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麗,扈瑞平,王雨焜,徐宋瑤,包玉龍,張 巖
(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醫學生物學是針對醫學類院校新生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如何在激發學生醫學生物學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其掌握高效學習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習者形成邏輯思維,使知識系統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因此,本文從思維導圖的優點、學科特點和學情出發,將思維導圖應用于醫學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教師教、學生用、教學效果評價3個環節。我們發現,利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點時,學生能夠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培養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時也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成績,樹立了自信心。
思維導圖的概念于1970年由英國的Tony Buzan提出,但使用分支圖和徑向圖直觀映射信息圖表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之前[1],這些記錄圖畫的方法在學習、思維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思維導圖能夠輔助思考,從一個平面上的主題出發畫出關聯對象,通過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將左腦詞匯與右腦圖像結合,形成可視化的邏輯思維知識圖。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大腦對知識點進行碎片整理和不斷優化[2-4]。20世紀90年代,思維導圖逐漸被引入醫學課程教學[5-7]。
醫學生物學是我校為大一新生開設的一門課程,講授內容涵蓋細胞、基因結構及功能、染色體結構、細胞分裂、遺傳病等相關知識,醫學生物學課程的開設為醫學生學習其他課程奠定基礎[8]。此外,對于大一新生來說,不只是課程知識點的學習,還要找到激發學習興趣與熱情的方法。因此,本文對思維導圖應用于醫學生物學教學的體會進行探討。
醫學生物學課程知識點多且抽象,以往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主要依靠死記硬背來記憶,但是對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重難點往往難以理解,特別是單基因病、染色體病和多基因病,如果只靠死記硬背,很容易混淆。因此,掌握科學的學習和記憶方法非常重要。同時,醫學生物學本身存在內容抽象、知識點多且分散的客觀問題,容易記憶混淆[9-10]。因此,學生學習思維導圖后,能夠促進其將所學各科知識整合、重塑和內化。
基于醫學生物學內容廣泛、理論性強、知識點抽象等特點,從細胞、基因概念和結構、遺傳病3方面進行思維導圖教學設計與探索。教師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講解,從宏觀到微觀,以各章節知識點為中心詞,繪制3個思維導圖,即“細胞”思維導圖(見圖1)、“基因和基因結構”思維導圖(見圖2)、“遺傳病”思維導圖(見圖3)。

圖1 “細胞”思維導圖

圖2 “基因和基因結構”思維導圖

圖3 “遺傳病”思維導圖
醫學生物學從生命的起源講到基因結構,從宏觀到微觀,知識點多且分散,如果單獨記憶某一知識點,很難形成知識體系。課后回顧所學內容繪制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形成整體認識,同時,也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培養整體思維、邏輯思維(見圖4)。

圖4 學生復習時繪制的思維導圖
為了解思維導圖應用于醫學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效果,選取我校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1~5班191名學生為對照班,6~10班197名學生為實驗班,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教學效果判價標準。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沒有引入思維導圖做總結,學生也未使用思維導圖復習。實驗班利用思維導圖教學,學生學習每章內容后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對兩班醫學生物學期末考試成績進行比較(見表1),實驗班不及格人數為19人,最高分為92分,最低分為46分,平均分為72分;對照班不及格人數為26人,最高分為90分,最低分為42分,平均分為70分,兩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們與實驗班20名學生進行溝通后發現,16名學生認為思維導圖對學習很有幫助,有助于理清知識脈絡,激發思維,提高復習效率。還有部分學生表示,在以后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會繼續使用思維導圖。由此可見,思維導圖能夠提高教學及學習效果。

表1 兩班醫學生物學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思維導圖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宏觀到微觀了解相關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厘清知識脈絡,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能夠從一個知識點聯系到另一個知識點,從而掌握所學內容。
許多國家(如英國、美國等)已將思維導圖作為教育改革策略之一,且應用效果較好,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認可,這也為國內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課程教學起到了借鑒作用。
醫學生物學課程教學引入思維導圖,教師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根據所學內容繪制思維導圖,讓應用思維導圖成為習慣。此外,將思維導圖運用于醫學生物學課程教學,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樂趣,還能夠讓學生掌握一種思維方式、學習方法,有助于以后其他課程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