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我國大中小學的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感,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堵暵蓡⒚伞肥且槐編椭鷥和瘜W習如何作對,掌握聲韻與格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讀物。筆者試圖以Z老師《聲律啟蒙·七陽》一課為例,從師生對話的角度出發,聯系教學課堂要求與生活實際,對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堂教學進行淺要分析。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例分析;課堂教學。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年,教育部也頒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大中小學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綱要》指出,要“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教育”“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這一部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與支持,一股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熱潮就此開啟。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優秀傳統文化課堂,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魅力,培養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將借助Z老師的《聲律啟蒙·七陽》一課,嘗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教學進行初步分析探索。
對聯同詩詞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國傳承至今的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堵暵蓡⒚伞穬热莅_萬象,聲韻朗朗上口,是一本幫助兒童掌握聲韻格律的優秀讀物。
一、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聲律啟蒙》最大的特點是在于聲韻朗朗上口,充滿韻律美。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很好的感知音韻之美,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讀物。《聲律啟蒙·七陽》一課,若按照常規教學流程來講會這樣設計:出示課文;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朗讀全文;借助注釋理解文章含義;教師解釋重點詞句;遷移運用,體會情感。這樣學習傳統文化不免有些枯燥、乏味,缺少教學設計亮點,教師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且新一代學生對傳統文化本身存在陌生,長此以往,也會影響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而本課執教的Z老師經驗非常豐富,Z老師在執教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朗讀這一教學方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自由練讀;男女比賽讀;男女分句讀;拖長韻腳讀;平仄音練讀;加肢體語言讀;配樂朗讀等多種趣味朗讀方式,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在充分朗讀文本的基礎上,Z老師讓學生觀察文本中標出的拼音有什么共同點,從而引入了“韻腳”的概念。學生有了前期的朗讀做基礎,很容易就找到了每個韻尾呈現的特點:《七陽》這一章節中押的都是陽韻。接著,Z老師讓學生試著將韻腳拉長聲音去讀,感受韻腳拉長所帶來的韻律美。這種朗讀的形式與平時朗讀的方式有明顯的不同,學生的興趣也變得格外高漲,紛紛操練起來。Z老師在趁熱打鐵,將“平仄聲”順勢介紹給學生,并借助肢體語言,輔助學生學習并掌握平仄聲。最后,Z老師又將音樂引入課堂,學生置身其中,跟著音樂節拍朗讀,再一次體會到了漢語的聲韻之美。
朗讀是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Z老師從難到易,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學生也通過多種朗讀練習方式,能更深入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內涵。
二、學練結合,層層遞進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學與練之間的關系。學生光學而不練,或者多學而少練、重學而輕練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伊始,Z老師先是發出了“挑戰古詩九宮格”的游戲,一方面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初步了解學生掌握古詩詞的基本情況。接著,Z老師借助故事引出一副對聯:發財戶金銀盡是,積善家福壽無窮。讓孩子試著去掉一個字改變對聯的含義,從而發現漢語語言的魅力所在,學生們紛紛躍躍欲試,這一環節有利于學生的情感融入與體驗。
Z老師充分利用低年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朗讀、練讀之后,結合圖片、注釋、意思配對等多種游戲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對聯的特征:字數相等、平仄相對、內容相關。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在學習“柳影對花香”“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對晨妝”這幾句簡單的對聯時,Z老師一邊出示圖片,一邊讓學生猜圖片所代表的是哪副對子。在學習“詞人對賦客”“寒集謝莊衣上雪”“秋添潘岳鬢邊霜”這幾句比較難懂的對子時,Z老師則利用詩意連線的游戲方式,幫助孩子快速掌握對子的含義。學生們在練中學,在學中練,學練結合,整個課堂氛圍嚴肅活潑,充滿了生命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對聯對仗的語言特點。
在掌握了對聯的語言特點后,Z老師又給出圖片,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自由發揮練習做對。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已經激發出來,此時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躍躍欲試,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師生對話,及時反饋
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對話,進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學生的心思與需求,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活躍課堂氣氛等。同理,學生也通過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對知識的渴求,并將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及時反饋給教師,這種相互影響的過程在課堂中反復進行。
Z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進行有效提問,層層遞進,設置問題不僅僅著眼于文本,而且能夠以文本作為依托,以點帶面,展示了中華優秀文化豐富的內涵。
例如,在講到“詞人對賦客,五帝對三王”這一句時,Z老師借機提問“五帝是指哪五帝?”“三王是指哪三王?”學生根據注釋,很快能夠回答出老師的問題。在講到“人浴蘭湯,事不忘與端午”“客斟菊酒,興常記于重陽”這兩句時,Z老師結合文本借機提問“這兩句話中,藏著哪些節日?”“浴蘭湯和我們平時洗澡有什么不一樣?”“在節日當天家鄉有哪些習俗?”學生給出答案后,Z老師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學生肯定與表揚。學生得到老師的及時評價反饋,有助于專注力的集中,興趣的激發,從而形成正向的良性反饋循環,學習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四、聯系實際,文化傳承
中華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沉淀,其精華一直被人們傳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課堂上的文本學習是平面的、簡單的,學生若是想要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以實際生活作為依托。在學習“客斟菊酒,興常記于重陽”這句時,Z老師及時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聯系當地小欖鎮特有的“菊花宴”“菊花展”“菊花酒”“菊花餅”等展開討論。學生面對自己熟悉的環境,很容易產生學習興趣,都積極給老師正向的反饋。這樣的課堂環節設計不僅使整個課堂內容環環相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進而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的目的。
屈原曾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钡拇_,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包羅萬象,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每一個教育者都身擔重任。如何扎實地上好一節傳統文化課,課堂環節如何設置得巧妙、有趣,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細細琢磨,耐心探索。這也是現如今小學低年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階段性目標。
參考文獻:
[1]參見《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
[2]黃禮靜.漢語國際教育課堂中師生互動關系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以印尼巴厘島文橋三語學校為例 [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