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瑤 曹瑩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擇2020年1月- 2021年6月枝江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并結合組間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開展延續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高峰流速(PEF)]和生活質量(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變化。結果? 延續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FVC、FEV1、PE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延續性護理干預更有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續性護理;肺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563;R473.5?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2)15--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內科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現為持續性呼吸道癥狀或氣流受限。該病以中老年人為高發群體,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可達8.2%,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隨之升高,且該病容易致殘、致死,若不及時治療將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較長,大部分患者在病情穩定后都選擇從醫院回歸到家庭,而在這一過渡期由于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指導與護理,加上患者或家屬對疾病認識不足,極易導致其肺康復訓練或護理不當,引發急性發作或病情加重,進而反復住院,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近年來,臨床越來越關注患者過渡期的護理干預,并提出對患者開展延續性護理,將醫院護理服務延伸到患者居家休養的整個過渡期,以促進患者的疾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2-3]。本研究通過臨床試驗,分析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0年1月- 2021年6月醫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臨床診斷且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4]相關標準。排除標準:①合并重度免疫缺陷病變者;②并發腫瘤者;③有明顯的胸腹創傷者;④精神或認知障礙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結合組間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2~79歲,平均59.33±2.05歲;病程1~8年,平均4.17±0.49年;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1~80歲,平均59.37±2.01歲;病程1~9年,平均4.20±0.47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授權,患者和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開展常規護理干預,入院時,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科室、病房等情況,對患者各項體征進行綜合評估;住院過程中,告知患者病情實況,并給予安慰與鼓勵;進行飲食、藥物以及生活習慣指導,督促患者遵醫用藥;出院時,提醒患者遵醫用藥,定期回院復查。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構建延續性護理小組:成員包括主治醫師1名、護士長1名以及護理人員3名,要求所有成員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后,討論出延續性護理計劃,確保護理計劃的針對性。
(2)住院期護理: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指導與心理疏導,尤其要注重呼吸功能的訓練,引導患者在吸氣時略微前傾胸部,以腹部朝內凹陷為最佳狀態,呼氣時將嘴唇縮為口哨狀,以緩慢的速度將氣體呼出,訓練時間以20min為宜。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若患者存在負面情緒,則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如疾病知識、治療方案與效果講解以及康復案例列舉等,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配合康復訓練與治療,促進疾病康復。
(3)家庭氧療指導: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呼吸機的正確使用方法,并指導其學會家庭氧療的正確方式與氧流量控制,告知其氧療時間的正確選擇,如以運動前或就餐前最佳。
(4)用藥干預:患者出院后仍需要長期服藥,因此,護理人員需提醒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向其講解具體的用藥時間、用藥劑量、注意事項以及服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等,并提醒家屬監督。
(5)生活干預:告知患者健康的生活習慣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保睡眠充足,飲食以清淡為主,適當增加維生素、蛋白質的攝入量。
(6)隨訪干預: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應定期進行電話或上門隨訪,動態了解患者的疾病康復、飲食及用藥等情況,以便及時發現患者不合理行為并進行糾正指導。
1.3? 指標觀察
(1)肺功能:干預前后檢測兩組患者的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以及呼氣高峰流速(PEF)。
(2)生活質量:以SF-36生活質量表[5]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項目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等,各項10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FVC、FEV1以及PE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延續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FVC、FEV1以及PEF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延續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因氣道炎癥而引發的病理、生理改變,臨床分為穩定期、急性發作期,其誘發因素較多,如吸煙、空氣污染、遺傳因素以及氣道反應性上升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或黃痰、氣短以及活動受限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案,主要以藥物控制病情為主,但由于疾病程較長,大部分患者在病情穩定后均選擇居家治療,這一過程中患者極易因得不到專業護理指導而出現意外事件,影響疾病康復。因此,如何將院內護理延伸至院外成為臨床護理研究的重點[6]。
延續性護理是一種新型干預模式,近年來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其主要目的是將院內護理延續至院外,讓患者在出院后仍然可以得到專業的護理指導,從而避免出院后發生護理斷層問題,提高患者的居家康復效果,改善生活質量。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可以讓患者在出院后仍獲得各方協作、連續的照護措施,從醫院延伸到家庭,為其制訂針對性的出院計劃,使患者出院后還能得到持續的隨訪和照護。通過呼吸功能訓練、心理護理、家庭氧療、飲食、生活以及用藥等延續指導,提升患者及家屬的自我護理管理能力,幫助患者在院外仍可以持續學習各類疾病知識,完善自我管理能力,從醫學理論與實踐操作等多個層面為患者提供護理指導與支持,督促患者遵醫用藥、飲食、康復訓練以及氧療等,促進其疾病康復,提升生活質量[7]。本研究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FVC、FEV1、PE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證實了延續護理干預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更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復。
4? 參考文獻
[1] 杜愛芹.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指標和生活質量的調節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2):138-139.
[2] 張錫瑞.延續性護理對慢阻肺患者戒煙情況及肺功能的影響[J].黑龍江中醫藥,2021,50(1):365-366.
[3] 高莉,李瑤.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4):222.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5] 孫凡茜.觀察分析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飲食保健,2020,7(13):18.
[6] 張靜.延續性護理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肺功能指標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25):41.
[7] 劉芳芳,王海榮.延續性護理在慢阻肺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觀察及生活質量變化情況影響評價[J].黑龍江中醫藥,2021,50(1):271-272.
[2022-02-1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