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萬里,王小芬,陸 葉,張宜凡
(上海健康醫學院藥學院,上海 201318)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深入挖掘專業體系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同時,由于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1-2]。在傳統教學中,思政課程往往由思想政治專任教師進行授課,很難實現高等學校全過程、多方位及多層次育人目的,這就要求思政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3-4]。此外,當前處于網絡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尚不成熟的大學生容易受社會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因此,學校思政教育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5]。我國大學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理念,是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6-7],因此,我國高等學校推進課程思政是一項神圣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分析化學是醫藥類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是研究物質的結構、組成和結構信息的一門科學,是貫穿于多個學科的重要分析技術,其本身帶有一定的科學規律,然而各個章節知識點繁多,傳統教學僅僅講授知識點,忽略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對思想政治方面的融入和教學設計不夠深入,難以與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相吻合。基于課程思政的建設視角,本文以分析化學中“酸堿滴定分析法”為例,在各個知識點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初步探索與教學實踐,以培養學生的人文和科學素養。
分析化學中“酸堿滴定分析法”是整個分析化學的開端,是化學分析法的基礎章節,包括酸堿質子理論、酸堿平衡理論、酸堿指示劑及酸堿滴定等方面的內容。酸堿滴定法是以酸堿反應—中和法為基礎的分析方法,目前,廣泛應用于醫藥、環境領域中,如原料藥的含量測定、水質酸度檢測、環境污染監測中等。通過對酸堿滴定分析法的學習,掌握基本的滴定分析法,為后續章節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因此,“酸堿滴定分析法”對于開展分析化學課程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酸堿的定義,其實大學生并不陌生,在高中基礎化學中已經學習過,然而對于酸堿的實質尚不清楚,普遍認為能夠電離出氫離子的物質為酸,而能夠電離出氫氧根離子的物質則為堿,這樣的感性認識其實并不全面,應引導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什么是酸堿,引導學生轉換思維與觀念,能夠運用知識打破傳統觀念與思維定式,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進而進行思考、探索與創新,更好地適應當前快速發展的科技時代。關于酸堿定義,其實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最初是1666年由英國波義耳提出酸堿的通性描述,提出酸是具有酸味的物質,能夠溶解某些金屬及碳酸鹽,與酸相反的物質稱為堿。1770—1780年法國拉瓦錫對酸性又予以解釋,提出了“燃燒的氧學說”,認為一般的可燃物質燃燒后通常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1789—1836年戴維和利比希糾正了拉瓦錫的錯誤,提出所有的酸必須是含氫的化合物,而且氫能被金屬置換出來。1880—1890年阿倫尼烏斯及奧斯瓦爾德發現前人關于酸堿的錯誤,進而提出電離理論,并形成酸堿定義。終于在1923年,丹麥的布朗斯特與英國的勞里指出酸堿電離理論具有片面性,于是提出著名的酸堿質子理論,打破了傳統意義的酸堿定義,從質子水平解釋了酸堿的本質,認為凡是能夠給出質子的物質為酸,凡是能接受質子的物質為堿,這樣更加擴大了酸堿的范圍,形成我們目前學習的酸堿質子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來重新認識酸堿,就非常清楚了,但是早在幾百年之前,最先對酸堿進行定義的科學家來說,他們是非常艱難的,發現科學理論是需要經過反復實驗的。早在1666年,當時人們并不清楚酸是一個什么物質,最先對它的認識就是粗略的描述,人們對酸堿的認識基本上帶有經驗性,由于時代科學的局限性,人們缺乏從分子本質進行嚴密論證。通過講授這段對于酸堿爭論的歷史,讓學生明白科學研究是發展、變化的,要科學辯證地看待問題,培養學生具備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
在酸堿滴定分析中,酸堿反應因無顏色、氣味等變化,而且一般反應速度快,很難觀察到是否反應到終點、是否定量完成,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指示劑來指示終點。課程中介紹了多種常見的酸堿指示劑,如甲基橙、甲基紅及酚酞等。在講授酸堿指示劑的變色原理時,比如甲基橙在酸性溶液中變成紅色醌式雙極離子,是其酸式體,在堿性溶液中又變成黃色偶氮式結構(堿式體);又如酚酞指示劑在酸性溶液中形成無色帶有羥基的酸式體,而在堿性溶液中形成帶有醌式結構紅色的堿式體。通過這些實例,可以清楚地說明指示劑的變色原理實質是本身結構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正是由于溶液環境的變化。引導學生從自身出發,融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思政元素(見圖1),培養學生多與積極向上的人交流,自己就會變得更陽光。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比如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說明此理。因此,沒有良師益友的影響,就會隨波逐流,好的風氣則有好的影響,而壞的風氣,則有壞的影響。從酸堿指示劑這一知識點入手,既讓學生更加理解酸堿指示劑的變色原理,又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為人處世的重要理念。
