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育并舉”理念下,勞動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必須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其科學合理地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旨在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分析閱讀教學中勞動教育滲透的現狀,并提出勞動教育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五育并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0-010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0.034
在《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勞動教育目標、內容、途徑、關鍵環節和評價等,要求中小學階段各個學科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都應關注勞動教育的滲透,以便于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真正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調查中發現,小學語文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學理念的束縛,對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忽視了勞動教育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制約了勞動教育價值的發揮。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勞動教育滲透現狀分析
“五育并舉”理念下,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旨在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調查中發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具體來說,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素質教育背景下,雖然已經明確了勞動教育的價值。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差異性。通常,越是注重素質教育的地區,例如: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區,勞動教育開展情況相對比較好,不僅勞動教育的內容豐富,勞動教育的形式也非常多樣化。但是對于其他地區來說,由于應試教育理念仍占據主導地位,學校對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勞動教育宣傳等,致使小學語文教師對勞動教育知之甚少。在這種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常常認為勞動教育可有可無,甚至存在極強的應付狀態,難以真正促進勞動教育與語文閱讀的深度融合。
第二,對閱讀文本中勞動資源挖掘不足。在現行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材是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主要依據。同時,現行的小學語文閱讀文本中也蘊含了大量的勞動素材,是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但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小學語文教師對勞動教材認識不足,理解不夠透徹等,在日常閱讀教學中缺乏勞動教育素材的開發和挖掘。另外,由于當前部分小學教師對勞動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有限,致使在閱讀教學中,原本可被利用的勞動教育素材被大量閑置。
第三,勞動教育滲透路徑單一。在“五育并舉”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在促進勞動教育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時,必須要對具體的滲透路徑進行優化和改進,才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但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小學語文教師對具體的滲透路徑研究不夠深刻,選擇的勞動滲透路徑比較單一,缺乏創新性、綜合性,甚至是將勞動教育生硬地滲透其中。如此一來,嚴重制約了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效果。
第四,缺乏教學評價的保障。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小學語文教師之所以不重視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評價機制。教師并未將勞動教育納入具體的評價目標中,致使在具體滲透的過程中常常被忽視掉。同時,學校的教育管理部門也尚未出臺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并未對勞動教育進行客觀、全面、公正的評價,嚴重制約了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效果[1]。
二、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轉變教育理念,強化勞動教育觀念
教師作為實施閱讀教學的主要參與者,自身秉承的教學觀念直接決定了閱讀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效果。以往,受到應試教學理念的束縛,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成績、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為首要目標,忽視了勞動教育在閱讀中的滲透。而在“五育并舉”理念下,教師必須要從傳統的閱讀教學理念中掙脫出來,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并結合閱讀教學內容,深挖其中蘊含的勞動教育素材,確定勞動教育目標。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在促進勞動教育與閱讀教學滲透的過程中,還必須要結合教育的內容,對整個閱讀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設計,采用多種手段和方式,結合閱讀文本中的勞動素材,科學滲透勞動教育,以便于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強烈的勞動觀念。
(二)深挖閱讀教材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
為了促進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教師不僅要熟悉勞動教育的基本任務、基本目標,還應對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精準把握其中蘊含的勞動元素。就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來說,其中蘊含著大量的勞動教育元素。具體來說,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滲透的勞動教育文章主要分為三類:首先,對勞動精神進行歌頌的文章。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中,主要介紹了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綱目》不畏艱險、不顧自身安危等,常常攀登懸崖采藥、利用自己的身體試驗藥效等。這一類文章旨在強化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其次,對勞動成果、創造幸福生活進行歌頌。在這一類的文章中,主要對勞動的場景進行了描述,或者展現了勞動成果等,旨在引領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到勞動的價值,并喚醒學生熱愛勞動、勇于創造勞動的積極性。最后,對勞動之美進行弘揚。這一類的文章中主要體現了勞動的技藝之美,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感悟勞動過程就是創造美的過程,進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勞動中,并在參與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2]。
(三)優化教學過程,強化勞動教育滲透效果
為了促進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教師還應對傳統的滲透路徑進行優化和改進,結合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全方位、多維度滲透勞動教育。
首先,依托課文中勞動場面描寫,在閱讀中發現勞動之美。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對勞動場面進行了描寫,其語言十分優美,可促使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心生向往。例如,在《走月亮》這一篇文章中,在我和阿媽走月亮的過程中隨處可見的景色,皆是關于勞動場面的描寫。教師在滲透勞動教育的時候,就可以此出發,引導學生對其反復閱讀,結合文章中的“從果園那邊,飄來果子的甜香……是它澆灌過的稻田,春天我們種油菜、種蠶豆……看,稻谷就要成熟了……”感悟其中蘊含的勞動之美,使學生在閱讀中強化自身的勞動意識。再比如,在《少年閏土》這一篇文章中,可通過“我”和“閏土”的交談,感悟到農村勞動的樂趣;在《四時田園雜興》中,“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對勞動場景進行了描述。這些文章都對勞動進行了描寫,著重強調了勞動的樂趣、勞動的美,是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因此,教師在日常語文閱讀教學中就可充分借助這些描寫勞動場面的文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品味文字,挖掘勞動中蘊含的美和樂趣,逐漸強化自身的勞動意識。
