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郵政發展歷程中凝練而成的紅色郵政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的優秀文化代表。文章在分析其發展脈絡的基礎上,闡明紅色郵政文化蘊含忠于人民立場、堅強革命意志、艱苦奮斗作風的豐富精神內涵和人民郵電為人民、發展郵政事業、筑牢文化自信信念的時代價值,指出在新時代應注重黨建引領,完善郵政系統。在弘揚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同時,深入挖掘紅色資源,開發紅色文化產業,促進郵政改革和紅色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新時代;紅色文化;郵政;價值意蘊;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3
紅色郵政是紅色文化中的珍貴資源,蘊含豐富的精神和文化財富,對追尋紅色記憶、弘揚紅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極具現實性和指導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歷史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一課。”新時代,深入挖掘紅色郵政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開發紅色文化產業,對傳承忠貞不渝、使命必達的紅色郵政精神和永續相傳紅色基因具有積極意義。
1 紅色郵政文化的發展歷程
紅色郵政事業為黨政、軍事機構的郵政通信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根據不同時期紅色郵政的發展情況,1921年到1949年間其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1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4—1927年):紅色郵政交通網初具雛形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久,中共中央局任命矛盾(沈雁冰)為直屬中央的聯絡員。他以在商務印書館的編輯工作為掩護,負責各省黨組織和中央之間的秘密通信及接頭工作。1924年5月,中共中央擴大執委會決定,在中央組織部之下設置交通職務,專門負責秘密宣傳品的發送工作[1]。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重點指出“交通問題是一貫的問題,不單是中央與省的交通問題,應在全國組織交通網”[2]。同年8月21日發布了《中央通告第三號》,對建立黨內交通網的網點分布、經費開支等建設作出詳細安排,紅色郵政交通網初具雛形。
1.2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年):蘇區赤色郵政蓬勃發展
1927年11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了第一個赤色郵局。1930年3月26日,湘贛邊、贛西、贛南三個特委合并組建了贛西南蘇維埃政府[3],建立了第一個區域性赤色郵政管理機構——贛西南赤色郵政總局,隨后其他革命根據地也紛紛開始發展赤色郵政。1932年5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成立,實現了赤色郵政的統一領導和集中管理。1935年,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在瓦窯堡設立了中華蘇維埃西北郵政管理局,西安事變后,改稱為陜甘寧特區郵政管理局。
1.3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戰時紅色郵政交通通信網基本形成
1938年5月,陜甘寧邊區建立了邊區政府通訊站,華北、華中的各個根據地分別建立了交通總局和交通總站,推進了邊區郵政通訊站和中華郵政互通有無。1942年2月7日,戰時郵政總局在山東建立,魯南、濱海、魯中、膠東等地區相繼建立了郵務管理局,實行郵、交、發三位一體,建造了比較完整的戰時郵政交通通信網。
1.4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46—1949年):黨政交通郵政逐步轉型為人民公共郵政
抗戰勝利后,紅色郵政由主要為黨政、軍事機構服務,轉變為以滿足人民群眾郵政通信需求為主。194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對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邊區郵政管理局進行改革,組織上實行企業化管理,業務上向社會大眾開放各項業務,管理上精簡機構人員,經濟上采用獨立核算,初步形成了具有現代運營模式的郵政體系,推進了黨政交通郵政向人民公共郵政的轉型。但受內戰影響,各地紅色郵政發展不得不一度回到戰時狀態。
2 紅色郵政文化的價值意蘊
在紅色郵政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精神內涵豐富的紅色郵政文化,在人才培養、體系完善等多個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紅色郵政文化被進一步解讀,發揮出時代價值和作用。
2.1 堅定忠于人民立場,培養通信人才
1928年大革命失敗后,為了及時向全黨傳達黨中央的重要指令,中共六大決定在上海建立地下無線電通信站,培訓無線電技術人員。以此為基礎,1931年,在江西蘇區創辦無線電訓練班,分為普通班、干部班以及速成班。從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長征前,無線電訓練班共舉辦11期,先后培訓報務、機務、電話、司號、旗語等各類通信人員2 100余人[4]。1942年6月至1946年2月間,山東戰郵總局共舉辦6期戰郵培訓班,培訓郵政干部4 000多人,郵政交通員達七八千人。經過培訓的通信人員輸送到部隊,不斷發展壯大紅軍通信隊伍,不斷提高人員素質,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魯班石”精神。