圖1 酸堿指示劑中的思政元素挖掘示意圖
酸堿滴定曲線實質是反映了在酸堿滴定過程中,溶液中氫離子的整個變化過程,在科學研究中,也通過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事物的變化規律。以NaOH(0.100 0 mol/L)滴定HC(l0.100 0 mol/L)20.00 mL為例,具體研究整個滴定過程中溶液中氫離子的變化規律,在滴定開始前,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就是HCl(0.100 0 mol/L)中氫離子,計算pH值為1.0,開始滴定,隨著NaOH的滴入,溶液中的氫離子不斷被中和,pH值逐漸增大,當達到化學計量點前0.1%時,此時加入NaOH19.98 mL,溶液的pH值為4.3,達到化學計量點時,溶液的pH值為7.0,如果繼續滴定,當達到化學計量點后0.1%時,此時加入NaOH20.02 mL,溶液的pH值為9.7,繼續滴定,依次計算溶液的pH,就形成整個的滴定曲線。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滴定曲線,會發現在化學計量點前后0.1%,出現很大的突躍,pH值變化很快,幾乎垂直上升,pH值從4.3變化到9.7,而且這只是pH值的變化,如果是氫離子的變化,是105的變化,該變化更大,而NaOH僅僅加了0.04 mL,大約是一滴的量,因此引入“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政元素(見圖2)。我們有時候會為一些事情奮斗很久,但事情卻沒有眉目,此時我們容易陷入沮喪的狀態,往往會產生放棄的想法,可往往最后再堅持一下就會取得成功,自己之前付出的努力是至關重要的,多次的失敗才成就了成功,不斷地積累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所謂厚積而薄發。在唯物辯證法中,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在傳統文化中,也能發現量變引發質變的規律,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以這樣的思政元素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圖2 酸堿滴定曲線的思政元素挖掘示意圖
誤差是普遍存在的,同樣在酸堿滴定分析中,也存在滴定終點誤差,以NaOH滴定HCl為例來說明滴定終點誤差的存在,在滴定前選擇酚酞作為指示劑,前期發現酚酞指示劑的變色范圍為8.0~10.0,而NaOH滴定HCl的化學計量點pH值為7.0,那么即使控制滴定操作,滴定終點也只能控制到8.0,所以為了盡可能地接近化學計量點,終點顏色最好控制為淡粉紅色。因此,由于滴定終點與化學計量點不一致所造成的誤差,定義為滴定終點誤差。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滴定終點誤差,引入唯物辯證法中的普遍聯系的規律,明確只要進行測量和實驗,就會有誤差,但不能因為存在誤差,就置若罔聞了,而應不斷地提高操作水平,把誤差降到最低,讓我們的滴定終點無限地趨近于化學計量點。然而,這種也只能無限地接近,因為滴定終點是指示劑實際測量的值,往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操作過程中的誤差、指示劑的選擇及樣品因素等影響,而化學計量點卻是一個理想值,因此這里可引入理想與現實的辯證統一關系(見圖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理想高于現實,又源于現實,而只有在現實中付諸行動,才能實現理想。此外,理想與現實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嵌合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的理想,是按照歷史發展規律,經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所努力實現的目標[8]。在滴定分析中,也要追求這樣的理想值,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思維、科學的學習態度,不斷提高操作技能,使得滴定終點無限趨近于化學計量點,在講授專業知識時,細雨潤無聲地融入辯證思維元素。
圖3 酸堿滴定終點誤差的思政元素挖掘示意圖
“酸堿滴定分析法”作為分析化學重要的基礎章節,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提高分析化學課程育人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分析化學中酸堿滴定法教學為例,通過系統地梳理章節知識點,結合酸堿質子理論的發展歷史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論,將育人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酸堿滴定分析中,展開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通過此探索與教學實踐,可以讓學生在掌握枯燥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科學人文素養的熏陶,提高學生學習分析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困難、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科學精神,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