其次,結合人物描寫加深對勞動者品質的認識。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對勞動人民的形象進行了描寫。但這些文章中描寫的勞動人民形象與學生意識中的勞動人民形象不同,不再是蒼老、艱苦的形象,而是精神抖擻、技藝高超、踏實勤懇的勞動人民。例如,在《他像一顆挺脫的樹》中,就給學生刻畫了祥子年輕時的樣子,課文中描寫了一個夢想成為出色車夫、獨立勞動者的年輕人,字里行間都給學生展示了一個年輕勞動者的旺盛生命力;在《刷子李》中從刷子李徒弟曹小三的視角上,對刷子李神乎其神的刷墻技術進行了描寫,從教材中對其進行描寫的語句上來說,就可以看出刷子李高超的技藝。因此,在對這一類的文章進行閱讀的時候,就可以從人物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在閱讀完成之后,對人物特點進行總結,強化文章中人物的勞動者身份,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明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最終從不同的角度上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敬佩。
最后,對勞動的過程進行分析,在閱讀中認識勞動的創造性。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收錄了一些關于勞動創造的文章內容。例如,在《竹節人》這一篇文章中,借助簡潔、風趣的語言,將竹節人制作、玩的過程進行了清晰的描述。基于此,在滲透勞動教育的時候,就要求學生圍繞勞動過程進行閱讀,在閱讀中明確玩具制作過程,教別人玩這種玩具,旨在閱讀中感悟勞動制作過程。再比如,在《風向袋的制作》中,這一篇說明性文章主要對風向袋的制作過程進行了清楚的描述。教師在滲透勞動教育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輔助勞動實踐,使學生在親手制作、閱讀的雙重作用下,理解文章中描寫的內容,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最終體會勞動的創造性、科學性。
(四)優化勞動教育滲透方式
正所謂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更好地促進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教師還應從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下解放出來,結合閱讀教學的內容以及小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選擇針對性的滲透模式。
首先,積極創設閱讀情境,強化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與勞動相關的情境。如此,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促使學生在特定的勞動情境中,對勞動形成了深刻的認知。例如,在《葡萄溝》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結合有關勞動的內容,從網絡上搜集新疆人民采摘葡萄、晾曬葡萄的視頻,將其制作成為閱讀情境。如此一來,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對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生了深刻的感受,并強化了小學生的勞動熱情,促使其在情境中對勞動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其次,積極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在新課程標準下,明確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背景下,為了促進勞動教育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效果,還應從閱讀課堂中走出來,將課堂上的閱讀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自身的勞動能力。例如,在《鄧小平爺爺植樹》的閱讀教學中,為了促進勞動教育的滲透效果,教師在設計閱讀時,可搜集相關的視頻,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熟悉植樹的相關知識。接著,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之余,帶領學生到學校的花園中植樹,促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強化自身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同時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也逐漸感受到勞動的樂趣,真正實現了勞動教育的目的。
最后,積極開展課堂表演。新課程改革下,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需求等,科學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手段,旨在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因此,為了促進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教師還應結合小學生的閱讀需求,結合教材中有關勞動的場景、內容等,引導學生將文本中的內容演繹出來。如此,學生在親身表演的過程中,也對文本內容形成了深刻的感悟和體會,也體會到勞動的美好。例如,在《鄉下人家》的閱讀教學中,課文中描繪了一幅自然質樸、親切祥和的農家畫面,其中蘊含著諸多勞動因素,包括:種瓜、種花、養雞、搗衣等。教師在強化勞動教育滲透的時候,可指導小學生一邊閱讀,一邊采用即興表演的方式將其演繹出來。如此,不僅豐富了閱讀教學方式,也促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含義。
(五)加強集體教研、改進評價制度
語文學科在滲透勞動教育方面存在獨特的優勢。為了促進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教師不僅要對語文核心素養、勞動教育的內涵進行深入的解讀,還必須要對教材中蘊含的勞動資源進行挖掘,據此設計教學目標。但在這一過程中,僅僅依靠個人是很難完成的,必須要通過集體備課,在教師的通力合作中,才能充分挖掘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勞動資源,并對其進行歸納、分類,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階段性、層次性地滲透勞動教育,真正將勞動教育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融合到一起[3]。
另外,為了促進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效果,還應對傳統的閱讀評價制度進行改進和完善,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閱讀結果、閱讀題完成情況,還應關注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勞動態度、對勞動技能和勞動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最終的勞動成果,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同時,教師還必須將評價的結果記入到學生的成長檔案中。在優化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還應堅持多元化評價主體,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引入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等,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價值,促進勞動教育在閱讀學習中的滲透。
三、結語
綜上所述,每一位學生都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唯有形成積極的勞動觀念,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才能具備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才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基于此,在“五育并舉”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勞動教育,充分挖掘閱讀材料中蘊含的勞動元素,結合具體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滲透,確保學生在閱讀中對勞動形成正確的認識,真正熱愛勞動、崇尚勞動。
參考文獻
[1] 張娟娟.例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2021(43):5.
[2] 葛玉琴.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策略初探[J].家長,2021(30):132.
[3] 耿小艷.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策略初探[J].讀寫算,2021(27):91.
作者簡介:趙冬(1976.10—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