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亞迪
摘要:在2019年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中,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提出了高等外語教育的新使命。本文圍繞新時代、新文科、大外語的主題,思考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教育使得非英語專業本科生也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英語專業教育面臨許多挑戰,比如如何體現英語專業的“專”。高校英語專業針對新時代的變化可以做出什么應對?新時代的國際型外語人才應該“一專多能”,具有國家意識,在樹立本國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進行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新時代;外語專業教育;一專多能;跨文化
一、外語教育的過去與未來
在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為國家提供專業型人才,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教育的發展應該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也需要做出相一致的前瞻計劃。2018年,中共中央首次召開的新時代全國教育大會中提出了中國教育“新三步走”戰略:到2022年,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期;到2035年,是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前列的決勝期;到21世紀中葉,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達成期。可以看到,在未來三十年的戰略部署中,中國教育的“新三步走”戰略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基本保持了同樣速度的步伐。高等外語教育也提出了適應新時代的新使命。
了解過去外語教育的發展歷史有利于對未來外語教育戰略的理解,不同的國情,外語教育的發展必然不同,新中國以來,外語教育發展歷史就很有中國特色。中國的外語院校以及高校中外語院系的誕生和發展,都是為國家服務、為國家培養所需的外語人才而興起并且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外語教育可以大致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外語教育受政治外交影響比較大,外語教學的發展與外交需求相關聯。“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1966—1977年),外語教育基本處于停滯狀態。1978年全國外語教育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此后針對大學英語教學、英語專業的大綱相繼制定發布,同年開始試行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計劃和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實踐課教學大綱,外語教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戴煒棟,2019:5)。至20世紀末,頒布了《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對新世紀的外語人才有了新的定義,提出了“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新世紀的外語教育指出了方向(郭英劍,2020:5)。
進入21世紀,新時代對外語教育與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3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圍繞新時代外語教育進行了討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做了題為“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的主旨報告。提出了“三變、兩新、兩大”,即識變、應變、求變,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探討新時代高等外語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總體思路、總體措施、總體標準和總體目標。(吳巖,2019:3)
二、新時代外語專業的挑戰和新使命
外語專業如今面臨許多挑戰。在學科內部,改革、出路、反思、新理論、新實踐等逐漸成為關鍵詞,問題不斷被提出,人們不斷在研討。來自外部的信息技術革命,也給英語學科帶來了影響。(郭英劍,2019:15)近年來,英語專業影響力嚴重下降,讓外語專業在其發展歷史上第一次遭遇到了專業危機。有三大原因導致了這個英語專業,甚至整個外語專業的危機:第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單一的外語專業素養,而是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的需要,只懂一門外語,不懂其他相關專業的知識是無法滿足社會和國家的需求,為此,很多高校開始開展“外語+”的人才培養模式,即除了學習外語,還要學習貿易、金融、政治等相關專業。第二,公共外語教學的大力發展嚴重沖擊著外語專業教育。非外語專業的一部分優秀學生也擁有很高的外語水平,并且他們擁有本專業的相關知識,比“外語+”模式的外語人才專業性更強,人才水平更高。第三,90年代以來的“出國熱”,國內涌現出大量的海歸人士,他們懂外語,會外語,特別是英語。除了高校外語專業以外,各種外語培訓機構層出不窮,使得懂外語的人越來越多(郭英劍,2020:7)。
進入21世紀以來,外語專業如何在新時代進一步發展是中國外語一直反思和研討的問題。如今新時代新形勢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需要推進新文科建設。吳巖司長提出“三變”,認為“外語教學如果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我們就很有可能落在后面”(吳巖,2019:5)。
三、新時代的國際型外語人才
新時代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外語人才?步入外語教育新時代,針對專業面臨的挑戰,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外語專業教育改革的意見和觀點。
其一,新時代外語專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吳巖給出的答案是“一專多能”。“高校要建設新文科,做強大外語,需要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吳巖,2019:6)。一專多能是指不僅要培養精通一門外語,還需要會用多門外語溝通交流。郭英劍認為,未來外語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將是對人才多語能力的培養。比如,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要修第二門外語,甚至還有學生可以有能力學習第三門外語。對于“多能”,郭英劍提出“英語要精,二外要通,三外要會”的原則。
其二,郭英劍認為外語專業是應用型與人文性并重的專業。外語專業是和以外國文學與國家社會,文化等為研究對象的專業(郭英劍,2019:16)。為了學生更好的理解外國文化,英語專業會開設一些人文通識課程,英國概況、美國概況、西方經典導讀、西方哲學等。但是通常忽略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課程,這就導致了學生不會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外語專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新時代的外語人才應該有文化情懷和跨文化意識,融會貫通中西文化,既能理解外國文化也能講述本國的傳統文化。
其三,新時代的外語人才的一個關鍵詞是“國際型”。中國外語教育要倡導國際化理念,除了擁有全球視野,外語人才的國家意識也值得關注與重視。中國的高等教育是世界舞臺、全球格局、國際坐標,要堅定“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吳巖,2019:5)。外語教育也有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責任,著重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戴煒棟.我國外語教育70年:傳承與發展[J].外語界,2019(04):2-7.
[2]郭英劍.對“新文科、大外語”時代外語教育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17(01):4-12.
[3]文旭,文衛平,胡強,陳新仁.外語教育的新理念與新路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20,52(01):17-24.
[4]吳巖.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02):3-7+90.F7D68F79-B54F-4739-8D56-0E29C8C5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