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李俠
摘要:將革命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對小學生樹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把革命文化融入課本,提高它的可讀性和同步性。強調教育中的革命文化滲透,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注意情感。將革命文化融入中國基礎教育的全過程,強化評價的整體性和程序性。
關鍵詞:革命文化;語文課程;文化;自信
引言:中國優秀的傳統與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都是具有鮮明特點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是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它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保證中國人民能夠在今天仍然屹立不倒。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世界觀、政治前景、革命前景、價值觀和公眾前景的統稱。即自覺與內在、科學與政治、繼承與創新、包容與開放。明確的政治導向,創新時代,豐富的教育內涵,使革命文化由文本話語走向生活話語,從單向的灌輸到多元教育的互動。
一、論革命文化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內涵
革命文化是革命時期黨和人民共同形成的一種文化的結晶,它能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這種資源可以分為有價值的和沒有價值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和紀念碑是指革命紀念碑、烈士陵園、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等實物資源。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是革命重大事件、革命人物的事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革命文化的物質與非物質資源的進一步開發與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人生、對世界、對價值的認識。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實踐中,地方的革命文化教育,是對中國革命文化資源利用的擴展和深化,有助于學生對整體主義的認識有其必要性,即當代中國、國家、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對歷史上重要的基地紀念館進行動態的、歷史性的理解,在中國的課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教科書,從平面的教科書到立體的教科書,傳遞著鮮活的革命精神。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革命文化的實踐問題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引入創造性文化,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但由于歷史知識、現代生活和革命文化資源的利用程度較低,整體意識較差,綜合評價與整體評價缺乏關聯性。
(一)必須改進對當代生活的了解
“目前的革命傳統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達到預期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們的革命傳統與青年的代溝。”比如,小學課本的題目是“救國救民”、“反日愛國”,但現實中的學生與現實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如果學生只依靠課堂和文字的閱讀,那么這種文章就會變得很抽象,不能真正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生活。從教學輔助資源的視角來看,針對小學生的以革命傳統為主題的課外閱讀和電影等內容很少。近幾年,為了改善對孩子的評價,很多流行的影片和電視劇,在外在感受上,更加注重自身的內在的革命情感與心靈的升華。從課堂教育的角度來看,個人教師的傳統的革命教育,近代革命“歷史”的教育,主要是知識教育,紀念儀式,或專題講座,利用分享的革命故事,傳授現代革命的知識。它會讓學生不了解革命的歷史背景,不了解他們的感情,不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障礙,無法將他們與今天的快樂生活聯系在一起。
(二)拓展革命文化資源的必要性
革命文化資源所承載的價值要素,是思想、德育的一種教育資源,但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卻鮮有應用。革命文化資源的精神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凈化和凈化,無法真正成為大學生在這個世界上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準。許多教育工作者對于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使用還不甚了解。在許多學校,語文課本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的教學資源。很多老師都會用「強調與舉例」的方法來說明問題。主要途徑就是要使革命文化資源在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舉例來說,同學們可以到革命的紅色地方或地方去,看一些紅色的東西,并對烈士的墳墓表示敬意。所有的行為都是一種靜態的、單一的表現。歷史上強烈的革命文化所體現的苦難、犧牲的內涵,并不能很好地與當前的快樂、富足的現實生活相聯系,也不能充分地增強學生的參與和積極性。在這種實踐活動中,若沒有對其本質內涵進行挖掘與提煉,它的教育作用就難以具有充分的深度。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革命文化滲透的路徑選擇
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要改善融合效果,使其更好地發揮人民的教育功能,就必須優化融合途徑。
(一)加強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與歷史思想的融合,增強內容的現代、易讀性。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優秀繁體漢字文化的信心、對革命文化的信心、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信心。這三種文化并非彼此隔離,而是站在同一陣線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文化形式都在不斷地積累著中國民族中心最真誠的精神追求。
(二)注重在教育中引入革命文化,注重學生的自主和參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轉變單純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把多種教育資源、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參與。目前,課堂上普遍采用的是參與式語文學習。平等參與和多元的學習活動是必須的。在課堂教學中,同學們能夠獨立地使用語文,并在語文思考、審美和探究方面積累實際的經驗。參與式教學把革命文化融入到小學的語文中。
首先,根據注重平等的參與式教育的特征,可以采取問題式教學方法來教授與革命文化有關的章節。教師可以預先設置問題,將知識問題作為線索進行教學,并在課堂上圍繞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置身于問題的環境中。學生們在師生間的交流中認識了長征,共同體會到了詩詞的韻味。
第二,基于情境因素的參與性學習特征,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引入革命文化,可以通過模擬情境、選擇情境、創造情境來實現教育目標。比如,在《開國大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教材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物質載體,使學生在客觀、真實的歷史遺跡面前感受和感受。這種以“實地感受”為基礎的實踐性教學,以“真情實感”、“實景”為載體,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革命精神。
例如在《金色的魚鉤》這一課,通過老班長為了履行自己的使命,精心照顧傷員自己卻被累死、餓死的故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責任與忠誠。雖然那個年代已經遠離了學生,但是“責任”這- -理念并沒有過時。特別是對于即將華業的小學生來說,更是要養成責任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老班長的責任人手,引導學生去分析自己在班級中、在家庭里應該要承擔的責任。這種聯系生活的方式讓革命文化課文的閱讀教學更加具有意義。其次,是要聯系學生自身。《清貧》中描寫了方志敏烈士雖然經手的錢財數額巨大,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清貧,不管國民黨士兵如何搜身都找不到一個銅板。但是,他也是富有的,他擁有-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篇文章通過對比讓學生正確的看待貧富問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情況來引導他們去討論和分析問題:你認為方志敏烈士是一個清貧的人嗎?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看待富有或是清貧問題呢?這樣的問題可以將課文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讓他們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斷。
結語:
總之,在學習了革命文化之后,要及時組織同學們相互評鑒,互相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情景建構、參與觀察、記錄檔案等方式記錄、評價和引導學生對革命文化的情感、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李康平.中國革命文化基本理論問題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7):122 一 127.
[2]高良堅.論紅色革命文化教育話語的當代轉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8 一 50.
[3]項久雨,吳海燕.培育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6(10):18;24.
[4]徐美英,田曉偉.革命文化資源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