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基本任務多維度、立體化的一條新途徑。高中生物學課程包含了大量的課程思政要素,其中生命觀、生態文明、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四個方面是高中生物學在課程思政方面的獨特貢獻。高中生物學課程思政的優勢,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是高中生物學教學改革的一種積極反應。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高中生物學
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是教書育人的基本內容,而思政課程則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2016年,習近平在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各種學科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并駕齊驅,形成合力”。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對思政課程實施的促進作用,構建“大思政”模式,一些大學進行了“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高中教育是我國教育制度的承上啟下,肩負著為高等教育奠定基礎的重任。《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在2019年中也明確指出,要突出核心作用,要充分發揮各個學科的作用。高中、大專院校的思政課程是一脈相承、一整套的教學系統,在高中階段,學生已具備了很高的可塑性“三觀”,全面、全方位地開展課程思政是新時期的必然要求和任務。
一、高中階段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辨析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由“課程”、“思政”這兩個詞按一定的先后次序構成的。二者的內涵與外延是完全不同的。思政課程是一門具有明確教學目標、內容和資源的顯性課程。從義務教育至高等教育,其名稱各有不同,其中《道德與法治》是義務教育,《思想政治》是高中課程,而大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在高中實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提高社會理解能力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課程。它與高中德育、法制、思想政治等學科是緊密聯系的。
“課程思政”是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開始實施全面的德育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大學開展了分級教學的嘗試,并在一些大學開展了一系列的特色課程。當前,學術界對“課程思政”的涵義有較多的論述,高德毅等認為,“課程思政”的本質并不在于單純地增加一門課或一項活動,而是要把它與課程改革、改革的各個環節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盡管學術界尚未形成一致意見,但不管是何種論述,其實質都是要突破思政學科單干育人的“孤島”,與各種學科共同努力,實現多維度、立體化的育人模式,加快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這與西方的教育體系、課程沒有特別開設“思想政治”課程,而是把相似的公民教育課程安排在其它科目中進行,以實現具體的教學。
二、高中生物學中隱性思政元素的挖掘
文章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出發,根據高中生物學學科的特征,將高中生物學所包含的思想要素分為四個方面:生命觀、生態文明、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生命觀教育
生活觀念是一種世界觀,是人們對待自然生活對象的一種態度。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一是了解生命,了解生命包含三個問題:生命是什么、生命如何運作、生命為何會發生。
對生命本質的理解是人生價值觀教育的起點與歸宿。生物學是對生命現象和生活規律進行研究的學科。高中生物學以細胞、遺傳、進化、生態為核心,在分子、細胞、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生命系統的層面上,對生命的本質、起源、演化、死亡等相關的認識,進而認識生命的偶然、獨特性、有限性、超越性、創造力,并認識生命的來之不易,承認生命的美好。
對生命的健康與安全的理解,是對其進行生命觀念教育的現實依據。教科文組織認為,“學習生存是最基本的教育目標”。為了確保生命的健康與安全,生物選修課程《穩態與調節》模塊、《健康生活》、《食品安全與檢疫》等模塊包含了大量的生命衛生與安全知識。生物體系是生存在特定的環境中的,生物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機制來保持自身的功能。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和平衡是通過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等調節功能來實現的。不濫用抗生素、興奮劑、遠離藥物、防止感染艾滋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疾病,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對人生倫理學的理解是人生價值觀的一種道德規范。生命倫理學是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物學、醫學等領域的有關行為準則。生物技術作為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生物技術與工程》的選修課,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生物技術在為人類提供利益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安全和道德問題。生育性克隆人、試管嬰兒設計、基因識別、基因編輯嬰兒、代孕、對新冠肺炎患者的選擇性治療,無不彰顯了生命倫理學的價值。高中生物學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在運用生物科技時作出合理的判斷,并能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
(二)生態文明教育
《生物與環境》作為高中生物選修課的必修課,涉及到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知識,是實施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能力是有限的,而人類的行為則會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霧霾,酸雨,水資源污染,破壞臭氧層,溫室效應,土地荒漠化,這些都是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人類在地球上,雖然是霸主,但并不是地球的霸主,而是與其他生靈、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人類在違反自然規律的情況下,過分地掠奪自然,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恢復,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在新時期,強化生態文明的教育、培育“生態人”,高中生物學是當務之急。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課程思政,是對傳統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突破,是對學校課程思政改革的回應,也是對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的重要舉措。高中生物學科具有獨特的課程思政要素,它豐富了高中課程思政的內涵,拓寬了課程思政的載體,創新了教學思政的方法,是對高中教育教學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石涵,杜春梅,董錫文.在高中生物課堂中尋找課程思政切入點探究[J].智力,2021(23):135-136.
[2]李雅琦,王丹妮,王文強.高中生物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理論思考[J].甘肅教育,2021(15):75-77.
[3]楊主愛.“課程思政”融入高中生物科學史教學的課堂實踐[J].生物學教學,2021,46(07):15-17.
[4]田秀敏.高中生物實施課程思政的行動探索[J].四川教育,2021(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