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良,黃 薇,李 波,顧 瓊,邢愛耘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出生缺陷與相關婦兒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華西臨床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020年5月28 日,教育部基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指出,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研究也指出,我國高等學校之思想政治教育不應拘泥于獨立的思想政治課程之中,應融入各個不同專業的理論實踐課程之中,從根本上做好高等學校除傳道授業外立德樹人的本職工作[1]。
醫療及相關行業是關乎國民健康與社會發展的重大基礎行業,自古以來,我國對醫療工作者都有著較高要求,除精湛的醫術外,也希望醫護人員具備更高的道德修養,做到“醫者仁心、懸壺濟世”。醫學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合格的臨床醫療工作者,為了引導醫學生對高尚醫德和崇高理想的追求,順應時代發展和國家政策導向,在醫學本科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四川大學是“雙一流”全國重點大學與領先的醫學教育基地,婦產科學課程是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及四川省精品資源共享課,培養德才兼備的卓越醫護人員一直是我們的核心教學目標。我們希望通過實踐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以在高校醫學專業教育教學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本文以我校婦產科學課程為例,闡述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及初步的探索性教學經驗。
婦產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教學中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均涉及患者的隱私,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人文關懷能力極為重要。因此,在婦產科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有一定的必要性。
婦產科學是醫學生的臨床必修課程,學習該課程是學生成為真正的救死扶傷的醫護工作者的必經之路。而在這條專業課之路上進行合理的“思政裝飾”,可以提高學生對醫學專業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課程內容中體現的醫學品德。
婦產科學課程知識涵蓋了人類種族的繁衍、新生命的誕生、妊娠與避孕、不孕與生殖等方方面面,其中有很多自古以來就有爭議的道德倫理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順應和遵守不同時代國家對于生殖倫理的要求,是一名合格醫療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道德觀念是人的社會屬性,無法從自然遺傳中獲得。中華開蒙經典《三字經》有云:”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旨在說明人類的道德性情需要通過教育逐步規范,并要持之以恒。醫學院校作為醫護工作者的啟蒙與孵育場所,具有從源頭上培養醫學生道德品質的義務。
課程思政作為學生接受專業知識的催化劑與增強學習興趣的助推器,同樣可以起到促進婦產科學發展的作用。《禮記》中有“教學相長”的說法,在學生更好地接受課程內容的同時,教師亦可與學生并肩前行,共同進步。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思政教育融入教學、促進教學、改善教學,最終將有利于學科的整體進步。另外,思想政治與醫學倫理的發展息息相關,思想政治定義了“道德”的范疇與邊界,進而影響了醫學倫理的發展。開展課程思政,有利于學生了解醫學倫理,掌握臨床工作中道德倫理的最新進展與應用,提高醫患溝通效果,緩解醫患矛盾。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消費主義、享樂主義逐漸滲透到年輕人群之中,導致部分大學生耽于享受,缺乏積極進取的動力、刻苦鉆研的決心和一絲不茍的態度,這對醫學的進步與臨床醫學工作的開展是非常不利的。開展課程思政,有利于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精神,幫助他們從學生、孩子角色向臨床工作者、成人角色轉化,從而更快、更好地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推動醫學事業的不斷進步。
婦產科學作為一門醫學生必須研修的課程,學生的學習專注性與互動積極性更高,在必修課程中融入思政相關內容,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重視,從而提高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與認知度。另外,婦產科學與每一個個體都息息相關,因為這是一門與孕育新生命有關的學科。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加投入,進而產生更強的獲得感與參與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更容易結合歷史與社會現實,使得思政內容的融入更為順暢。
針對在婦產科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內涵、必要性與可行性、教學目標等,我們在2021年春季開課前(2021年2月18日至3月7日)對20名任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教師問卷調查結果
通過課前調查可知,絕大部分教師認識到了醫學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認為通過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開展課程思政是可行的。同時,對于課程思政這一新的概念,教師認為教學方法的更新與掌握可能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改變枯燥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與表現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定期使用討論、辯論等專業結合實際的方法對開展課程思政會有所幫助,教師需要從學術造詣、責任感、人格魅力與教學能力4方面提升教學水平。對于醫學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的內涵與作用,教師普遍認為學好專業課本身是課程思政的最基本內涵與前提,同時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利用不同方法學習醫者精神、行業責任、醫患溝通等內容即可基本達到國家對課程思政的要求。開展課程思政,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增強愛國愛崗的責任意識,緩解醫患矛盾。通過問卷調查與集體備課,教師在課前明確了國家對于課程思政的要求,共同探討了在婦產科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內涵與目標,初步統一了教學方法。
婦產科學教學中,可以通過醫學發展史及一些案例的分享,培養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及責任感,在多元化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醫患溝通和人文關懷能力。經過集體備課,我們認為從以下4點切入開展課程思政,可以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3.2.1 從國家歷史切入 中華民族繁衍至今,離不開世世代代婦產科醫生的努力。從春秋時代的名醫扁鵲(最早有“帶下醫”的記載)到近現代的“萬嬰之母”林巧稚,沒有婦產科醫生的日夜辛勞,也就沒有華夏兒女的生生不息。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作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名校名院,婦產科學的發展更是星光璀璨:我中心婦產科學系的華人開拓者樂以成教授,從16歲女扮男裝只身出逃成都求學,到96歲為婦產醫學事業傾盡最后一滴心血,嘔心瀝血幾十年,堅守懸壺濟世之路,實踐了她為之終生奮斗的誓言———為婦女同胞解除疾病痛苦,為每一位母親和每一個孩子送去健康。因此,民間也有“北有林巧稚,南有樂以成”之美名。現代婦產科學的發展,如HPV(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的發明,對于在全球范圍內逐漸消除宮頸癌、延長女性壽命、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同樣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教師通過自我學習,聯系相關歷史,分享知名專家的故事,講授醫學發展過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說明中國婦產科學歷史之悠久、近代婦產科發展之艱難,經過一輩又一輩臨床工作者的艱苦努力,方有今日之成就。以此引導學生增強努力學習的信心和行醫的榮譽感,同時也通過與世界醫學發展的對比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使命感。
