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李煒,佘露,王世偉,黃成靜,向兵,曾婧,周峰,楊梅
(1.武漢科技大學 醫學院,湖北 武漢;2.武漢科技大學婦女兒童健康促進中心,湖北 武漢;3.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婦幼保健院 藥劑科,湖北 武漢)
《婦幼保健學》作為預防醫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涉及到婦產科學、兒科學、內科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等多個學科。與其他交叉課程類似,因為涉及知識面廣,實踐性較強,而我國傳統的婦幼保健學教學的模式,以教材為中心,教師講授為主,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且歷屆學生反應難以掌握教學重難點,教學效果較低[1]。考慮到《婦幼保健學》課程對學生后期專業發展的重要性,為培養學生自主研究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的狀態轉化為主動探索學習,授課教師有責任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通過自主討論和探究等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婦幼保健學》的教學效果。Seminar教學法是一種平等、互動式教學法,更加重視學生之間的參與互動,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2]。本研究嘗試在武漢科技大學預防醫學專業的本科生中,將Seminar教學法引入《婦幼保健學》的課程教學中,并探索其具體的應用效果。
選取武漢科技大學2016級與2017級預防醫學的110名本科生為研究對象。2016級學生為對照組,共59名,其中男17名,女42名;2017級學生為實驗組,共51名,其中男16名,女35名。兩組學生均為5年制全日制統招生,年齡22~23歲,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教材均采用《婦幼保健學》(杜玉開、張靜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教學大綱內容一致,課時均為32個學時,且兩組參加的《婦幼保健學》課程均為同一位老師授課。本研究已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均在學生已簽署好知情同意書的情況下進行。
本研究采用實驗對照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法。即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在課堂講授知識為主,學生聽課、完成隨堂作業和課后練習題進行鞏固,一學期結束后進行期末考核。實驗組采用混合模式,其中16學時應用傳統教學法,另外16學時應用Seminar教學法。根據《婦幼保健學》教學大綱,教師在開課前選取:早期妊娠的診斷標準;母乳喂養有哪些優點;產后抑郁癥的預防;高危孕產婦管理;兒童生長發育規律;我國兒童計劃免疫程序;散居兒童管理;出生缺陷防治健康教育等八個內容,作為Seminar教學法的授課主題。每個主題授課時間為2學時,合計16學時。根據自愿原則將實驗組學生分為8組,每組6~7人(每個小組選1名同學作為組長)。具體實施過程為:(1)課前準備:在武漢科技大學課程中心平臺中,教師將《婦幼保健學》課程內容重新整合,建立課程模塊,并根據模塊在開課前至少一周提出相適合的研討主題,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學生收集與主題相關的材料并整理,充分討論后制作PPT。(2)課堂教學: ①任課教師介紹(10min):任課教師簡單介紹主題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識點。②課堂討論(70min):小組發言人對自己組的專題進行簡要匯報,組內成員回答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問題。討論過程中,可相互辯論,加深對主題的理解。這一過程,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工作,把控好討論的方向和時間等問題,并能充分調動起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和熱情。③總結與點評(10min):教師總結本次教學中的亮點與不足,并對重點、難點進行強化和延伸。(3)課后作業:每個學生根據討論過程中的提出的問題和建議,簡短總結本堂課程內容,若學生仍有疑難問題,課后進行答疑。
實例:針對“計劃免疫”章節的設計,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主要包括:(1)疫苗的分類有哪些?(2)我國兒童計劃免疫程序(種類,疾病)、接種不良反應種類和處理方式?(3)HPV疫苗接種的作用,種類,適用人群,接種流程有哪些?
