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 張文波
雖然說現(xiàn)如今教學理念在不斷變換,教師在課堂當中的地位在不斷變化,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有所增強。隨著就業(yè)壓力不斷增加,對學生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教師應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讓他們更加適應今后社會對他們提出的客觀要求。
一、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chǔ),也是教育對課堂的基本要求。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
首先班主任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應該嚴格執(zhí)行學校和班級的管理制度,將學生的德育教育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階段之中。其次要從班主任自身的責任出發(fā),每天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檢查,例如儀容儀表、衛(wèi)生等各個方面,除了嚴格執(zhí)行這些規(guī)章制度之外,還要對學生注入更多的心血,讓學生們在教師的愛與關(guān)懷當中成長。再次,充分利用多種形式開展教育活動,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
舉個例子,在整個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展開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規(guī)范能力。除了主題班會之外,還可以通過《弟子規(guī)》的學習和觀看,讓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在觀看和學習之后,教師可以直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主題可以比較廣泛,可包括禮儀、智慧、交流等等。通過這種討論學生們可以將其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除了以上這些教育形式之外,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法制教育的開展形式比較多樣,可以是班會、主題課以及影視劇等多種形式。
二、培養(yǎng)學生刻苦、勤奮的習慣
刻苦和勤奮這兩種習慣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想要讓學生擁有這兩種習慣,首先要樹立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認知,樹立文化知識的重要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了解文化知識在今后生活當中的重要意義。只有不斷地掌握文化知識才能夠適應今后生活和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改變自己的命運。其次教師應該轉(zhuǎn)變思想,運用多樣化的手段豐富學生課堂,提高學生熱情,讓學生告別枯燥的學習環(huán)境,在輕松的氛圍當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育方式,結(jié)合多媒體、合作、交流、游戲等多種形式,調(diào)動學習氛圍。最后,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激勵教育,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激勵計劃,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強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給予學生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的雙重鼓勵,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意識。總之應該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養(yǎng)成刻苦的良好習慣。
三、強化學生公德和職責意識
公德心是新課改之后對教育行業(yè)提出的新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公德心的教育,通過榜樣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熏陶。
簡單地舉個例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或是正能量的公益廣告等,影響、塑造和鼓舞學生的公德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對社會上違法亂紀行為進行剖析式評判,通過正反兩個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公德觀念。
除此之外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職責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職責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對于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培養(yǎng)學生的職責意識主要要從學生的日常行為下手,首先要做到對違規(guī)違紀的行為予以懲罰,例如學生故意逃避勞動,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懲罰,督促學生完成應盡的義務(wù)。其次,教師應該多次組織公益勞動等,讓學生意識到勞動是學生應該盡的職責。隨后,教師可以運用比賽的形式鍛煉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籃球、拔河、足球等團隊項目是首選。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從班主任的角度出發(fā),促成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應該培養(yǎng)學生刻苦學習,勤勞勇敢的習慣,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公德心,全面提升學生的自我素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合格人才,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推動我國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為我國社會的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