3.2.2 從親子關系和倫理道德切入 婦產科學是與孕育新生命相關的學科,從學生對母親的感恩著手,引導學生了解孕育生命的困難與危險,著重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珍視之情和責任感。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中國傳統的孝悌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如何引導學生不囿于傳統觀念,同時也不“全盤西化”產生過于激進的倫理觀念,是婦產科學課程思政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內容。醫學生自身作為孩子與未來的父母、醫護工作者,如何正確處理親子關系,如何在臨床工作中引導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切入點。婦產科的許多真實案例涉及社會中尖銳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流產、不孕、性傳播疾病、代孕等。教學中,教師先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再用正反面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形成對患者的尊重與愛護之情,做負責任的醫療工作者。
3.2.3 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婦幼醫學發展切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我國婦產科學的發展長期落后于發達國家,人們沒有基本的孕產婦保健意識,造成孕期并發癥發生率、病死率、分娩意外發生率、新生兒死亡率均處在極高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初期通過“愛國衛生運動”“赤腳醫生行動”“掃盲行動”等普惠大眾的醫療衛生與教育工作,建立起了最基本的婦幼醫學保障體系。改革開放后,國家又通過大量基礎醫療設施建設與人才培養,逐步將我國的婦幼醫學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免費婚前檢查、宮頸病變預防與篩查、孕期多級監測與轉診搶救制度等,都對婦女生殖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可以說舉國家之力降低孕產婦死亡率,保障婦幼健康(2000—2020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從53/10萬降至16.9/10萬)。這些都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國家發展的首位,中國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醫療力量把婦幼衛生事業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婦產科學課程思政,可從這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激勵,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培養“牢記初心、不忘使命”的奮進精神。
3.2.4 從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與偉大復興切入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國際秩序的重塑,多次指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如何在這樣的變局中逐步擺脫百年來落后的局面,進行跨越式發展,最終實現偉大復興,邁入發達國家行列,這也是需要年輕的大學生思考的問題。醫學作為一門緩解人類病痛的學科,保障了國家勞動人口的健康,從而保證了經濟的穩定發展。從新冠肺炎疫情后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恢復速度可以發現,衛生保障能力與醫療發展水平共同決定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國家總體發展的影響。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對疫情的迅速控制使得中國經濟得以快速復蘇,逆勢增長。另外,我國面臨出生人口減少與老齡化問題,勞動力儲備不容樂觀。因此,發展婦產科學,充分保障婦女的生命健康,也是在為國家出生人口的增長添磚加瓦。
通過從以上方面切入課程思政,學生能夠意識到婦產科學不僅與個人的發展相關,更與民族、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拼搏奉獻的醫德風范。
在初步探索性教學中,我們主要應用了專業課教學與案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課程思政。在2021年春季學期前4周(2021年3月8日至4月4日)的教學中,我們選擇了兩個班級進行對比研究,其中A班只進行專業知識授課,B班在此基礎上融入思政教育,兩班基線數據均無明顯差異。教學結束后,從兩班各選擇25名學生進行課后問卷調查(樣本基線數據均無明顯差異),了解課程思政對學生價值觀、職業觀、責任感等的影響。我們使用SPSS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班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兩班比較結果
從調研結果中不難發現,在婦產科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能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產生更強的認同感,更好地了解親子關系與社會倫理現狀,提升醫患溝通能力,樹立遠大的理想與堅定的信念,認識到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自己息息相關,同時可以期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醫學生畢業后流失率高的現狀。其他專業課程的研究證明了案例教學的有效性[2],但也難以擺脫課堂說教的枯燥乏味,我們計劃未來繼續應用院史館參觀、情景劇演繹等教學形式,開展多元化教學,豐富教學內容。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未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將緊緊圍繞人才強國戰略,強調“四個自信”,“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醫學教育作為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應更加注重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做到以德為先、全面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課程思政。婦產科學作為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理應融入醫德醫風教育,立德樹人,為國家培養專業技術與思想道德“雙優”的醫學人才。
我們在婦產科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并探索了教學上可行、學生接受度高的切入點,取得了初步成效。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借助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這一平臺,進一步實踐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以達到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推廣教學方法的目的,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文件精神,起到模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