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摘 ? 要]時間和空間是學習和研究歷史首先要明確的要素。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歷史教材插圖來確定歷史事件的時間和空間坐標,進行多角度跨課時跨單元的歷史知識學習,對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提升是極為有效的。
[關鍵詞]歷史教材插圖 ;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七年級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7-0058-03
歷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史實,而且要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時間和空間是學習和研究歷史首先要明確的要素。歷史教材插圖能夠非常直觀地再現歷史,運用其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是必要而且有效的教學手段。
一、歷史教材插圖與時空觀念
不同的歷史教材插圖承載著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統編歷史教材中的插圖可以分為形勢圖、文物圖、人物圖等。我們可以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來分析歷史教材插圖所反映的時間和空間信息。
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中文物圖和人物圖居多,這與七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相符,也與課程標準的要求密切相關。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小學向初中過渡的時期,這期間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等都會產生不同的變化。皮亞杰認為這一階段,是兒童認知發展的最后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期。較為形象、生動的文物圖和人物圖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歷史教學不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還要逐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去學習歷史,從而明晰歷史概念、時代特征以及歷史發展趨勢。歷史教材插圖為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提供了工具。
通過對兩所學校歷史教師的問卷星調查顯示,70%左右的歷史教師經常使用教材中的插圖進行教學,但同時也存在著簡單使用歷史教材插圖的問題。這里的“簡單使用”集中表現為僅讓學生了解標題或淺層次內容。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深入講解歷史教材插圖可能會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2.缺乏對歷史教材插圖作用的深入認識,沒有充分認識到歷史教材插圖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之間的關系。3.未掌握一定的解讀歷史教材插圖的方法。課堂教學實踐表明,靈活解讀歷史教材插圖既有助于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為了讓這一素養更好地落地,必須把它細化。如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的“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所關涉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可以細化為:1.探究隋朝大運河地理空間的特點的能力。2.探究隋朝大運河在地理空間上產生的作用的能力。3.探究隋朝大運河成功開鑿的歷史和地理原因的能力。4.探究興修大運河的必要性的能力。每一張歷史教材插圖所反映的時間和空間信息都可以結合具體的授課內容進行分析,分析時需綜合考慮課程標準、核心素養、教學重點等。
二、文物圖中的時空觀念
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中靜態的文物圖和人物圖的數量較多,學生對此類插圖較感興趣。對于靜態的插圖,教師要通過分層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其時間和空間上的特征,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提升時空觀念核心素養。下面以圖1(選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為例進行分析。
利簋銘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驅動性問題:1.描述該簋的形制特征(從外形、紋飾等方面進行描述)。2.銘文的內容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3.為什么西周時期出現大量青銅器?4.該文物反映了什么時代特征?
學生直觀感覺到利簋類似今天的酒杯,但基本看不清它上面的紋飾。同時,學生通過梳理本課內容了解到,西周時期的工匠就已經掌握了銅、錫、鉛的比例,用來制造青銅器具。但是,學生對利簋所反映的西周時空特征缺乏足夠的認識。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這件文物及其所處的時代,必須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對圖1加以分析。
從靜態角度看,利簋上的紋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時期社會生產、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利簋的腹部和方座座壁都以饕餮紋為主題紋飾。饕餮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兇惡的野獸。饕餮紋體現了獸性的殘忍,也間接展現出統治階級的威嚴。利簋反映出早期國家對強化統治的探索。
利簋銘文記載的是周武王牧野伐紂的過程,因此該銘文不僅需要靜態的解讀,而且需要從動態角度結合時代特征進行分析。制作利簋的人叫“利”,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后便用武王賜予的青銅,鑄造了這件青銅器來記功及祭奠祖先。這從側面體現了西周對地方的治理措施,屬于空間上的特征。西周根據血緣關系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進而加強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周王朝的統治范圍。周王朝以青銅器鼎、簋的數量來區分貴族等級,這體現了西周崇尚禮制的時代特征。通過對禮器使用規格是否規范進行分析,就可以從側面了解到時代特征的變化,如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禮樂崩壞的局面,反映出諸侯爭霸的歷史特點。
通過從靜態分析紋飾到動態分析器物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學生對西周的政治手段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對西周的時代特征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學生只有抓住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了解不同歷史時期在中華文明史中的地位,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某一歷史階段特征與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是相匹配的,因此教師應結合社會發展狀況讓學生對歷史形成橫向的直觀認知,以加深他們對歷史的認知。通過上述的分析可知,西周時期,青銅器與分封制和禮樂制度都有關聯,且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和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所以出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學生通過動態和靜態兩個角度的分析,從時間和空間上全面加深了對商周時期歷史的認知。
利簋所反映的空間和時間信息已經超出了一節課的內容,涉及多節課多單元的內容,因此在分析過程中可以把多節課的內容綜合起來,從政治、經濟等角度來梳理。
三、形勢圖中的時空觀念
統編七年級歷史教材中,形勢圖是綜合性較強的插圖之一,也是提升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關鍵學材。教師應通過層層深入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由靜入動分析形勢圖,再講解從動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截取的靜態社會剖面,以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下面以圖2(選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為例進行分析。
驅動性問題:1.找出隋朝大運河的中心、起點、終點以及連接的水系。2.大運河和中國主要水系的流向是怎樣的?3.大運河為什么可以開鑿成功?4.隋煬帝為什么要興修大運河?
