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利
摘要:這些年來,因為普通高中的擴招,生源逐步減少,導致了很多學生的成績下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使其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信心下降,產生對學習的恐懼,從而使高中數學的學習變得更加困難。
關鍵詞:初高中數學;差異;銜接
引言
很多剛剛從初中畢業的學生進入高中的學生,都覺得高中的學習,并沒有初中的時候那么輕松,尤其是數學,初中的時候,數學還算不錯,但是高中的時候,就不太好了,因為高中的教師對初中的教材、要求、教學方法、思維水平都不了解,對初中與高中的教學銜接也不夠重視,這就造成了學生對高中數學的不適應。因此,加強初中數學教育的銜接是提高中學數學教育質量的關鍵。
一、新課程背景下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的必要性
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后面對著諸多變化,新教材、新教師、新集體,以及校園環境的變化制約著有些同學無法迅速地適應高一的學習,經過研究發現不少曾經以優異成績進入高一的學生通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但成績卻開始出現下降,有的學生甚至于還趕不上班級,高中課程起點階段的集合與函數思維等新教學內容的導入,使高中數學不論是在減少的數量或是在減少的幅度范圍都更甚于其它課程,在研究中也發覺有些學生對幾何出現了懼怕心情,學生并不適應高中的學習。如何大規模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是一個嶄新的問題。
二、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
1.內容方面
初中數學課本通俗直白,難點不大,一般側重于定性運算。而在高中數學課本,較多研究的是變數與組合問題,不但重視于定性運算問題,且既要作定性研究,還著力于各種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空間想象力的訓練等,在與初高中課本重要知識點銜接程度上有脫節現象。
2.教學方法方面
初中老師的教學由于大部分都是針對初中生的特點和課程的特定內容,所以整個教學過程比較緩慢,老師在重點教學內容和難點問題上都會花更多的時間來反復強調,答疑解惑。但由于高中老師在處理高中課程時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反復強調課文內容,因此對于慣用了初中老師教法的學生在步入高中后,往往根本無法適應高中老師的教學方法。另外,初中教師在基礎知識的處理上非常重視記憶力,只要把概念、公式、定理、法則記住,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但是高一的教師,不僅要認真地講解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則,而且需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各類創新能力的訓練,加之其他因素影響,要求在課堂中不僅注重書本上教學內容,而且要注意補足學生進行各類課堂之外所學知識點,對習慣于"依樣畫葫蘆"沒有"舉一反三"才能的高一學生,當然無從承受。
3.學習方法方面
初中學生習慣跟著教師轉,不擅長思維方式和勤奮鉆研數學教育問題,也沒有歸納總結能力。而步入高中以后,則需要學生勤奮思維、敢于勤奮鉆研、擅長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總結發現規律性。但是高一學生卻總是遵循著初中的學習方式,不擅長把握在課堂中自學、閱讀、復習、小結等重要環節,對高中知識內涵也沒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分析清楚原因后對癥下藥才有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同時我們也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相應措施加以合理的調節,全面地處理好高中階段數學教育所遺留的問題,以補充學生對基礎知識的不足,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讓學生初步掌握了自學能力,從而盡快脫離高中數學教育的被動局面,為高考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初中高中數學教學銜接的對策
1.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
到了高中,老師們就沒有辦法在課堂上重復講解和練習了。高中數學的內容豐富,要求很高,題目也很難,但重點和難點卻不能像初中那樣,反復強調。新課標下的高中教學通常采用“設導”、“提問”、“設陷、“設變”、“啟發”、“引導”、“逐漸擴展”,最后讓學生自己思考、回答,從而更加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偏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滲透和思想品格的養成,而相對地較為注重學生自己的掌控能力。這就導致了剛進入高一的孩子們不易于適應這些教學模式,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對知識點囫圇吞棗,在課后又不積極復習鞏固,由此形成認知障礙,嚴重影響學習效果。所以,為適應高中數學學習,學生首先學會"獨立學習"。做到課前預習,找到重難點,課后不懂的及時鞏固。
2.讓教師學會解決初中與高中數學內容上的斷層。
雖然新的課標對初高中的教材進行了較大的調整,但是高中學的教師對初中的課本并不是很了解。因此,雖然教材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下降,但是高一的時候,學生們經常會用到的知識,比如交叉相乘法、立方差公式、韋達定理,二次函數的圖形和二次方程的根的排列、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之間的關系,都需要在高中一年級進行補充和掌握。所以高中學老師在課堂中必要知道學生曾在初中學過的什么知識點,一些基礎知識雖然在初中生階段不會掌握但在高一也要用到,這就需要在教材中再做補足。有的東西在初中就不是重點只能作為了解,而在高中就是重點,這就需要在課堂中加強。
3.讓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高中和初中的數學銜接教與學應該立足于培養學生的知識基礎,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并堅持循序逐步的教學原則。指導學生逐步把握方式,養成良好的閱讀理解、自主練習與質疑問題的良好習慣。讓學生的思想層層發展,逐步深化。力求通過與我們老師的指導銜接,早日完成學生思想由初中學生到高中學生的角色轉換。
4.讓教師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初高中老師都要努力于培育與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本身學習的積極性。許多孩子認為學習是一種壓力,大部分原因還在于缺少對數學本身的興趣。老師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往往應該透過敘述古往今來國內外數學教育史、數學科研領域的豐功偉績,說明數學教育在自然界科學研究與社會研究領域中,特別是在中國工農業產品、軍隊、生活等領域的作用,以引導與喚起學生對數學本身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各個階段的學生特點進行分類教育,透過提供他們一些新奇好玩、難易適中的題目,使學生對問題形成強烈的好奇心,讓他們能夠主動的參加發言和探究。此外,老師們還可以教師可以運用語言的生動、分析的方法、嚴謹的邏輯推理、有機的聯系,讓學生在簡潔、高效的數學方法和靈活的解題方法中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并運用自己的解題能力去表達和創造數學的美。
結語
初中和高中的數學差異主要體現在知識、教學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經常探索教學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從學生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入手,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學會自學。
參考文獻:
[1]殷顯耀.等主編的新教學方法[J].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03):102.
[2]傅紹培.加強師生合作教學提高數學教學課堂效率[J].中等教育探究,2006(02):102.
[3]張奠宙.數學教育學導論[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2):23.
[4]王岳庭.數學教師的素質與中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J].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4).
[5]盧昌新.淺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