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關鍵詞:血液透析護理教學;分階段目標教學;思維導圖;考核成績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近些年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對于就醫期間護理服務質量要求逐漸增加,尤其是血液透析室中患者病情嚴重,變化迅速,對于護理人員工作質量要求進一步增加,因而對于科室內實習護生的教學培訓效果極為重視,因其直接影響臨床上護理質量。常規教學法單一灌輸,實習護生接受度較低,效果并不理想[1]。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分階段目標教學結合思維導圖在血液透析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進行調查分析。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20年2月-2021年12月,院內血液透析室實習護士60例,隨機電腦抽選分組;研究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22.25±0.89)歲;對照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2.31±0.97)歲;兩組對比性別、年齡構成等基線資料(P>0.05)。此次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30例常規教學法:遵照教學大綱進行課時安排,對教學知識點進行講解,并預留課后作業,組織進行作業批注與講解;教學后期增加實踐課程,進行模擬聯系學習。
對照組30例分階段目標教學結合思維導圖:1)課前準備。教師認真準備階段性目標教學的基本內容、具體應用、實施步驟、預期目標和思維導圖,并根據參與者的學習情況、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設計教學計劃。這樣,思維導圖教學的結合充分體現了階段性目標的特點。2)課前預習。提前安排課程主題和一級分支思維導圖。在自我預覽之后,參與者使用不同的顏色、圖片和文字標記將二級和三級分支添加到思維導圖中,以視覺刺激學生的想象力。3)課堂評估。根據思維導圖,教師將激勵參與者思考,修改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并專注于評論。4)教學目標的確定。第1周主要是入院教育,包括血液透析護理、準備、操作程序、設備檢查和使用等的相關規定和規范。第2-5五周主要講授體外循環的建立,讓參與者自己完成監測工作,掌握各種并發癥的應對措施。第6-8周,在主教學中心進行靜脈導管相關知識的學習。第9-12周主要講授血液回流的相關知識。教學結束后應進行全面評估。
1.3研究指標
結合教學內容,對實習護生進行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實踐操作兩項,均為20分滿[2];科室內自制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實習護生進行晚上匿名調查,問卷回收后整理分析[3]。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分析軟件,為SPSS 22.0.2,包括計數資料(%)、計量資料(x±s),采取x2、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對比
表1中,研究組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教學滿意度對比
表2中,研究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臨床帶教主要目的是幫助實習護生提高專業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自身能力進行強化,從而確保后續上崗后的工作質量。血液透析室護理工作壓力重大,患者所面對風險因素較多,若不能實施有效護理,不僅降低治療效果,甚至造成死亡。傳統帶教方式過于單一,教學內容碎片化,且效率較低,對于護理能力提升效果并不理想[4]。
分階段目標教學是以時間為教學軸,不同時間段對知識重點進行教學,促進護生學習接受度,進而加強教學效果。思維導圖是當前教學輔助工具之一,可對受教育者思維進行培養,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研究中,研究組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階段性目標教學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有序地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構建完整的知識學習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思維導圖是幫助學習的工具。它可以通過樹結構連接學習內容,突出重點,可視化思維,幫助記憶。分階段進行針對性教學,將血液透析護理知識從簡單到難辨,按時間分階段教學,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習更難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中輔助使用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清楚地理解教學內容的重點,組織教學內容,避免遺漏[5]。
綜上所述,實習護生在血液透析護理教學中,采取分階段目標教學結合思維導圖法,可提高實習護生考核成績,增強實習護生教學滿意度,臨床價值明確。
參考文獻:
[1]馬曉紅. 情景模擬教學結合行動學習法在提升血液透析護理教學質量中的價值[J]. 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21,38(S1):141+143.
[2]劉華,杜鈺. 分階段目標教學結合思維導圖在血液透析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21,38(S1):140.
[3]劉黃華. 分階段目標教學在血透室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的探討[J]. 中國農村衛生,2021,13(19):60-61.
邛崍市科技計劃項目, 血磷管理健康專員干預模式對CKD-MBD病人血磷、血鈣及自我管理行為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