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宋凱 于晗 于敬波 王宇 徐平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17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號召,線上直播教學成為各高校教師的主要教學手段。為順利地開展線上教學,使教學效果不打折扣,授課教師必須掌握線上直播教學的策略方法。文章通過線上直播教學環境下師生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構成維度及其信度分析,發現線上直播教學主要存在外在環境因素限制、教師不熟悉線上直播教學、課堂環境不夠正式、課堂互動較少以及課程考核受限等問題。此外,文章還通過結合化工和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相關專業課授課過程以及教師的授課經歷和學生的學習體會,提出提供多途徑直播支持、提高教師直播技能、建全教學監督體系、增加課堂互動、完善課程考核制度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完善策略,以期為各高校提高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效果提供借鑒,從而為“防疫常態化”下的教學提供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的新策略。
關鍵詞:線上直播教學;教學效果;高分子材料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7-0067-05
Abstract: During the COVID-19,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suspend classes without suspension", online live teaching became the main teaching means for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carry out online teaching smoothly and make the teaching effect not discounted, teachers must master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online live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 dimensions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elf-efficacy scal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online live broadcast teach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online live broadcast teaching, such as the limitation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each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online live broadcast teaching,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is not formal enough,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is less, and the course assessment is limited. In addition, by combin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polymer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providing multi-channel live broadcasting support, improving teachers' live broadcasting skill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supervision system, increas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improving the course assessment system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mbining online and offline, so as to provide a new strategy for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educational destiny" under the teaching condition of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Keywords: onlin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 Polymer Materials Course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突然爆發,我國迅速進入抗擊疫情的特殊狀態。2020年春季學期,各地大學生無法正常返校,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成為全國甚至全世界各高校關注的重點問題。2020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各高校也積極響應,開展了一系列的線上教學工作,深入貫徹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線上教學具有顯而易見的獨特優勢,但其畢竟有別于傳統的線下授課形式,師生無法面對面地交流互動,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這一新型模式比較陌生,在教學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影響教學質量。在此背景下,本文結合在高分子材料等課程中的線上直播授課體會,對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直播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和探討,并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提高線上直播教學的質量與效果,為高校教師網絡教學提供借鑒。
