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秀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閱讀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讓學生學習語言表達。不管是從文本的解讀、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界定、課堂教學的實施,還是表達方法的遷移拓展,都要用心去引導學生發現、揣摩并挖掘其中的“語用”,在習作實踐中模仿、遷移,使學生能運用其寫法來表達生活中的情景,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表達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表達,運用“語用”,提升語文課堂學習效率。
一、解讀文本的“語用”特征
“語用”是指作者在文中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上的特點,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語用特征,教師要認真解讀并挖掘出來,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語用特征可以概括為:一是選擇身邊的事物,寫出其特征;二是要把借用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格聯系起來;三是運用對比、擬人等恰當的修辭手法贊美人。
如統編版五上第一單元以“萬物有靈”為主題,共有四篇文章,分別是《白鷺》《落花生》《桂花雨》以及《珍珠鳥》。《白鷺》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作者郭沫若用優美凝練的筆觸描寫了白鷺外形的美及覓食、站立、飛行的神韻美,表達自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這篇課文的語用特征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借物抒情”。文章開頭作者先用一句總起句,把白鷺的美比作一首精巧的詩,接著作者用了七個自然段從不同的方面描寫白鷺的美,結尾與開頭呼應,贊嘆白鷺的美是“一首精巧的詩。”其結構相當嚴謹,行文非常簡潔,寫白鷺特點時能巧借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和對比的寫作方法,讓讀者感到詩一般的語言魅力。通過這樣的解讀,這一課的語用特征就可以概括為:觀察某一熟悉動物的外形、整體(局部)特征,描寫其習性上某一個突出特點,用對比的寫作方法和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作者對它的情感。
第二課《落花生》是一篇記敘文,現代小說家許地山用樸實的語言說明做人的深刻道理,富有教育意義,其“語用”特征就是“借物喻人”。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先后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略寫前面三件事,把“議花生”作為重點來寫,通過一家人的對話,道出花生的好處,接著父親把花生的特點與孩子喜歡的桃子、石榴和蘋果作對比,啟發孩子們一個做人的道理——做人要默默無聞,不為名利,課文第13自然段作者的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升華了主旨,耐人尋味。
二、確定教學的“語用”內容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通過學習課文,是為了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做到舉一反三,學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并應用在表達中,以此提高自己的習作水平,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統編版選入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在謀篇布局、表達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示范性。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感知、挖掘、揣摩并在習作實踐中模仿、遷移,使學生能運用其寫法來表達生活中的情景,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教師在解讀文本的“語用”特征后,就要立即確定教學的“語用”內容,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確立 “語用”目標
確立一篇課文的“語用”目標,要依據新課標對各學段的教學要求,依據每一單元的“單元導讀”,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實際學情及文本本身特點,最緊要的就是備好每一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單元導讀為本單元的閱讀和表達指明了方向,單元里的每一篇課文都要緊緊圍繞“單元導讀”這個總目標來展開教學,“語用”目標特別要落實單元導讀中的要“表達”的目標,為最終的單元習作表達熱身。如統編版四下第一單元的文章,以“鄉村生活”為主題,單元要素中習作表達的目標是是“寫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學習本單元第二課《鄉下人家》時,如何確立“語用”目標呢?通過解讀文本,首先要注意文章的篇章結構,這一課是按“先分后總”結構,按照方位變換的順序,抓住瓜藤、鮮花、竹筍、母雞、公雞、歸鳥、紡織娘等動植物的特點,運用對比、擬人和比喻等修辭手法,抒發作者對鄉下人家的向往之情。
(二)選擇“語用”內容
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白鷺》這篇文章的表達特點為:一是文章首尾呼應;二是描繪白鷺外形的特點之前與白鶴、朱鷺、蒼鷺的對比方法運用;三是描寫白鷺外形、站立水田、站立枝頭的神韻美,采用排比、比喻、擬人的表達特點。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表達方法都教給學生,應根據學生和文本的特點,把教學內容重點鎖定在第二、第三點。上課伊始,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文:作者眼中的白鷺是怎樣的?從文中找原句回答。教師可直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對白鷺的贊美之情。結合上文對課文目標的確定,這篇課文的“語用”教學重點一是學習外形美段落,引導學生認識對比的寫作方法;二是抓住一兩個生活場景,發現事物的特點;三是嘗試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方法,表達自己對事物的感情。
三、實施課堂的“語用”教學
閱讀課中,“語用”目標的確定與“語用”教學內容的選擇為課堂的教學實施提供了理論框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具體實施中,不僅不能偏頗,還要精雕細琢。下面是《落花生》一文“借物喻人”的教學流程:
(一)了解作者,補充背景資料。引導:作者許地山有一個筆名叫“落華生”,和文中的花生有什么聯系?(出示課件許地山的背景資料,學生閱讀后暢談體會。)預設:原來作者是為了激勵自己,要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他的確做到了,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散文家。
(二)朗讀對話,了解表達方法。點撥:表面上寫的是花生的特點,實際上是在說做人的道理,這種借助某個事物的特點來寫人的品格就是借物喻人。
(三)回顧寫法,說出喻人品格。作者把花生的特點與其它水果對比,通過生長位置、外表和給人的印象這三方面逐一比較,突出它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品格。
(四)遷移寫法,尋找關聯之處。引導:花生會讓我們想到默默奉獻、不為名利的人。生活中還有一些事物,你會想到誰?試著選擇一種,寫一段話,用上對比的手法。
課件出示《落花生》課后小練筆要求。教師相機點撥熟悉的事物與人物品質的相似點。小組交流喜歡的一種事物,說特點,以及想到的人,學生按照格式動筆。點撥:先用對比寫法寫事物的特點,再寫由此想到的某一類人,接著把兩者聯系起來,并給寫的話取個題目。以上實施的步驟有條不紊,落實了單元要素和本課的“語用”目標,使學生隨文學寫,學有所得。
四、遷移并拓展“語用”方法
閱讀課的“語用”訓練,不要止于某一篇章的學習,而要把本單元學到的寫法遷移拓展到最終的單元習作中去,閱讀課語用的引導是為習作篇章服務的。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是《我的心愛之物》,寫自己喜愛的物品,表達喜愛之情。在審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這篇作文哪些內容要重點寫,哪些內容要略寫?可以回顧《落花生》這篇課文詳略的安排,讓學生知道:為中心服務的內容要重點寫,從而確定本篇習作“得到心愛之物”這個內容可以略寫,重點內容要寫好心愛之物的樣子及自己和它之間的故事。寫心愛之物的樣子,可以運用本單元學到的方法去寫。如學習《白鷺》的首尾呼應、表達贊美喜愛之情,中間具體描寫心愛之物的特點以及和自己的故事。描寫外形特點時,認真觀察其大小、顏色、形狀和構造等,抓住最有特點的地方,學習《白鷺》《落花生》中運用對比的寫法,學習這兩課中通過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敘事(和心愛之物的故事)之中,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既有方法又有內容,不得高分都很難。
教師在閱讀課中文本解讀、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及遷移拓展環節都能用心去挖掘,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表達,落實“語用”,這樣才能上好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
參考文獻:
[1]秦琳.論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改革[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11).
[2]王瑩.談閱讀教學中三種能力的培養[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4) .