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 要:語文學科有著很強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其是學生今后發展、成長以及學習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在教學中合理地滲透“教學做合一”理念,基于此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動手操作意識,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與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把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本文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教學做合一”理念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人文性;探究意識;小學語文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積極地貫徹落實“教學做合一”理念,要以“做”為中心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及實踐,實現教、學、做的有機統一。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學內容以及現實生活的有機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堅持知行合一,增強學習動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堅持知行合一,要以“做”為核心,堅持在“做”中學、在“做”中。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生活閱歷很少。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在“做”中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組織開展良好的課堂活動,使得學生能夠結合個人的經驗進行學習,結合現實活動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究意識,使得學生能夠利用個人的生活經歷以及現實活動學習更多的知識,實現知行合一[1]。例如,在講解古詩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根據故事內容為學生營造生活化教學情景,如,在學習《靜夜詩》這首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的生活經歷理解詩人在詩詞中表達的對家鄉以及親人的思念之情。又如,在學習《鋤禾》這首古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詩詞的內容對現實生活中浪費糧食的行為進行批判,幫助學生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杜絕鋪張浪費。在學生對古詩詞的內容進行理解與掌握的前提下,教師要組織開展一系列的課堂競賽活動,比如,詩詞接龍比賽與背誦比賽等[2],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得學生可以通過比賽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而且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內化。
二、加強科學指導,鼓勵大膽質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可以更好地滲透“教學做合一”理念,實現教書以及學習、實踐的有機統一,教師要站在發展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分析,回歸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教學中,學生一味地聽從教師的講解,對教師的講解內容過度信任,沒有質疑精神,這會影響到對于學生創造能力與創造思維的影響。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個人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質疑。例如,在學習《狐假虎威》這篇文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提出:百獸真的十分害怕狐貍嗎?有的提出:該故事批判了哪些行為?有的提出:假如狐貍遇到一頭獅子,還會產生相同的場景嗎?學生結合個人對于故事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提出不同的質疑。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首先不要作答,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分析,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共同解答問題。最后,教師要邀請回答最準確、最全面的學生對該問題進行回答,并且匯總問題,使得學生可以基于問題對文章進行分析與總結,實現對于主題的升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鍛煉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優化教學情境,優化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十分關鍵組成部分,是學生積累知識與素材的重要途徑。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滲透“教學做合一”理念,要改變傳統在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單一教學模式,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情感,積累大量的語文資源,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除此以外,教師要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認真地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學習《荷葉圓圓》的相關內容時,其中講解了不同動物眼中的荷葉形象。然而因為小學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其在學習時會面臨難度。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魚兒、小水珠以及小青蛙等,模仿不同角色的語氣,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文中有一句:荷葉是我的故鄉。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仿句,有的同學指出:學校是我學習的搖籃;有的指出:教師是我前進的指明燈等。基于良好情境的創設,使得學生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教材內容,實現學習及實踐的有機融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創造意識。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習效率
為了合理地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積極地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時要轉變個人的思想,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核心,保證設計內容更加高效、更加科學。教師要保證實踐活動能夠盡可能地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有機關聯,從而拉近現實生活以及教材之間的距離[3],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與體驗生活內容,豐富學生的語文體驗,鍛煉學生的能力素養。例如,在講解《火燒云》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開展相關的實踐研究活動,要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學生在課后時間觀察火燒云,而且寫觀察日記,對火燒云的變化進行記錄。基于實踐以及觀察能夠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
總之,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會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占據教學的主導地位,這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效果。因此,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實踐能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曉芬.教學做合一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8):212-213.
[2]杜云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4):35-37.
[3]張建國.試論“教學做合一”指導下的“商討教學”——以小學語文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