一、線上直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更好地完成線上直播教學,減少教學事故,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在開學季的正式課堂教學前進行直播試講,并在試講結束后隨機選取學院2017、2018、2019年級的300名學生和60名教師進行線上直播教學問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315份,見表1。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有10道題目,答案分為“完全正確”“大部分正確”“少部分正確”和“完全不正確”4個選項,分數相應為4分、3分、2分和1分。采用SPSS 24.0 對量表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見表2。
一般認為,克隆巴赫系數α的值越高,問卷可靠程度就越高,如表2所示,總量表各維度內部一致性在0.790~0.872之間。因此,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見表3,卡方與自由度之比(χ/df=1.770)小于3,比較擬合指數(CFI=0.921)大于0.9,標準化殘差方根(SRMR=0.071)、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0.066)的值均小于0.08。由此可知,驗證性模型的指數擬合度較好,模型可接受。綜上所述,線上直播教學環境下師生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進行進一步分析。
我們針對問卷調查中信效度較高的5個線上直播教學問題,結合實際直播教學體驗,分析其問題存在的原因及教學影響,以期在正式線上課堂教學中避免或解決該類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外在環境因素限制
環境因素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客觀因素,比如網絡設備與網絡質量的限制。網絡授課必不可少的就是設備和網絡數據。但有些學生因所處地域及經濟條件等限制,不能保證網絡學習的正常進行。譬如一些農村或者偏遠地區,網絡信號會受到限制,出現卡頓、閃退,甚至停電等不可控因素。與此同時,一些貧困學生因為經濟條件制約,導致線上學習根本不能正常進行,只能求助鄰居或他人,在此過程中加大學習的難度。且根據對幾所高校的千余名本科生進行綜合分析得知,貧困生明顯更易敏感、抑郁和焦慮。頻繁求助他人保證學習的正常開展,會使學生不自主地出現自卑、厭倦學習等負面情緒,影響學習效果。對于教師而言,若信號過差、講課聲音斷斷續續、聽不到學生的聲音,課堂互動就無法正常展開。除此之外,因全國學生全部需要進行線上學習,各直播學習平臺每天處理的數據流量過大會出現崩潰、登陸不上的情況。由此可見,降低客觀因素對正常授課的干擾是各高校確保線上直播教學正常開展的必要條件。
(二)線上直播教學課程呈現受限制
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強調,要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態,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但目前課堂教學大多是以“線下+線上”的混合式教學方式或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導致教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技術應用能力的過程中無法形成良性循環,不能適應全智能化教學形態,降低教學效果。此外,教師教齡長短與其對教學平臺功能與環境支持認知評價呈負相關。部分年長的教師不熟悉電子設備,對網絡授課平臺不了解,出現設備調試時間過長、直播中途意外退出等情況,大大浪費課堂有效講授時長。尤其高分子材料課程中會出現較多的化學分子式、復雜的反應方程式及推導機理和過程等,因難以在線展示,無疑會使授課教師在前期備課中的成本加大。
(三)線上直播課堂的環境不夠正式
課堂環境包括教師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學習空間。教學環境是教師基于教學需要搭建的知識傳遞活動的中介空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校教師一般是在家中或辦公室中開展線上直播教學。雖然盡可能地確保環境安靜,但在講課過程中難免會有意外的聲音通過話筒傳入直播教室或突發情況,擾亂教學的正常開展。學習空間是支持學習發生的重要客觀條件,也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支撐平臺。線上直播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習空間割裂開,學生沒有教師和同學的管理督促,使得部分自制力較弱的學生群體,除了學習時周圍環境嘈雜影響聽課效果外,家中閑適的氛圍也會讓學生無心聽課。
(四)線上直播課堂的互動較少
師生間互動是正常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注度和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但不同于線下課堂的交流互動,直播教學環境下的教育活動參與者、活動主體更為多樣化,師生二元主體關系將被打破,重新形成教師-學生-直播平臺的三元主體關系。作為習慣傳統授課的高校教師毫無疑問會忽視這一變化,繼續沿用線下授課的互動方式,從而導致課堂互動較少。與此同時,直播教學受到軟件開發、處理器容量等諸多限制,雖然可以進行課堂簽到、連麥討論等一些基本互動,但對于師生間一對多的探討或學生小組間的交流討論仍舊是各學習平臺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使得課堂氛圍較為沉悶,更多是教師一味地講授,學生填鴨式學習,對知識的掌握大打折扣。尤其一些課程因為教學設計原因,需要師生間大量互動。比如大學英語課,在線下授課中,老師通常會用英語與學生互動交流或讓學生小組間用英語自由討論,以此提高英語口語與表達能力。同樣對于高分子類課程,除了講述知識點,還需配置相關實驗課程。一些實驗的原理、設計通常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的,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進行實驗操作,然而這在線上直播教學中是難以實現的。
(五)線上直播教學的課程考核受限