課程教學結束后,以學生的期末理論考試平均成績和及格率作為《婦幼保健學》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兩個班級統一采用筆試、閉卷方式考核,總分100分,考試時間及難易度相同。在考試前,不會對學生開展任何形式的輔導和其他教學工作。成績按照統一的評分標準由未參與授課過程的教師評定。另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實驗組學生開展關于教學滿意度方面的問卷調查。問卷共包含四個模塊,即課堂教學、教學質量、溝通協作和教學評價,共18個閉合性問題。采用Likert五級評分法,分別為“非常贊成”“贊成”“中立”“不贊成”“非常不贊成”。其中,滿意度=(非常贊成+贊成)人數/總人數*100%。由助教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開展匿名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0%。
將此次研究的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期末考核成績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及格率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獨立樣本四格表資料的χ2檢驗。P<0.05為對比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學生期末理論考試成績顯示,實驗組平均成績為(82.20±9.64)分,高于對照組(71.23±10.86)分,經t檢驗,兩組學生平均成績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585,P<0.05)。另外,差值的均值為11.07(95%CI:7.15~14.99)。實驗組學生的期末考試及格率為98.0%,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的及格率(88.1%),經χ2檢驗,兩組學生及格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78,P<0.05)。
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組的51名學生進行Seminar教學模式滿意度問卷調查,具體調查結果見表1。其中贊成包括非常贊成和贊成,不贊成包括不贊成和非常不贊成。

表1 實驗組學生Seminar 教學模式滿意度問卷調查表[n(%)]
Seminar教學法是指為探究某一課題,由學生組成研討小組,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共同討論的一種交互式教學方法[3]。它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討論,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自覺拓寬知識深度和寬度,進而深化對某一課題的學習并不斷探索,已成為國內外教學改革中常見的手段之一[4]。Seminar教學法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等,將傳統的單方面講授模式轉向為雙向互動模式,有效地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而無主動進一步去探索和研究的弊端[5-6]。Seminar教學法最早于1937年由德國GKSNER創建,興起于19世紀70年代,后續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廣泛應用于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中[7]。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可及性不斷增強,如,我校有免費的課程中心平臺、數據庫資源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需求不斷提高;師生交流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約束等,均為Seminar教學法提供了有力的開展條件[8]。在我們國家,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都早已將Seminar教學法應用于其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實踐中,并且該教學法在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具有積極的意義[9];在醫學領域,如食品衛生與公共營養學、眼科護理學等課程也證實了Seminar教學法的可行性[10-11]。由此可以預期,將Seminar教學法引入《婦幼保健學》課程可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本研究結果提示,采用Seminar教學法可明顯提高理論考試平均成績與及格率,75%以上的實驗組學生評價“Seminar教學法能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婦幼保健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的溝通團結能力”。大部分的學生能夠認可Seminar教學,持贊成和非常贊成人數比例較大,尤其在調動學習主動性、提高活用知識的能力、拓寬學術視野和有利于明白這門課程的實用性和重要性方面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別為90.19%、92.16%、90.19%和90.2%。甚至76.47%的學生表示今后其他課程還愿意進行匯報,84.32%的學生贊成課程中進行學生匯報。即Seminar教學法在《婦幼保健學》課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考慮其原因可能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多關注于書面形式的死記硬背以及應試能力,容易忽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自主探究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12]。而在Seminar教學模式下,教師發布主題任務后,學生以組的形式協作,查閱收集整理資料,然后小組內部討論,再分工,再合作,再討論。如此反復進行,使得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以提高。由于講解是由教師隨機挑選學生進行的,因此學生不存在僥幸心理,每個學生都必須自主查閱相關資料,積極參與小組內部討論,準備課堂匯報;這一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加強了學生自主吸收知識、掌握知識的能力,并提高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等[13]。在老師的專業指導下,每位學員均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這種模式下,學生自身學習的潛能充分被挖掘;也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一個表現和鍛煉自我的平臺,極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探索興趣[14],最終提高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并加強其探索學習的精神和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這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15]。
從學生填寫的問卷結果和期末考試成績分析的反饋,可以看到Seminar教學法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一言堂”的現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民主。但是,在Seminar教學法進行實踐的過程中,發現仍存在一些不足。①部分學生前期沒有接觸過Seminar教學,由于準備不充分和自學能力不強,未能達到很好的上課討論效果。②Seminar教學法不是適合應用在《婦幼保健學》課程中的所有章節,部分章節仍需使用傳統教學法。③Seminar教學法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需要額外補充一些可能不被學生重視的相關知識,以防遺漏掉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識[16]。另外學生需要時間適應Seminar教學法,可能使本研究結果不能充分反映出該教學方法的優勢。
綜上,與傳統教學法相比,Seminar教學法應用于《婦幼保健學》在提高學生積極性和教學效果方面都有明顯改善,對《婦幼保健學》教學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但同時值得關注的是,Seminar教學法在《婦幼保健學》中的應用仍屬于探索期,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要繼續改進和不斷完善Seminar教學在《婦幼保健學》中的應用,使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不斷總結經驗,以獲得更多學生的參與認同和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