學生從圖2中找出了運河的中心、起點、終點、連接的水系等信息,同時分析出我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主要的河流大都是由西向東流并最終注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大運河大致是自南向北流,它的開鑿對于加強南北交流是大有裨益的。學生通過對歷史教材插圖進行靜態時間下的空間信息提取,就能較全面地理解有關隋朝大運河的基本地理空間知識。
學生結合教材得知,隋文帝時期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從而為大運河的開鑿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學生還概括出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學生解答這些驅動性問題時基本都是從教材中找尋答案的,但是“隋煬帝為什么要興修大運河”這一問題無法從教材中獲取答案。要想解答這一問題,便需要在靜態的空間中分析動態時間,即對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演變特征進行分析。
如何在靜態的地理空間里分析動態的時間呢?歷史教材插圖可以將一定地理空間中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展現出來,承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信息。有些信息并不一定會直接呈現出來,需要突破歷史教材插圖的空間限制深入挖掘。這種挖掘是伴隨著對史料的深入解讀而逐步實現的,在挖掘過程中需要突破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限制,需要探究更長時間段的歷史。
在分角度解讀時,首先從靜態角度入手,在歷史教材插圖中提取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歷史信息要素,確定相關要素所屬的時間和空間坐標;其次從動態角度梳理相關歷史要素的發展演變情況,即在梳理時間線索的基礎上分析為什么相關歷史要素在某一時間段內呈現出這樣的特點;最后橫向對比同一時期不同地理空間中的同一歷史要素。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朝初年這一時間段的政治演變情況,這關涉空間的時間特點。學生通過制作這段歷史的朝代變更年代尺可以發現,這一時期南北方處于分裂狀態且時間長達三四百年。隋朝的建立雖然結束了分裂,但長期分裂造成南北方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裂痕卻很難在短時間內彌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南方地區政治局勢的最大特點是門閥世族勢力龐大。隋煬帝初登皇位時,江南地區的門閥世族勢力仍然對中央的統治有一定的威脅。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控制,開鑿南北走向的運河,成為隋煬帝的當務之急。
南北方經濟格局的變化是促使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梳理漢朝到隋朝中國南北方經濟格局的變化。
漢朝時期北方地區的經濟較為繁榮,可以說經濟重心仍在北方。但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受到了五胡十六國的戰爭影響。這便導致中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戰爭對北方經濟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而南方政局相對穩定,因此北方大批勞動力南遷并帶去了很多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隋統一全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地區,與南方溝通多有不便,物資傳送不及時,這使隋朝政府意識到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是非常必要的。
學生通過梳理魏晉南北朝到隋朝初年這一時間段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特征,深入理解了開鑿大運河與鞏固國家統一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了對這一歷史時期時空特點的認知。
動態解讀和靜態解讀歷史教材插圖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靜態解讀歷史教材插圖可以呈現淺層次直觀的時空內容,動態解讀歷史教材插圖可以梳理出深層次的時空信息。研究表明,利用時空坐標確定歷史教材插圖所反映的時間中的空間信息和空間里的時間信息,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嚴之盛.歷史地圖的特點與種類[J].青海教育,2008(6):34.
[3] ?馮一下.探尋歷史時空觀念培養的新方法:以時空“合成”為中心[J].中學歷史教學,2017(8):11-14.
[4] ?周朝陽.建構立體的歷史時空認知體系:歷史時空觀素養目標研究與實踐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5):31-33.
(責任編輯 ? ?袁 ?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