新時代,“人民郵電為人民”的宗旨和初心進一步得到展現。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郵政企業堅持高質量發展以服務國計民生,助力脫貧攻堅,在農村構建快遞物流體系,推進“愛心郵路”建設等服務。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郵政的營業網點保障服務不中斷、服務水平不降低,確保送往各地防疫捐贈物資和匯款綠色通道暢通,充分發揮郵政平臺的功能優勢,在保障人民群眾多樣化用郵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實踐中賡續紅色基因,拓寬郵政服務的深度和廣度。
2.2 錘煉堅強革命意志,發展軍郵事業
1932年5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暫行章程》規定:在紅軍內部建立以服務戰爭為主要目的的軍郵機構——紅軍信柜,負責紅軍內部通信聯絡,保證紅軍通訊、傳遞軍事情報等方面的需要[5]。1931年11月,《關于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決議》第十五條規定:紅軍與家屬通信可免費貼郵票。次年2月,毛澤東重申“紅軍戰士和其家屬有通信上的特別優待”。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后,宣布郵政為邊區黨政軍機關、抗日軍人、工作人員家屬提供免費服務。軍郵機構蓬勃發展和黨中央對紅軍戰士郵政通信需求的關心,進一步促進了各地信件、包裹等物品的傳遞,加強了各地區間經濟活動的聯系,推動了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
紅色文化是賡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傳承紅色基因是新時代政治建軍的戰略任務和基礎工程。紅色郵政文化見證了人民軍隊在革命時期對黨忠誠的理想信念,在殘酷戰爭中能打勝仗的頑強意志和軍民平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性質宗旨,是繼承革命傳統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重溫紅色歷史,從中汲取政治建軍的力量和啟示,強化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對傳承和弘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以頑強意志承擔起革命接班人的責任擔當具有積極意義。
2.3 發揚艱苦奮斗作風,開展特色郵務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色郵政積極發行郵票,自1930年贛西南赤色郵政發行第一套赤色郵票以來,郵票就成為紅色郵政蓬勃發展的重要名片之一。隨著蘇區的發展,紅軍在新開辟的根據地購買物品時,用郵票當作貨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區的經濟發展,推動了革命戰爭的發展。紅色郵政除了為黨政軍事機構傳遞文件之外,還負責發行黨報黨刊。蘇區曾發行過《青年實話》《紅色中華》《紅星》等報刊34種,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增強了廣大戰士的革命信心。
艱苦奮斗的作風既深深根植于中華兒女的基因之中,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和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奮斗精神和作風的深刻內涵,艱苦奮斗、使命必達的紅色郵政作風有助于激發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昂揚斗志,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紅色文化的認同感,牢固樹立文化自信意識。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興盛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一方面,國家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支撐;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能以價值形態的形式筑牢理想信念,凝聚社會力量,最終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 傳承紅色郵政文化的實踐進路
新時代如何傳承好、發揮好紅色郵政文化的時代價值和作用值得深入探討,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其實踐進路。
3.1 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持續完善郵政系統體系
當前,郵政事業正處于改革發展新階段,既要從紅色郵政歷史中集聚發展偉力,繼承和發揚勇于擔當的郵政精神,把精神力量轉化為實際工作中干實事、辦實事、干成事的動力,推動現代化郵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要利用好國家對郵政業的幫扶政策,早日建成人民滿意、業務一流的郵政強國。
第一,堅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黨和紅軍在開辟革命根據地之初就把保護郵局、支持郵政機構日常的業務活動作為政策和紀律來貫徹及執行,同時郵政機構建立了黨團工會組織,有效保證黨中央對郵政通信工作的絕對領導。要堅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這是推動郵政事業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保持長久發展活力的重要源泉,更是郵政事業開拓進取、推陳出新的基石。
