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娟
摘 要:什么才是語文味?在這個學術范疇中首先指出的程少堂先生,就將”語文味”界定為:指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使人所感受到的某種令人沉醉的文化氛圍與審美樂趣。語文品味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是語文教育所必須追求的一個境界。那么,在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怎樣表達對語文的語文品味呢?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語文教學
一、在朗朗書聲中體現語文味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要注重學生的多樣化的特殊感覺、情緒和能力;重視教育效果,潛移默化。”為了實現這,需要會讀書。讀是基礎,不會讀書,就不會感知和掌握,也不會閱讀語感的養成、情感的陶冶、文字的積淀與使用。那么,怎樣讀書呢?
(一)讀正確,讀流利
這是最基本的條件,而其余的讀都是可以為基本的。宋代教育家朱熹對閱讀不但重視讀準,還特別注重閱讀的各遍要多,他曾講:”凡看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能誤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倒一字,不能牽強暗記,但是要多頌遍數,自然而然上口,久遠不忘。”如一個班主任在教《金黃的草原》一文時,本著讓孩子感受蒲公英會變色這一奇妙的天然事件,采取各種方式重復朗讀課文第三章自然段,先是自主地讀,目標是讀正確,讀順暢;其次分組檢測讀,緊接著指名比賽讀,結尾共同誦讀。孩子有了讀的根基,再思考”蒲公英為什么會變色這一奇妙的天然事件”就不難了。
(二)讀出感情
這是一次美讀,一次情感升華的朗誦,是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口誦后,對課文產生了自己感覺、感受、認識之后的朗誦。這時的情感也有所上升,經過朗誦可以創造性地表達這種思想感情,寫出自己的認識,寫出自己的感受,也寫出了自己的深情。如教《第一場雪》時,學生老師在感受雪后的景象后引導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誦:”你能憑借你的朗誦表達出雪后的壯美景象嗎?”并演奏舒緩優雅的歌曲,以創造文學情景,學員們朗誦得那么投入,那么動情,那么令人沉醉,使人如同看到了北國粉妝玉砌的美妙世界。有了這感情地朗誦,語文味道也就更濃郁了。
二、在品味賞析中體現語文味
課文中的文字就象海灘上的一顆顆貝殼,是那樣豐厚;就象一顆顆閃亮的鉆石,是那樣深邃,如此迷人;就象一杯杯龍井茶,如此耐人尋味。豐富多彩、精美、耐人尋味的文字,怎樣才能進入學生的思維和行為呢?品——品詞賞句!在語文課堂中因為有了品詞賞句,文學作品才真正得到了認識、體會和欣賞;教學才不至于變得太浮華、膚淺;學習者也才能真正的寫出味道來,才真正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協調統一。在課堂教學中品詞賞句,必須是象竹巖這樣的”咬定青山不放松”。
例如,在學習散文《青海省湖,夢幻般的湖》中,作者引領學生們品讀”我的眼前是一塊鑲著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草灘上滋生著一壟壟黃燦燦的油菜花,在這碧綠和金黃的后面,連接著無邊廣闊的蔚藍的水。它藍似海水,可比海水要藍得純凈;它藍似星空,可比星空要藍得深沉。青海省湖的藍,藍得凈,藍得深湛,也藍得輕柔恬雅,那藍錦緞似的湖面上,升起著層層微微的漣漪。像是小女孩那水靈靈、藍晶晶的眸子。”作者引導孩子們感受青海省湖上的夢幻是神奇、美妙的,但同時又是虛假的。青海省湖上有著醉人的美麗,這是自然的杰作,它實實在在的美麗,而又美的如同夢一般美妙。
三、在研究學習中體現語文味
語文教學的道路也是探索問題的道路。因此,我們能夠指導他們對詩歌中的意境加以分析,由此來培養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
比如指導本科生開展”柳與中國文化”的研究,他們在實驗活動中可以利用各種方法來尋找材料,可以從語文課本上查,可以從字典上查,也可以從其他學科書上查,甚至可以在互聯網上查找在這種活動中,他們也培養了材料的收集、甄別與總結的技能。
收集到資料后,要做更深入的調查。因為這些資料還涉及到其他專業的基礎知識,這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很有益處的。但對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只是語文教學的”意外之得”,對它們更詳細、更深入地學習應該是其他學科的任務。就語文學科而言,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意外之得”中獲得語文學科的”意料之內”的成果。比如有的在《新華字典》中就發現了:”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叢,葉片狹長,柔荑花序,品種眾多,有垂柳、旱柳等。”學習者掌握的大多是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在我們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從柳的生態學特征入手,引申了”柳”這一形象和我國傳統詩歌中比較普遍的一些思想內涵:(1)柳開花多,常被當作早春的標志,我們可以借助柳看到春的信息。后來的學子們就會自行去尋找詩歌來證明。在這里面,以唐代賀知章的《詠柳》尤為出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剪出,二月春風如剪刀。”(2)柳枝細長,易于斷裂,這原本是柳的生物學特性,詩歌中卻有不少折柳相送的佳句,用”柳”與”留”的字同音,表達了惜別之情。所以,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其切入點、著眼點和歸結點就必須是關于”語文”的。唯有這樣,才能使語文老師在語文課堂中及與課文相關的生活中調動起同學之間的積極性,發揮提高學生語言素質的功能。
四、在情感熏陶中體現語文味
小學的語言課要引發學生思考,寫出”文化味”,老師就是發掘課文中的”人性味”,使學生形體思想、情感感受和抽象思維有機地融為一體,而老師豐富的想象與情感正是激發學生思考、感受的好觸媒。因為缺少情感的文字是蒼白的,而缺少情感的教材則是冰冷的。所以小學語文老師要熱情滿懷,小學語文課堂也要充滿了詩意。老師如果能緊緊抓住課文的精華處和孩子的動情處,以澎湃的情感去感化孩子,就會讓孩子從昂揚的情感中得到滋養,進而引起內心的共振。講《春》一文時,能引導學生走進那美麗的春天,去領會朱自清對春天的贊美和期待;教《最后一課》中,使孩子們被小弗朗士和韓麥爾老師的愛國情感所打動;講《出師表》時,讓學生們對諸葛亮”報先帝忠陛下”的知遇之恩感到動容。而具有豐富情感的老師,其價值也是無限的。而情感充沛的老師會將自己的豐富情感傳達給學生們,會以自己的獨特感受去影響他們,并滋養學生的靈魂。
我對”語文味”的思索還不會終止,但我會不斷地深入思索下去,并期待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中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道。
參考文獻
[1]魏星. 以語文的方式教出”語文味兒”[J]. 小學語文教師,2006(3):37-39.
[2]張瑋. 以“語文的方式”教出“語文味”[J]. 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7(3).
[3]陳玲.以“語文的方式”創造出“語文味兒”[J].教育教學論壇,201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