傳統的線下課程考核已十分完善,足以滿足課程的正常考核進行。但線上教學的課程考核制度仍處于雛形,受到諸多限制。譬如進行隨堂測試時,因為師生不處于同一空間,教師無法監督是否所有學生都在參與測試。課后作業的提交與批改同樣是一難題。最重要的是在期末考試中,如何預防學生代考、作弊,始終是課程考核首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線上授課體驗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20年2月-6月),作者在線開展了實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物高分子材料及應用兩門本科生與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在2020年9-11月期間,在線開展了Biomedical polymer materials留學生專業課程,共計80學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因此,增強授課教師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解決線上授課遇到的問題。在直播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充分發揮了辯證思維能力和教學能力。通過前期的軟件培訓和多次的課前試講以及問卷調查分析教學難點,采用多途徑平臺直播教學,為貧困學生提供免費教材及教學視頻,順利地避免了諸多客觀因素帶來的影響。此外,通過與其他院校老師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互聽互改,短時間內實現了“教學主播”的角色轉變,提高了教學及課堂事故處理能力;通過調整在線教學語言,成功地將一些教學中的枯燥知識點與網絡用語相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聽課的興趣,增加了課堂互動,還幫助學生順利地消化了知識點。同時,利用學習小組布置線下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線講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將線上被動地“填鴨式教育”調整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式”學習,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提升。針對課程考核,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包括日常考勤、隨堂測試、自主視頻學習、在線互動、課后作業以及期末考試等,確保考核的公正公平。雖然在期末考試過程中,一名同學因家處偏遠山區,網絡信號不穩定無法順利完成考試,但該考生又獨立完成了一篇3 000字的課后論文作為補充,確保了考核公平性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當然,教學過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為此,學院在每周六開展教學研討會,針對一周內的教學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對直播課堂反映良好的教師進行鼓勵,并嚴厲批評渾水摸魚的部分教師,以維持高效的教學環境。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為確保在直播教學過程中采取的完善措施有實際意義,以學習實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物高分子材料及應用兩門課程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教,評價線上直播教學的教學質量。
三、線上直播教學的完善策略
目前各地疫情雖已被控制,各高校也陸續開學。然而為了保證學生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以及應對“防疫常態化”的情況,大部分高校仍是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和線下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尤其一些特殊的課程,例如Biomedical polymer materials的學習對象是留學生,針對我國目前“外防輸入”的部署,留學生目前不能夠返校學習,必須采用線上教學。那么,持續改善線上直播教學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依舊是各高校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首要且必要的任務。因此,根據已有線上授課經驗及問卷調查分析,總結如下線上直播教學的完善策略。
(一)提供多途徑的線上直播教學支持
線上直播是目前各高校進行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順利展開的關鍵。直播平臺硬件設施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但除部分資金充裕的高校可以搭建本校學生使用的直播平臺,減少網絡崩潰等造成的影響,更多的高校使用的是市面上的商業辦公類直播平臺,如釘釘、慕課、ZOOM、超星等,平臺的技術問題不可避免。因此,需要各高校教師準備多途徑的直播平臺以應對突發情況,避免臨時更換設備而導致浪費課堂時間。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改變觀看直播的設備來提高線上直播學習的效果,如通過電腦或電視投屏。對于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可以為其提供電子版教材或錄播的課堂教學視頻資料,彌補客觀條件造成的線上學習的不良影響。
(二)提升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教師應具備基于具體學科教學實踐推動課堂教學與線上直播的深度融合,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線上教學能力。為此在線上直播教學開始前,需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技術培訓。通過專業的技術培訓使教師對直播平臺更加熟悉,處理突發情況更加得心應手,提升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然而隨著線上直播教學的廣泛開展,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意外情況并不能全部通過課前培訓或過往經驗得以解決。為此,學校或教研室應定期開展教師研討會,教師們交流直播教學經驗,共同學習進步,對線上直播課程進行反思整改,以提高教學質量。
(三)健全線上直播教學監督體制
線下教學時教師可以親自監督學生學習情況,學校管理者也可相對方便地監管教師。但線上直播教學的課堂形式、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都發生了改變,線下課堂的教學監管體制已不再適用,必須建立新的監管體制。