第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積極推動郵政體系不斷完善。在蘇區時期,我黨成立了郵政工會,對郵政員工進行業務培訓和政治培訓。在當前改革關鍵時期,全行業全系統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對郵政業的重要批示,要利用郵政紅色歷史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和廣大職工,不斷完善服務體系,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積極踐行郵政服務至上的主題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推動現代化郵政強國建設進程。
3.2 積極弘揚紅色郵政精神,賡續郵政紅色血脈
在紅色郵政發展過程中,“龍潭三杰”、凌文起等眾多通信戰士和郵政人員都體現出忠貞不渝、使命必達的紅色郵政精神。新時代,應拓寬紅色文化宣傳途徑,積極弘揚戰郵精神,在賡續郵政紅色血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出紅色郵政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是闡釋紅色郵政文化時代價值,積極弘揚紅色郵政精神。新時代,回顧紅色郵政發展歷程,分析紅色郵政文化形成的歷史脈絡,解讀其現實啟示,賦予紅色郵政文化活力,進一步凝練紅色郵政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傳承革命先輩身上對黨忠誠、不畏犧牲的偉大精神,用紅色文化豐富精神供給,更好地凝聚發展偉力,讓紅色基因永續相傳。
二是拓展紅色文化宣傳途徑,賡續郵政紅色血脈?!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要求:“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币约t色郵政遺址和文化遺產為基礎,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戰郵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場所,并在建軍節、世界郵政日等具有代表性的節日,利用好數字化技術,多角度、多形式地加強紅色郵政文化宣傳,把紅色文化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紅色郵政歷史,進而在內心激發紅色認同,樹牢紅色理想。
3.3 深入挖掘紅色郵政資源,開發紅色郵政文化產業
紅色郵政文化發展歷程中留存下來的紅色郵政資源承載著深厚的紅色基因。江西瑞金、山東沂蒙等革命老區是展現紅色郵政文化的重要物態載體,其中各具特色、意蘊豐富的紅色郵政文化資源為革命老區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精神引領。
其一,增強紅色郵政文化資源保護意識,整合紅色郵政文化資源。革命老區的紅色郵政遺址和郵票、檔案資料等紅色郵政文物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鐫刻著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依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對群眾進行教育宣傳,激發群眾對紅色郵政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傳承紅色文化的使命感和保護紅色資源的責任感。在修繕好、保護好相關遺址和文物,進行開發式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紅色郵政文化資源,進一步充實紅色郵政文化資源庫。
其二,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紅色文化產業。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底蘊深厚,與當地地域文化相互影響。一方面,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緊密相連,要利用好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開發紅色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好當地農業資源,促進紅色文化產業和農業生產相結合,充分發揮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產業帶動作用,打造系統性、多樣性的特色紅色文化品牌,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助力鄉村振興,進行綠色傳承,建設好美麗新農村。
4 結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色郵政肩負著傳遞情報、郵件寄遞的重要使命,為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紅色郵政文化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迸發出生機與活力。新時代其應主動承擔起弘揚紅色精神、繼承紅色文化基因的責任,牢記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樹立紅色文化自信意識,堅定中華民族認同感,在賡續郵政紅色血脈、推動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晚晴.人民革命戰爭時期的交通郵政[J].中國郵政,1993(2):45-46.
[2] 趙曉琳.從會議記錄看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5(2):65-67.
[3] 黃新生.蘇區郵票概述[J].江西文物,1990(4):99-101,98.
[4] 劉曉根.長征危機信息情報管理初探[J].黨史文苑,2016(6):10-12.
[5] 蘇全有.對民國軍郵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6):95-102,108.
[6] 范周.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J].前線,2017(11):142-147.
作者簡介:王睿(1998—),女,江蘇儀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