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嫦
摘要:在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之中,除了針對普通學生的教育開展需要革新之外,特殊教育的效益提升也是一項急需解決的問題。因為在教師開展特殊教育課程時,除了要保證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外,還要在德育與心理健康角度多加重視,以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所以本文便從以下角度,提出部分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特殊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學生指的就是因先天條件的不足或后天外力因素所致,同普通幼兒之間有所不同的一類學生,他們與普通學生相比生理或心理方面會稍顯不足,而這也就導致其本身對課程學習的理解能力會相對較弱。除此之外,他們本身與普通學生之間的區別,還會使其本身的心理發展問題性更強,極易形成不良的心理狀態與德育認知,所以教師在針對這部分學生展開教學時,就應該意識到這些問題,從而創設出更適合他們學習的相應教學手段。
一、創設趣味教學環境,在興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德育認知
教師要想切實在課程或生活之中,將特殊學生本身的德育認知與心理健康加以規范,首先要做的就是調動起他們本身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于興趣的基礎之上對其展開有效的德育內容傳輸,這樣整體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才能夠得到有效提升[1]。而要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首先可以嘗試在課堂或在日常生活之中,創設部分趣味教學環境,以便在明確的主題下,引導學生們以自己更感興趣的方式參與到情境之中,并通過既定的表達達到學習目的,從而提高教學的整體開展效率。
以筆者的親身送教經驗為例,筆者曾在送教上門的過程之中,遇到一個三年級的男生,它因自身的身體有所缺陷,而形成了嚴重的自卑、焦躁心理,并具體地表現在其本身的大量不良生活學習習慣之中。如在日常生活之中,他常常會將自己的身體缺陷作為“憑仗”,對其本身的父母、爺爺、奶奶發出命令,而且一旦其父母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便會大發脾氣,甚至做出摔東西、說臟話等不良行為。對這一學生的行為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針對這類自身身體情況特殊的學生,其自身的父母會對他們生出更多的包容情感,從而導致其本身形成大量不良生活習慣,這對其本身的德育認知與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樹立,都難以起到積極的發展推動作用[2]。筆者在送教上門的過程之中,也并沒有以直接教育的方式,將德育知識以及正確的思想價值講述給這名學生,而是選擇利用了相對有趣的“互換角色”游戲形式,讓他來扮演自己的父母,而將筆者作為他本人,展開了部分他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做的行為。在這樣的游戲過程之中,該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了父母對他的寵愛,并在游戲的開展過程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行為的不正確性,而筆者也就此機會將正確的“尊老”觀念傳達給了他。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游戲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年齡,使其愿意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而在游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手段,相較于直觀的表達更能夠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情感角度認知,這對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綜合認知、德育觀念都能夠起到相對較好的發展優勢。因為對學生展開德育相關教學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尤其是像上述男生的情況,當其家長對他們繼續加以溺愛時,他之前存在的問題便有很大的可能性會重復出現,所以教師在后續的課程生活之中,也要對這類學生加大重視,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更多地將正確德育觀念融合,同時加大與其家長間的有效交流,使其能夠輔助教師進一步完成課程德育的相關教學效益,這樣特殊學生們的德育觀念才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提升。
二、開展生活實踐教學,在實踐活動中樹立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針對特殊學生所展開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除了要意識到他們本身的德育認知不甚完善之外,還應該對其自身的心理發展加以重視,即充分意識到他們心中的想法,并及時制止其內心不良情緒的誕生,這樣教學的效率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與發展[3]。而要針對他們本身的心理狀態展開觀察與了解,并切實強化其自身的心理素質,教師便可以嘗試利用生活化實踐的教學方式,深入其本身的日常生活之中,了解他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不良情緒來源,這樣才能夠更充分地意識到影響其自身身心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而幫助其解決問題,樹立正向心理素質觀。
依舊以筆者的親身送教經歷為例,在上述事例的同期,筆者還與一名六年級的特殊女生之間有所接觸,這名學生其本身的學習成績始終處于中等偏上的位置,思想觀念、德育價值也均不曾出現問題,但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之中,筆者通過與這名學生之間的交流、共同以及相處中,發現其內在的心理狀態存有部分問題。事情的起因要歸結到一次期中考試,因為這名學生日常的成績都相對穩定,而在那次考試之中她的成績大幅下降,所以筆者便對其本身的性格特點以及生活環境,展開了相對詳細的調查與關注,在筆者長時間的關注下,逐漸意識到該學生本身的心理承受力度較弱,而身體上的殘缺也會使其更加在意他人的評價,在期中考試之前,該學生便因同學之間的玩笑話而心理崩潰一度無法繼續學習,從而出現了后續考試成績大幅下降的問題[4]。針對這類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心思敏感的學生,筆者在教學時就嘗試利用部分溝通的技巧,將彼此之間的關系快速拉近,之后又以“闖關”的模式展開了部分生活化實踐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筆者與學生共同闖過了“考試失敗”、“父母指責”、“同學孤立”等情緒應對方面的關卡,而當學生徹底通過教師所設置的心理關卡后,筆者又組織同學們創設出了共同為其慶祝的課程情境。在這樣的教學手段下,學生切實體會到了同學、教師對其本身的關愛,而在活動之中,她也樹立起了自身“勇敢面對”的心理素質,這不僅僅能夠對其自身綜合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大程度上的積極意義,良好的心理發展素質還能夠將其本身的德育認知、學習成績等不同角度的發展效益加以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切實將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質量加以提升,并有效將特殊兒童本身的德育認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加強,就可以依次從創設趣味教學環境,在興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德育認知;開展生活實踐教學,在實踐活動中樹立學生的心理素質等角度出發,強化這部分學生的自我認知,樹立起他們本身的良好思想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裴明東.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華夏教師,2020(17):80-81.DOI:10.16704/j.cnki.hxjs.2020.17. 053.
[2]解健.特殊教育學校的德育工作途徑探究[J].華夏教師,2020(10):19-20.DOI:10.16704/j.cnki.hxjs.2020.10. 012.
[3]王沁春.讓心靈的陽光普照特殊兒童——特殊學校班級管理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J].華夏教師,2019(35):12-13.DOI:10.16704/j.cnki.hxjs.2019.35.008.
[4]王希海.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07):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