首先,對于教師來說,可以設置院校督查小組,隨機加入直播課堂,記錄教師教學情況,填寫聽課反饋材料并讓教師每節課留存教學課件等材料以便于審查。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欠缺,督導組可以及時地提出意見和建議。對于敷衍教學的教師,采取首次批評,二次處分的懲戒方式。相反,對于教學認真,課堂教學質量優秀,甚至可以自我創新完善教學的教師,要進行相應的獎勵。其次,院校可以舉辦線上教學評選比賽,通過學生選票和督查組的督查材料進行教師教學評價,在每個學院選出數名教學效果最好的教師進行獎勵,并讓其進行經驗匯報。而高校大學生人數較多,若要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更完善地監督,還需要建立多級督查組。
(四)增加課堂互動形式
線上直播教學雖不能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互動,但網上溝通的形式也使得師生之間心理距離變小,從而形成良性的雙邊型互動或多邊形互動,達到師生間深層次互動。因此,只要提升教師互動意識,合理增加互動形式,就可以有效的營造和諧地課堂氛圍。相比于語音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平臺視頻功能為學生授課,學生們在聊天區進行交流討論,加強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交流,這樣學生也更樂于和老師互動。除此之外,類似于釘釘等媒體平臺具有點名提問、群投票等功能,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以檢測學生的聽課狀態與學習效果,同時多樣化互動方式也增加了課堂趣味性。
(五)完善線上直播教學課程考核制度
雖然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考核形式存在差異,但其目的相同,即評價學生是否實現了課程設置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而且,強大的互聯網平臺也為分析評價學生的知識水平提供了便捷的服務。為了真實檢驗學生的上課情況,確保課程考核的公平性,線上課程考核需采用多維度的評價標準,包括日常出勤、隨堂測試、自主學習、在線互動、課后作業以及期末考試等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比例分配,降低期末考試在最終成績中的權重,減少學生平時上課不認真,考前突擊的情況。同時,針對不同的測試可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考核。例如課后作業可采用主觀題形式,既能讓學生獨立思考,對知識進行舉一反三,也能避免學生直接在網上復制答案。而對于期末考試,可以選擇超星等專門的軟件進行,這類軟件針對學生考試進行了相應的功能開發,極大地減小學生作弊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本著“誠信教育”的思想,也可以讓學生和家長簽訂考試誠信承諾書,讓家長監督學生考試,同時錄制考試視頻,作為留存材料以備檢查需要。
(六)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無法按時返校,只能進行線上直播學習。長時間則會產生厭倦抵觸心理。為此,各高校應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并將心理老師與學生進行一對多的匹配,當學生有所困惑時能及時為其解決。還要定期地開展心理講座,疏導學生心理,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除此之外,學生必須端正學習態度,進行自我約束。
四、結束語
雖然線上直播教學只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無奈之舉,疫情結束后各高校仍會回歸傳統的課堂授課,但其仍在我國教育長河上留下深刻的印記,也將是我國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的一種新方式。這次全國大規模的線上直播教學實踐活動,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聯網+教育”也再次以全新的形式進入各高校管理者的視野。本文通過總結自身授課經驗以及其他具有在線授課和學習經歷師生的親身體會,歸納并完善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體系和考核方式,既是對前一階段直播教學的反思總結,也期待能夠為未來的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沈宏興,郝大魁,江婧婧.“停課不停學”時期在線教學實踐與疫后在線教學改革的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5):11-18.
[2]祝智庭,郭紹青,吳砥,等.“停課不停學”政策解讀、關鍵問題與應對舉措[J].中國電化教育,2020(4):1-7.
[3]章慈.高校學生學習主動性量表的編制及結果分析[J].智庫時代,2019(6):212+281.
[4]藍媛慧.高校貧困生心理分析及政府管理對策探析[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3):175-179.
[5]茍斐斐,劉振天.高校教師線上教學平臺功能及環境支持認知評價的實證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11):49-59.
[6]宋萑,劉偉,劉麗莎.疫情防控期間教師在線教學現狀與培訓需求分析研究——基于全國百所中小學的抽樣調查結果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20,32(3):1-9.
[7]劉革平,劉選.抗疫保教:教育技術的責任與擔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34(3):20-26.
[8]梁美盈,陳實.疫情背景下地理直播課堂學習環境分析[J].地理教學,2020(8):27-30.
[9]章文偉,呂煒,黃偉.充分利用優質網絡資源和教學立方平臺,助力配位化學線上教學[J].大學化學,2020,35(5):209-216.
[10]焦建利,周曉清,陳澤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3):106-113.
[11]曾麗雯.疫情防控背景下線上教學實施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廣東省高校的調查[J].高教探索,2020(7):85-91.
[12]賈非,趙彬竹,李志創.混合學習與在線學習對學生投入度的影響——以學習環境為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2019,17(5):55-6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紅專并進’——以課程思政引領新工科院校《無機化學》課程教學生態構建”(GJB1421034)的資助和支持
作者簡介:王磊(1985-),男,漢族,山東肥城人,博士,副教授(準聘),博士研究生導師,歐盟瑪麗居里學者,研究方向為生物高分子領域的科研與教學。
*通信作者:徐平(1980-),男,漢族,浙江長興人,博士,教授,教學副院長,研究方向為功能納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