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中編排了一定數量的小古文,激發小學生熱愛民族語言文字的情感,進而達到提升人文素養的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小古文,要引導小學生穿越時空與先賢們對話,在閱讀中深入思考,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然而,文言文教學對語文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新的挑戰,雖然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對小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懂的。古人的生活習慣和語言表達方式不同于現在,所以小學生學習起來容易產生枯燥感,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通過趣味教學法幫助學生了解語言特點,激發學生熱愛民族語言文字的情感,從而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圍繞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趣味引領進行闡述,旨在讓小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韻味。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古文;趣味;文言文
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小學生只有認真學習中華傳統經典,才能夠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使自己在未來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全面發展。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趣味性教學方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這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以及興趣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小古文為例,探究一些常用的趣味性教學方法,幫助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得以運用,促進學生更好地品味“古”香。
一、利用質疑導入,引導學生探究古文興趣
好的開端很重要,對于一節生動有趣的小學語文課來講也是如此。文言文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對于小古文閱讀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通過趣味引領幫助學生掌握文言知識。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課堂導入來吸引學生對小古文的關注,進而引導學生對古文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實踐證明,教師的質疑導入就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同時,利用質疑的方式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展開思考,既起到了鍛煉思維的作用,又可以很好地通過思考引導學生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中。
例如,在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將學生帶入到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你知道怎么稱呼我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給予一定的鼓勵。從簡單的問題入手,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提出問題的同時也考察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本篇小古文要講的道理不謀而合。然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出問題:“誰來讀一讀題目?”在學生讀過題目后,教師針對課題中的“戎”字進行具體解釋。出示圖片,“戈”代表士兵手里的兵器,“十”代表士兵身上穿的鎧甲,身穿鎧甲,手拿兵器,兩個部分合在一起指武器。在這個時候,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展示圖片來對這個字的具體內涵和寫法進行進一步解讀。在講解糾正字體寫法后,教師可以設疑,詢問學生:“這個題目是什么意思?你看到這個題目最想問的問題是什么?”接下來,在一系列設疑討論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進一步設問:“他為什么不摘李子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來尋找答案吧!”部編版教材選入了大量的古詩詞,從質疑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揭開小古文神秘的面紗,為學生營造古色古香的古文學習環境。
二、加強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理解古文能力
小古文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部分學生會覺得枯燥。為了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跟隨教師的步伐探尋文言的奧秘。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踐行新課改理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通過師生間的互動,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促使學生認真思考,不斷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導入環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先范讀,畢竟古詩文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范讀時要注意停頓、聲斷氣連、詞語的輕重、語氣的快慢,給學生做出正確的示范。再引導學生自由進行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然后在讀的過程中注意停頓。之后可以選擇部分同學來朗讀,此時教師要認真觀察那些不舉手的同學,看看他們在讀的過程中是否有疑問。對于有疑問的學生采取同學互幫或者教師教讀的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在這項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需要針對本篇小古文中的部分句子進行重點指導,一邊指導一邊帶領學生正確流利地跟著教師進行閱讀。《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要重點指導以下兩句: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要關注難點,示范朗讀,趣味引讀,激發學生讀古文的興趣。在練讀這個環節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選擇部分同學通讀整篇課文,出示整篇文章的斷句,讓學生在練的過程中逐漸獲得基本知識,開始理解這篇小古文講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在學生正確熟讀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小故事。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小組內部相互交流補充,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思維火花得到碰撞,解決學生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惑。與此同時,經過教師在互動過程中的指導與點撥,幫助學生共同解決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實踐證明,小古文學習過程離不開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通過這樣的互動,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落實精設巧練,當堂鞏固所學古文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趣味性地學習小古文,并不是單純依靠一些有趣的環節和疑問設置就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極性的提升還需要一定的成績作為支撐,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教師可以在基礎知識講解以及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開展精設巧練活動,幫助學生當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鞏固提升自己對知識的有效認知。這項活動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認真研究如何通過當堂練習來增強學生的認知,注意把握練習題目的難易程度。
例如,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時,可以和學生玩對對碰的游戲。教師講故事,學生用小古文中的語句說出來。一來一往,在游戲中既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又達到了對當堂知識的鞏固目的。再比如,在學生多遍朗讀以及基礎字詞理解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再讀故事來進一步感悟小古文闡述的道理。讀是為了引發思考,通過再讀故事,很多學生都可以對故事的具體內容和細節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出幾個問題,引導他們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以及自身對于故事的體會進行解答。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明白了一個道理:要留心觀察,勤于思考,進一步增強對故事的感悟,并從解答中通過練習歸納主人公的個性品質,以及要從他身上學到的精神。
四、開展課外閱讀,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如果單純依靠課堂教學,學生獲取的知識很可能不全面,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古文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開展拓展延伸活動。在設計拓展延伸這個環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篇與本篇課文類似的小故事,引導學生來講。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困難,教師需要及時進行幫助,在這樣的拓展延伸過程中,學生才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知識,真正利用課外閱讀實現知識綜合運用的目的。
例如,通過對小古文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掌握基本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文言素養。實踐證明,扎實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能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中,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所學知識與習得的經驗來解讀文言文,這樣學生的理解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例如,在開展課外閱讀《楊氏之子》時,可以通過學生先閱讀后練習,再由教師答疑的方式進行,這樣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在進行課外閱讀活動之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通過解釋來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講解這兩篇小故事都出自《世說新語》,然后簡單進行介紹,此時學生對于《世說新語》有了一定的興趣,那么接下來無論利用課上時間還是課下時間,學生都可以更加積極地選擇文段來閱讀了。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文言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真正提高教學效率,必須要通過趣味引領,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引導他們積極主動了解文言文的韻味。同時,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能,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佟鐵娃.小學語文古文教學探索——從《蜀鄙之僧》教學中產生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8,(07).
[2]王蕾.趣味引領,風景這邊獨好——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古文”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