的“活到老學到老”的嬗變。
1.運用互聯網搜集歷史故事,注意考證甄別
學科網、中學歷史教學園地、人教網、中學歷史教學世界、中學歷史教與學、中學政史地教學資源、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互聯網資源,為教師提供運用歷史故事案例資源的另一片天地,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取其精華。此外,微信公眾號“歷史教學編輯部”、《華南師大歷史教學雜志》《高中歷史教研》《歷史教育》《國家人文歷史》等也有大量的歷史故事資源可以開發運用。視頻素材可以選用“大國崛起”“復興之路”“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百年中國”“百家講壇”“國史演義”“國家寶藏”等,音頻素材有喜馬拉雅、蜻蜓網站等。慕課也是搜集歷史故事的一種新嘗試,如,清華大學“學堂在線”的基礎教育頻道“愛學堂”、華東師范大學慕課中心建設的“華師慕課”“超星慕課中小學教育中心”。
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構建一體化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說明教育要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教師在平時要多發現、多積累,不斷去嘗試創新,聚焦于教與學的新理念、新技術,運用好互聯網資源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勢,多途徑搜集歷史故事,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2.結合鄉土資源選取歷史故事
結合鄉土史資源選取歷史故事,以核心素養為本,融入地方史教學。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作為課改下的重要一部分,我們應該落實“立德樹人”這個重要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與地方實際相結合,注重引入地方史料的歷史教學的應用。以武漢為例,在給學生講授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第9課《辛亥革命》的時候,筆者認為可以結合當地辛亥革命紀念館、武漢黃陂人黎元洪等鄉土史資源,學習首義之城的輝煌歷史;在教學“洋務運動”這部分的時候,可以把張之洞在湖北的政績結合起來,如,創建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在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中,八七會議的遺址、漢口租界、武漢會戰、“漢陽造”步槍這些都是很好的鄉土資源;教學“三國時期歷史”的時候,則離不開赤壁之戰的遺址、古荊州、江夏等;教學“夏商周的更替”,可以把商朝遺跡武漢的盤龍城進行介紹,了解燦爛的青銅文化,以及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等都可以運用到教學。
3.重難點突破選用合宜展示方式
在重難點突破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以課標和高考的命題趨勢為基礎,精化教學中的歷史故事——引用的要“有味、有料、有依據、有邏輯”,促進歷史解釋素養的提升,而且要優化問題,教學中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以問題引導法的方式層層帶入,培養學生解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科素養,正確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
在運用歷史故事講解重難點的同時,要及時給學生展示與此歷史故事相關知識點的幻燈片等,常見的有歷史年表、地圖、同時期中外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聯系對比等,如,在講述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時候,展現日本侵華大事件表,幫助學生捋順近代以來中日關系的變化,更能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以表格和地圖的形式直觀形象梳理日軍的侵華進程,幫助學生梳理、鞏固知識,形成體系化認識,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4.精心設計新課導入環節
在新課講授方面,運用歷史故事導入,回到歷史現場,增強歷史代入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剛剛從上課的鈴聲響起回到教室,學生的注意力基本上還停留在下課時間。此時,一個精彩的導入,教師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本課的學習,那么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在《辛亥革命》新課導入中,教師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不僅表現在2020年疫情防控階段,英雄的武漢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00多年前的武漢更是如此,孫中山先生的辛亥共和夢在武漢這座城市生根發芽,辛亥之火在武漢率先燃起,那么通過視頻我們一起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緊接著播放剪輯好的3分鐘左右的視頻“2020年的武漢和1911年的武漢”。以學生熟悉的故事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筆者認為,歷史故事的運用只要教師留心周圍的世界,在備課中多鉆研,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并且可以利用錄屏方式制作微課等,可以很好地把社會的熱點問題和教學實際結合起來。
總的來說,在課堂中運用歷史故事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構建歷史觀念的同時,也能活躍課堂氛圍,促進教師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達到趣味性和效率的平衡。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杜芳.新理念歷史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葉小兵.歷史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德民.中學歷史教學設計[M].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7]劉春燕.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歷史故事的作用[J].甘肅教育,2019(21):94.
[8]梁聰聰.小議高中歷史故事教學有效性[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8):38-39.
[9]王莉.談歷史故事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2020(7):90.
[10]張夢曉.故事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